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2章 袁耀的反击

作者:飞砂风中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袁耀抿了一口酒:“陈功曹怎么也关心起军事来了?”


    陈矫摇了摇头:“不,在下掌人事,关心的是官吏选用,不关心军事。”


    “全柔既为丹阳北部都尉,那么本郡的都尉军制今后也要改变了。”


    “大都督可要迁任张闿为丹阳南部都尉?”


    袁耀笑了起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陈功曹你第一次和本督面对面商议要事。”


    “之前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你都是通过袁涣给我说的,对了,袁涣这次怎么没来?”


    陈矫拱了拱手:“短短几天内死了六个县令,更换长吏不计其数,人心难免惶惶。”


    “袁郡丞在郡府安抚吏民,脱不开身,便命在下来向都督禀事!”


    袁耀点了点头:“也对,这么大的事想瞒也是瞒不住的。”


    陈矫:“所以这丹阳南部都尉一职?”


    袁耀想了想:“张闿我另有任用,丹阳都尉一职就由……怀义校尉太史慈兼任!”


    陈矫皱眉道:“丹阳都尉?”


    袁耀霸气侧漏:“对,不是北部都尉,也不是南部都尉,丹阳只有一个都尉,那就是太史慈!”


    “他孙策说表举谁就表举谁?本都督偏不给他这个面子!”


    “全柔?管他背后是谁在撑腰,老子不认他!”


    陈矫怔了怔,旋即明白了过来。


    看来这就是袁耀的反击了!


    “本督听袁涣说,你就任功曹以来勤勤恳恳,不光对在任的大小官吏都能如数家珍,还考察了一批可堪重用的人才?”


    “袁郡丞谬夸了!”


    陈矫谦虚道:“不过下官确实发现一批可用之材,还望大都督过目!”


    说着陈矫便从怀里掏出一封帛书,递给袁耀。


    袁耀接过来荐举表,粗略地看了一遍。


    帛书上一共有九个人名,每个人名后都有四字或八字总评,最后是建议授予的官职名称。


    “这个用红笔划掉的是……?”


    “哦~那个本是刘繇的旧部,之前担任芜湖令,颇有些才干,但现在人已经被杀了……”


    “哦,明白了。”


    袁耀接着往下逐一看,直到看到第八个人,袁耀的目光才陡然锁定了那人的人名。


    丹阳县贼曹——邓当。


    这个人其实没什么出名的,真正出名的,是他的小舅子——吕蒙。


    陈矫是按上中下三等排这九个人的。


    邓当属于是下等。


    陈矫给他的总评是:十夫之勇,笃实可靠。


    翻译一下,就是一个没什么特殊长处,但身手还算不错的老实人。


    建议的官职是丹阳县尉。


    袁耀想了想,便指着邓当道:“除了这个人,其他人的任命都按你拟定的办!”


    “诺!”


    陈矫先是一拱手,又看了看邓当的人名,不解道:“此人可有不妥之处?”


    “没什么!”


    “把他直接从丹阳县调过来,当宛陵县尉吧。”


    “是!”


    ……


    陈矫向袁耀汇报完了工作,便要告退。


    “且慢,本督还有一事。”


    袁耀忽然出声道。


    “都督请问。”


    “我知你是广陵人,而广陵郡又和吴郡隔江对望,不知陈功曹可否和吴郡四姓之人相识相熟?”


    陈矫只略一思量,便是点头道:“不算相熟,在下只是和四姓中几人相识而已。”


    袁耀好奇起来:“比如?”


    “顾氏顾雍,张氏张敦张允兄弟,我与这三人还算有些交情。”


    “至于朱氏,在下倒很少打交道;而陆氏嘛……”


    陈矫一边说着一边看了袁耀一眼:“我相熟的几个陆氏故友,都在庐江一役中身亡了。”


    陈矫说完,袁耀也明白了陈矫眼神中的含义。


    因为陆康长期担任庐江太守的缘故,陆氏族人大都曾经住在庐江舒城。


    但因为袁术与陆康交恶,并派孙策围城攻打的缘故,陆氏一族有近半数都死在了战乱中。


    现在听陈矫话里话外的意思,他必然是和吴郡陆氏中一些人交往甚密!


    也难怪他不肯接受袁术和孙策的征召任命了,原来是心存记恨呐!


    “都督问这些何意?”


