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9章 难道真是诸葛明?老朽有眼无珠?

作者:别叫我上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皇叔,我真不是卧龙诸葛!》全本免费阅读


    第79章 难道真是诸葛明?老朽有眼无珠?水镜的追悔!


    水镜山庄里。


    “彼之求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


    “有谁知道,是古来哪位圣人立下此言啊?”


    司马徽望着座下学堂中,一众白衣白袍的莘莘学子,微笑发问。


    此前,他从未与学生们讲过这句话。


    而今突然发问,乃是在考验学生们的才学积累。


    众学子闷头紧锁,苦思冥想。


    位居后者,一名灰发灰袍者突然起身,郎朗说道:


    “先生,此乃古来圣贤荀子所言!”


    司马徽眉头轻挑,对于能有学生回答出来显得有些意外。


    因为,当今战乱之世,士族里研学“孙子兵法”“商君书”的人众多。


    而研学“荀子”的青年一辈却很少。


    对于学生中,能有人知晓荀子者,司马徽心中很是满意。


    他循声望去,发现回答之人灰发灰袍,形貌略显邋遢。


    心中的满意荡然无存。


    只因,这说话的学生,乃是士族的旁系子弟,家贫积弱。


    身上的灰袍,也是因为没有其他文士袍替换,常年只穿这一身而洗褪了色。


    司马徽眉头紧皱,他扫了一眼其他学生。


    发现其他学生的面上都有些挂不住。


    士族正系的子弟比不过破落旁系,这岂不违背儒家长尊的伦理?


    他有意为正系子弟寻回颜面,故意刁难道:


    “很好,那你可知荀子此言何意?”


    本以为如此就能难住对方,不料那灰袍学生自信一笑,侃侃而谈:


    “人要不断地求索学习,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践行,才能有所成就。不断的积累,才能有所提高。而能将这些都达到尽善尽美之人,才能成为圣人!”


    这学生所言,分毫不差。


    甚至,言语间还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如此才思,当真叫司马徽刮目相看。


    不过,他的脸上,也有些挂不住。


    他开口说道:


    “你说的很好,只是今后再来学习,将你的仪容清整些!”


    此话一出,原本还板着脸的其他学生们纷纷朗声大笑。


    不料那灰袍学生开口驳斥道:


    “先生谬也!古语言,尽其善所能,心达而人知礼。”


    “我家中积贫,今日所展现仪容,已是最好。先生当知,为何责难?”


    司马徽眉头轻皱,开口说道:


    “古语言,长者为贤,伱顶撞师长,亦是大逆不道!回去罚抄弟子规三十遍!”


    话音落下,恍惚间,司马徽有了一种错觉。


    同样的情景,同样的对话,同样的驳斥与训罚,曾经也出现过。


    细细回想一番,司马徽想起来。


    当年,诸葛家的几个兄弟在他这里求学时。


    也有一个庸才如此顶撞过自己。


    那人正是诸葛二庸之一,诸葛明!


    突如其来的恍惚,让司马徽不由得一愣。


    随后,他拂了拂手,遣散了学生们。


    不多时,学堂内就只剩下了司马徽一人。


    他轻叹口气,从桌堂中取出蔡瑁遣人送来的书信。


    这封信,他早已前后看了无数遍。


    信上说,刘备的军师,是诸葛明!


    可是,不论多少次,司马徽心里皆是不信。


    一个庸才,怎可能在玄德公营中担任要职!


    更何况,还能接连想出破敌的计谋!


    这绝无可能!


    若说是他的弟弟诸葛诞,族弟诸葛亮,倒是有些可能。


    可诸葛明?


    绝无可能!


    当年,诸葛家的兄弟们在学堂里求学时。


    诸葛明也是一身灰袍示人。


    问之,便言说才学品行才是人应该专注的,而非锦衣华服、豪宅车马这些身外之物。


    又说什么人生于天地之间,本就孑然一身而来。


    衣物华美与否,屋顷宽广与否,与自身其实无大关系。


    这些大逆不道的言论,严重偏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违背了古往今来打造的君子体系。


    而最让司马徽印象深刻的,当属诸葛明在“民”这个概念上的谬误!


    诸葛明居然认为,无家无学,甚至连个字都没有的白身之人,也能算民!


    那些人,只能算是百姓!尚未开化的人而已!


    而民,乃是他们这些受过教育,懂得伦理纲常的人。


    而他们这些民的义务,就是引领尚未开化的百姓!


    这是他们的天职!


    可诸葛明却认为,有无才学、有无家族,甚至是有无名字,都不重要。


    大家都是平等的人。


    君王臣子平等,诸侯世家平等,百姓与家中庸人侍从亦平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甚至,诸葛明这浑不懔竟还敢妄言,后世会有乞丐夺下江山当皇帝的荒谬之言!


    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滑天下之大稽!


    也正因诸葛明这般忤逆伦理


    纲常,为天理所不容思想。


    才让司马徽给他评了一个“庸”字。


    后被蔡瑁肆无忌惮的戏谑,诸葛庸,诸葛愚!


    成为荆州氏族茶余饭后的谈资。


    再度低首,看着蔡瑁的信。


    司马徽不禁心中升起了点点自疑。


    难道,我看走眼了不成?


    亦如荀子所言,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


    被逐出襄阳的这些年,诸葛明积累才学,成为了足以与诸葛卧龙比肩的奇才?


    然而,这个念头刚一出现,就被司马徽自我否决。


    不!不可能!


