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72.一世相倾

作者:孤虚侯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司乐》全本免费阅读


    而此刻,这个答案已然不言自明。


    另一个变色的人,自然是座席之上的李重毓。


    想必,他也已经想到了素柔花给他取的名字。


    而千秋万岁中的另一人,他的亲妹,名为“万岁”的女子,此刻明明白白地站在他眼前,大殿之中,这不吝于对他身世的残酷嘲笑。


    父亲终身无法公之于众的隐秘情事结出的果子,母亲放纵而工于算计的爱情交易的产物。


    便是此刻伫立南朝玉阶之下,相望如鸿沟的兄妹二人。


    可笑的是他们却有如此吉祥寓意的名字。


    千秋万岁。


    李重毓素来刚强自若的面庞,在猝听到“千秋万岁”这四个字时,亦流露出无法形容的惨然神色。


    而最后一个变色的人,却是阿秋也没有料到的,龙座之上的天子谢朗。


    他原本预备去扶起万岁公主的手,就那般直愣愣地伸在空中。


    眼前异域女子的话,有几分真,有几分假,有几分是筹划已久的图谋,有几分事意外受挫的惶然失措,落在他久经人事斗争的眼中,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听到了一个早已为人遗忘的名字。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那是南朝破碎的金粉旧梦中,最后的一缕辉光。是迄今午夜梦回,恍觉楼台深锁,而时世殊改,却仍会萦绕心口的名字。


    但此刻令他惊异的是,这个名字却在眼前金发碧眼的异国美人的口中,轻轻地被提起。


    素昧平生,却又恍如隔世。


    这个有魔力的名字,瞬时将他唤回二十年前,前代关内侯李明远的那场朝觐。


    那时谢朗还是宫中值勤戍卫的右中郎将,执戈卫于金陛丹墀之下。


    那时的李明远姿态挺拔,与此刻席前李重毓的洒脱身影,在他的视野中模糊,重合。


    他们两父子,其实身形气质是极相似的。


    他记得自己见到李明远第一眼时,心中生出的些微自惭。


    同是军人,年岁亦相差不远,朔方军关内侯自少年时代起便驰骋马上,北击胡族,收复幽燕之地,黄沙百战少有敌手。


    即便没有京中贵族名士那般铅粉敷面,香罗缚额的风流,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而衣冠楚楚的御林禁卫军,相形之下是显然少了真正的,沙场砥砺而出的英雄气魄的。


    但他亦亲眼见证过李明远眼中的光彩,在片刻的剧烈亮起后,黯淡销烁。


    因为在丹陛之上,李明远见到了他一生都不可能得到的人。


    当时的谢朗,亲眼看着前代关内侯李明远,风尘仆仆的捧着三块汉画像石,一步一步行上殿前,为要将长安都中、跨越时空而来的遥远信物,呈献给精通诗书、雅好金石文玩的大桓皇后,一代才女上官琰秀。


    上官皇后的背后矗立着,以百年上官氏为代表的整个江左高门的士族联盟。


    在当时情况下,其实朝廷上很多人都私底下认为,较之荒淫昏庸的司马氏,皇后或许才是值得与之一晤,可以谈及天下事的那个人。


    当然,实情并不如此。但这也是唯有宫中近身侍卫之人如谢朗、李岚修等,才能知晓。


    那时的皇后早已失宠,若非是这场朝觐,李明远特地指明要见她,此刻她理当禁闭深宫。


    有时谢朗会震惊于,李明远军人豪情之下掩盖的细腻。


    但与上官皇后的一个眼神交会,谢朗便知道,李明远已经明白了。


    他清楚地记得,豪雄磊落的李明远,在目光触及皇后之后,那无法压制的惊艳与动容。


    而后,对着皇后眼中微笑的忧郁,他眼中透露出怜惜与柔情。


    只那惊鸿一瞥,他便低了头,再也不曾提画像石的事。


    那是一个男子,对于永无法企及的女子的自卑,亦是对于她为难处境的体谅与犹豫。


    北望中原,收复长安,所有的雄心壮志与事先绸缪,在真正触及汉族顶级门阀森严的壁垒,和这壁垒中培养出的,千金万贵的娇贵之花后,化为一场无言以对的溃败。


    皇后嘱咐人将画像石收了起来,客套几句之后,默契地不再言任何事。


    李明远与皇后的会面,一生仅此一次。此后一闭深宫,一去疆场,再无任何缘分。


    但两人相会的印象,却清晰地留在了谢朗心上。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那亦是上官皇后生平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


    近日建章城中私底下流传的关于那三块汉画像石的流言,谢朗也听说了。


    前代关内侯朝觐大桓上官皇后,竟以三块古坟中发掘的土砖相赠,风度高华的皇后很有礼貌地收下,当时未置一辞,但过后令人弃之溷厕猪圈,不愿多看一眼。


    此事究竟算是前代关内侯李明远无礼在先,还是上官皇后无礼在先,伴随着本代关内侯李重毓的前来,已然成了近来京城权贵私下窃议的谈资之一。


    但凡有谢朗在的场合,虽他已贵为天子,却仍不惜金口玉言,力求澄清当时事实。


    只是其他人信或不信,就由不得他掌控了。


    他是当时在场的人,很清楚李明远固无不敬之意,而皇后亦是感受到了李明远的深心,故而不置一词。


    那是一眼之间,便互相了解,彼此尊重的默契。


    皇后对李明远怀有的情感,大约只有对于一位边关英雄,战场名将的尊敬。


    但李明远望向皇后,惊艳下忘了掩饰与克制的那一眼里,有更多的情绪。谢朗读懂了,只因为他也是在心中埋有同样秘密的人。


    这不会影响他对李明远的尊敬。


    但究竟是谁,如此入木三分地把握了当时李明远的心态,又恰到好处地将其夸大渲染,公布出去呢?


    前代关内侯李明远之所以最终决定与摇摇欲坠的大桓结盟,以中书令上官谨为总指挥,共赴那场旷古绝今的跨江之战。在这个最终要了他命的决定里,难道就没有令他惊艳一瞥的,上官皇后的影子吗?


    并非美人误英雄,而是美人的忧郁里,有高门风华,金粉饰就碧檐重重的高墙深院,春日杨花飘入闺窗砚池,夏日锦鲤跃过荷塘,波光潋滟,是屏风上的刺绣,梳篦上的竹雕。


    二十四桥上,吴门烟水之畔,捧心轻颦的丽人,需要安稳平定的繁华世道来养育。只有百年礼乐延续、和平清明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