    袁耀挠了挠头:“你是掌人才选拔的功曹,我的意思你应该明白。”


    陈矫哪能不懂袁耀什么意思。


    从袁耀问他认不认识吴郡四姓,他就猜到袁耀想干什么了。


    “都督是想招揽吴中四姓?”


    “对!”


    袁耀毫不掩饰道:孙策他自己没本事起用世族之人,我又怎能像他一样坐看宝玉蒙尘?”


    深吸一口气,陈矫眼神复杂道:“张敦张允兄弟我倒是能写信劝说一二,但至于他们愿不愿意来丹阳投大都督,这我就不能保证了。”


    袁耀故作轻松道:“没事,我不强求,本都督这里他们来去自便!”


    张敦张允两人,袁耀还真没什么看上的。


    此张允也非彼张允,并不是刘表的外甥张允,和两个张昭一样都是同名同姓罢了。


    如果说袁耀有在意的,那也只是这个张允的儿子——未来孙吴的太子太傅张温。


    但现在张温也应该才三岁不到,招来能干啥?


    陈矫又道:“顾雍是上虞县令,怕就算他想来,也来不了。”


    袁耀也点了点头:“孙策现在居于会稽,大肆整治地方,顾雍他作为江东世族代表,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为避免给他造成麻烦,咱们就先不写信联系他了。”


    陈矫眼中闪过一抹异样的光彩,不禁拱手道:“都督真是虑事周全!”


    “马马虎虎吧!”


    袁耀有些失望。


    看来通过陈矫来直接招揽朱桓和小陆逊的希望没有了。


    “这段时间你操点心,看看咱们这边有没有和朱氏、陆氏相识的人,我对朱氏朱桓,还有陆氏的陆绩陆逊很感兴趣……”


    “是……”


    陈矫只能点头称是。


    同时心中却是另一番想法:袁耀和孙策,从用人这一点,便已是高下立判!


    倒不能说孙策用人很差,只是他的出身,大大局限了他的用人思路。


    因为出身寒门庶族的缘故,孙坚孙策父子都善于发掘和使用一些出身较低的豪强英杰,但同时又忌怕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威胁到自己的权威、侵蚀自己的权力,因此孙坚和孙策父子对于世家大族之人都是暴行累累。


    其实这倒不能完全怪孙坚孙策父子,放在孙策的角度,这其实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拿徐琨和周瑜两人来说。


    徐琨出身的徐氏乃吴郡豪族,虽然比不上吴中四姓世族,但好歹也是一郡豪族,在吴郡的声望并非小小的富春孙氏能比拟的。


    孙策渡江后大肆招兵买马,但许多吴郡投军者,都选择投入徐琨营中。


    你是孙策,你看到这种现象你心里能舒服?


    所以也就不怪孙策常用徐琨所部征伐,不停消耗打压,直到徐琨最后战死在江夏。


    如果说对地方豪族出身的徐琨,孙策是怕他势大压主。


    那对于出身世家大族的周瑜来说,孙策心里就更怕了!


    怕周瑜取而代之!


    仅靠家族的力量,周瑜就能随时拉起一支上千人的武装力量!


    更不用说庐江周氏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地方,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不像孙策当个殄寇将军、会稽太守还得给袁术出生入死。


    人家周瑜如果想当官,不管是他那个在天子身边当朝臣的叔父,还是袁术,都会追着给举孝廉封官!


    有这样一个才干、名望都不逊于自己的部下,也难怪孙策不敢让周瑜一直随军征伐执掌军权,而要派其出守地方。


    因此终孙策一生,都未重用过世族之人。最多提拔张昭、张纮这些在江东没有根基的流寓士人为谋士,以制衡本土世族。


    这么做的局限性,孙策自己也心知肚明。


    因此他在死前,才会对孙权留下那一句: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也只有靠孙坚、孙策两代人留存的积威,孙权才能改变孙策的用人策略,从而使孙吴鼎立东南。


    但相比于孙策,袁耀在用人上就没有任何顾虑了!


    “四世而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汝南袁氏,可是能镇压一个时代所有世家大族的存在!


    身为汝南袁氏的宗家嫡传,袁耀从不担心自己的出身不够高,也从不害怕自己压不住哪个人的门望!


    一般来说,出身越高的人,往往越容易自视甚高。


    像袁耀这样出身的人,其实最应该担心的是他们会“任人唯亲”、“重出身轻才干”。


    但很显然,袁耀并没有像他父亲那般自命不凡,反而对士族和寒门一视同仁,只唯才是用!