    绝无可能!


    我司马徽平生教导弟子无数,谁能有多大的成就,我一眼便可分辨。


    诸葛卧龙,可有通天的能耐!流万世芳名!


    而诸葛明,庸人一个,断无青史留名的可能!


    刘备的军师,绝计不可能是诸葛明!


    绝无可能!


    ……


    可是,即便水镜先生如此想,但是心中依旧后怕不已。


    如果,真是诸葛庸成为了刘备的谋主,那这一道道惊天之谋?也是出自他手?


    那曾经称呼他为诸葛庸,岂不是有眼无珠?


    ……………


    襄阳城上,诸葛明负手而立。


    他远眺许昌的方向,面色从容,神情平淡,看不出丝毫喜悲。


    眼下,乃是冬春交替之际,春风乍暖还寒。


    诸葛明身披一身白羽大氅御寒。


    他轻闭双眼,深呼吸一口气。


    这冰冷的空气入肺,让他整个人都感受到了“活着”。


    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太多的坎坷。


    眼下,终于要苦尽甘来了。


    他铺就的天地棋局已经展开,各路诸侯皆已入局。


    而眼下,他在等待着手中这枚极具分量的棋子。


    诸葛明手中,捏着一封书信。


    信上的落款处,赫然写着一个名字:


    曹丕!


    许昌,丞相府邸。


    曹操坐在中堂上座,身后侍女俯身辅佐。


    桌弄上,摆放着素菜一桌,羹汤一碗。


    曹丞相一手端碗,一手握筷,不紧不慢地吃着。


    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餐羹饭。


    可整个中堂内的气氛却是压抑到了极点。


    “啪嗒。”


    一声脆响,筷子上衔着的米粒掉落饭桌。


    曹丞相用筷子将掉在桌上的饭团又盛回了碗中。


    太平盛世,稻米尚且昂贵。


    更何况如今乱世当中。


    即便是在许昌这等富庶太平的后方之地,也并非所有人家都能吃得上稻米的。


    将手中饭碗放下。


    碗桌相碰,虽然轻轻一声,可却叫中堂中等候的两人心头一簇!


    “军队粮饷事宜,筹备得如何了?”


    曹操语气平淡地问询。


    中堂内,负责筹措军粮的府士就急忙堆笑拱手:


    “回禀丞相,目前已经筹措过半,再……有月余,就能全部筹措。”


    似是觉得心中预计的时间有些过长,府士临时改口,改成了月余。


    然而,对于这个进度,曹操还是不满意。


    他眉宇轻抬,并不说话,只是冷漠地看着。


    然而,就是这平淡不夹杂丝毫感情的眼神,却吓得府士冷汗直流。


    他连连拱手,急声改口:


    “再有半月!半月一定筹齐!”


    丞相这才是端起碗来,继续吃饭。


    “粮饷乃军中根本,筹措得谨慎些也好,下去吧。”


    府士如蒙大赦,连忙拱手作揖。


    躬着身子退出中堂,这才从袖兜里取出锦帛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这不擦不知道,一擦,汗水竟将锦帛完全打湿!


    心中后怕,府士不禁暗暗感慨。


    伴君如伴虎!


    府士退下后不久,传令兵突然闯入丞相府。


    “八百里急报!八百里急报!”


    声嘶力竭地呼喊声响彻整个丞相府。


    传令兵手持令牌,一路畅通无阻。


    行至中堂,传令兵哑着嗓子说道:


    “启禀丞相,刘备五路兵马已取桂阳!荆州境内如秋风落叶!”


    什么?!


    曹操眉眼大睁!


    他一把取过传令兵双手呈上的信纸。


    撕开封条,信纸上赫然写着:


    “刘备兵分五路鲸吞荆州,关羽携十万荆州水师牵制周瑜。”


    信纸之上,笔锋纵横。


    每一个笔画之间,都显露着写信之人心中的焦急。


    曹操眉头紧锁,攥紧了手中的信纸。


    这该死的刘大耳,竟出兵如此迅速!


    荆州士族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


    真是一群废物!


    想我百万雄师,尚未整顿齐整!


    若百万雄师此刻兵临荆州,哪还有刘玄德什么事?


    荆州士族尽皆开城献降!


    刘大耳啊刘大耳!你好快的速度!


    曹操大恨,只恨许昌距离荆州路遥,兵马难去!


    刘备占据荆州,派的


    兵少了,无济于事,不能一举拿下荆州的话,反倒会给刘备增长气势!


    欲要大军南下,可兵马众多,层级关系复杂。


    短期之内难以齐整!


    本以为刘备那胆小性子,占据荆州之地,也只能尽全力在荆州士族之间斡旋转还。


    即便真有胆量出兵,也绝不会如此迅速!


    不对!


    不是刘大耳有胆!


    而是他背后的那个军师!


    突然,曹操脑中灵光一闪。


    他曾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知晓刘备胸有野心,但也知道刘备胆小谨慎。


    如此冒进的举措,断非刘备能想出的!


    关羽张飞更不可能!


    那就只有刘备的军师!


    好啊好啊,孤在许昌筹措兵马放出消息,本欲震慑荆州士族。


    却不承想被你这个小小军师钻了空子,取了先机!


    想到这,曹丞相心中又恨又佩服。


    恨如此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


    佩服的是诸葛明审时度势的眼光毒辣,还有敢于行动的果敢决策!


    一想到今后刘备还能借此人之手与自己斡旋。


    曹操不禁一阵头疼。</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