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3章 对战孔颖达

作者:磕磕绊绊的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胆!”


    “放肆!”


    “满口胡言!”


    魏叔玉的话音刚落,立马引来了群臣的咆哮。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阶级分明,怎可能说提高就提高!”


    “若是百姓都去从商了,今后谁来种地?”


    “陛下,魏叔玉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妖言惑众,恳请陛下将其治罪!”


    群臣出列,开始争相讨伐魏叔玉。


    文臣、武将、士族,儒家……


    没有任何势力保持沉默!


    而出奇的,这一次长孙无忌没有出声。


    身为李世民的头号心腹,魏叔玉殿前奏事已经证明了一切。


    这是李世民默认的事情!


    以往是魏征提出来,只不过这一次魏征病了,换成了魏叔玉。


    李世民看着群臣如此‘齐心’,亦是在心中叹息一声。


    果然如此啊……


    “肃静。”


    李世民威严的喝道,深邃的双眸扫视着群臣。


    待群臣安静下来后,李世民又开口道:“朕之原则乃为广开言路,是非对错,言后再论。”


    “魏爱卿既有话说,自当令其讲完!”


    李世民看向魏叔玉:“继续吧……”


    魏叔玉眼中闪过一阵精芒,对着李世民一躬身:“陛下,该讲的,臣已然讲完,群臣若有异议,臣自当为众解惑。”


    “请陛下准许臣,殿前辩论!”


    李世民脸色一沉。


    殿前议论,议错,罪不大,可以说是失言。


    殿前辩论,是跟群臣博弈,能辩赢,议案自然能通过。


    可只要一条辩输了,将会迎来群臣山呼海啸般的反击。


    光一顶妖言惑众,祸乱朝纲的罪名扣下来,重则人头落地,轻则罢官!


    哪怕李世民也不敢冒大不韪,包庇魏叔玉。


    “你可考虑好了?”李世民还是善意的提醒了一句。


    “臣意已决!”


    “准!”


    李世民盯了魏叔玉片刻,但见对方脸色坚毅如常,便没有再阻止。


    “谢陛下!”


    话落,魏叔玉转过身面向群臣……


    “我今日提出重商之策,诸位有不满的、不服的,亦或者认为我说错、胡闹、黄口小儿的,尽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但有一点,若谁认为我说的有理,还请诸位不要再反对!”


    群臣皆露出不可思议的目光。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魏征!


    两人的言行、外观、神态是何其相似。


    话语虽不激烈,可处处给人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叔玉,别说老夫欺负你。”


    就在这时,孔颖达踏出一步。


    谁都没想到,第一个发难的会是儒家,而且还是魏征的好友。


    孔颖达对着李世民一躬身,才看向魏叔玉:“民以食为天,你就先回答一下,如果百姓都去行商了,这全天下的地,该由谁去种!”


    魏叔玉略一沉吟,低头看了看笏板。


    群臣也不催促。


    因为魏叔玉的结局已经注定,这个议案绝对不会通过!


    “孔祭酒。”


    魏叔玉作揖。


    上任国子监祭酒由于骚操作被罢免,孔颖达成功升任成了祭酒。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能否先问你几个问题?”魏叔玉不紧不慢的说道。


    “可以。”


    “敢问大唐现在亩产几斗?”


    “平均的话5-7斗。”


    “再敢问大唐一个人每月要吃几斗粮食?”


    “大约2-3斗左右。”


    “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一年差不多吃3石左右是不是?”(10斗=1石)


    孔颖达点了点头。


    “那么问题来了,大唐采用均田制,一个成年男子,能分得的田地足有100亩,一年产量600-800斗,也就是60-80石,好算点我就给他算成60石吧。”


    “也就是说,一个成年男子,一年差不多能种出20个人的口粮。”


    孔颖达手指不断掐动,好似在计算魏叔玉说的话是否属实。


    片刻后露出了震惊的脸色。


    农忙时或许会找人帮忙,但那也绝花费不了多少口粮。


    “事实证明,大唐的地是不缺百姓种的!”


    “反之,朝廷重农轻商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大唐每20个人里面,就有19个闲赋在家!”


    “那么多人都在家闲着,大唐的经济又如何能上去?”


    “大唐的经济上不去,国库又如何充实?”


    群臣开始窃窃私语。


    期望从中找出魏叔玉言语中的破绽,可结果尽皆摇头。


    每个成年男子分100亩田,是经过多次讨论才商议下来的。


    养活妻儿老小外,绝对会有富裕。


    “如果按你所说,行商的话,又能给大唐,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孔颖达不由问道。


    “这个我可以给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甲、乙、丙三人,共三百亩地。”


    “甲、乙,不喜欢种地,将地租凭给了丙。”


    “紧接着三人从事不同行业……”


    “甲去卖衣服。”


    “乙去卖家具。


    “丙依然种地。”


    “请问,朝廷的税收少了吗?依然是收三百亩地的税。”


    “行商之后,他们互通有无,互相交易,既不缺粮食,也不缺衣服、家具。”


    “而朝廷原本只能收取三百亩地的税,现在又多了衣服、家具的商税。”


    “这岂不是他们三家的收入更多了,朝廷也多收了一笔商税?”


    咦?


    被魏叔玉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如此。


    “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的收入更多了,那其他百姓的生活不是更差了?”孔颖达沉重的问道。


    “这……”魏叔玉翻了个白眼:“商人没把刀架在百姓头上,让他们买吧?”


    “大唐现在也有锦帛、丝绸,也没见人人都穿的很昂贵啊?“


    呃……


    孔颖达语塞。


    凝神思考了一会儿,发现自己竟然辩驳不过。


    “陛下,臣无话可说了。”


    话落,孔颖达退回位置。


    群臣议论纷纷,谁都没想到,孔颖达竟然会被魏叔玉说服。


    当即一个个的脸色凝重了起来。


    “此言荒谬。”


    就在这时,又一人站出来开始反驳。


    魏叔玉循声望去,赫然是萧瑀。


    萧瑀同样对着李世民一躬身,才陈词激昂的开口道……


    “农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种地,商贾却不费吹灰之力谋取了巨大的利益。”


    “我们讨论的是,百姓眼红商人挣钱,不去种地了怎么办!”


    群臣恍然大悟。


    百姓都眼红商人挣钱,谁还去种地?


    差点被魏叔玉的计算方式绕进去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