    所谓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


    或许光从用人上,就能预知袁耀与孙策两虎相争的胜败了吧。


    陈矫如此想到。


    “不光是吴中四姓八族中人,江东不是有很多避难流寓士人嘛,如步骘、卫旌……”


    “明天我给你一份名单,你按图索骥,派人送信给他们,邀请他们到我这里来。”


    袁耀侃侃而谈起来:“还有,刘繇和许贡虽然败亡了,可他们还有许多旧部吏民藏匿起来了。”


    “你再替我拟一份赦免令,传檄江东三郡各县邑,本都督愿意赦免这些人之前的从逆之罪。”


    “只要他们在六月前,到所在县府找传檄之人报到,本督便作保,不会有任何人能伤害他们的性命!”


    “有几个刘繇和许贡旧部的名字,你也记一下,如是仪、孙邵、滕胄……这些人如果出现,便速速引来此处!”


    “……”


    “对了,蒋干回来了么?”


    陈矫一边记着,一边答道:“蒋主簿昨晚刚回来,因为是半夜到,所以还未来得及通禀都督。”


    袁耀点了点头:“这样啊!”


    “那你晚点派人找他来,让他再休息半天,我这边还要他再出使一趟。”


    陈矫:“……”


    与此同时,会稽郡,山阴县。


    山阴原本是会稽郡的治所,王朗的大本营。


    孙策击败王朗后,便是自领会稽太守,并打算长居于此,以便掌控江东诸事。


    “少府君,好消息,丹阳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一名俊美青年大步跨入会稽郡府,脸上喜不自胜。


    院中有一青年正在练剑,闻声收了佩剑,转身笑道:


    “公瑾,我不是说过了吗?你我乃总角之好,有兄弟之情!”


    “直呼我表字便可,不必用敬称!”


    俊美青年正是周瑜周公瑾。


    一个月前孙策刚进入会稽没多久,周瑜便毅然来投。


    孙策一开始很是惊奇,便问周瑜其中缘故。


    周瑜却并未向孙策诉说他在寿春收到袁耀折辱的事情,只说他舍弃了庐江周氏族业,甘愿从此只身辅佐孙策成就一番霸业!


    孙策闻之大喜过望,当即不再多问,而是直接拜周瑜为建威中郎将。


    为表信任,孙策当即便拨调了两千士卒、五十匹马作为周瑜的部曲!


    而周瑜却也不是来白嫖的。


    两人寒暄之后,周瑜便是向孙策晓以利害,尤其着重渲染袁术对孙策现在是如何如何的不信任,以及袁耀出兵丹阳的真正目的。


    孙策也早就看出了袁耀来者不善,有图谋丹阳郡之心。


    但他也只能两个西瓜先挑个大的,先把会稽郡占了再说。


    现在会稽郡到手,也是时候考虑如何把袁耀从丹阳郡赶出去了!


    周瑜便是趁势献出了“虎踞江东”之策!


    而这一计策的内容,就是如何在江东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培植势力的。


    孙策二话不说,便是一一照行。


    而现在,似乎到了接收结果的时候了!


    “哎,军政大事面前,我乃臣属,君乃主上,岂能以兄弟相称?”


    周瑜故作认真恪礼状。


    孙策也没有继续坚持,反手将宝剑握在背后道:“可是丹阳北部诸县,都安排妥当了?”


    “正是!”


    周瑜含笑点头:“全柔、黄盖、吕范和凌操等人都已顺利就任!”


    “宛陵以北县邑,除丹阳县外,自此皆为少府君所有了!”


    孙策敏锐地察觉到了话茬,但还是爽朗笑道:“没有公瑾为我出谋划策,我又怎能据有这些县邑呢?”


    周瑜谦虚道:“哪里哪里,全赖少府君英明决断、诸将齐心用力!”


    孙策点了点头,话锋一转道:“不过这丹阳县,是出了什么变数了吗?”


    “呵呵,不算变数,只是小问题罢了。”


    周瑜解释道:“此县新换了一个县令,没法像其他县那样罗织罪名将其处死。”


    “而且此人倒有几分谨慎,轻易不肯出城,我派人假装贼寇诱使他出城然后伏杀的备用预案也没有奏效。”


    “不过明府君不用担心,不过一座小小的丹阳城,看我再略施小计,将其彻底拿下!”


    周瑜一副尽在掌握的表情。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