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9章 甘罗之才

作者:飞砂风中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等走过人声鼎沸处,进入城中,袁耀仍有些飘飘然。


    原来自己的形象在柴桑百姓心中已经这么高大了。


    其实自己到豫章郡后,也没给老百姓们做什么事。


    只是确定了一个屯田养军、与民养息的大政方针,然后任命了鲁肃、何夔和郑浑为各县县令而已。


    具体如何治理地方,袁耀也从来没管过,全凭鲁肃他们自己的能力。


    其实袁耀也不懂在古代如何治理百姓推行政化,但有人懂就行了。


    他只管用人就完事了。


    而选拔任用人才,又恰好是袁耀的特长。


    汉末乃至三国大小小小的人物,袁耀都了如指掌。


    像何夔和郑浑这种因为治理地方颇有政绩而出位的能臣干吏,当个县令、县长其实有些屈才,这两人的才能去当郡守都绰绰有余。


    仅仅不到一年时间,这两人就达到了袁耀一开始对他们的期许。


    郑浑作为历陵长,一方面劝课农桑,让流落在山泽里渔猎为生的流民散户,重新回到了田野中耕田种稻;随着今年秋季的大丰收,也是让久经旱涝灾害的历陵人对种田重拾起了信心。


    另一方面,郑浑严刑峻法,严禁弃婴的同时,将现有的孤儿收容豢养;又重新编户,设置乡亭,使得凋敝已久的历陵县终于焕发了些许生机。


    下一步,郑浑还要修复农田水利,推行教化,让历陵人真正安居乐业起来。


    何夔作为海昏令,是袁耀平灭彭氏宗族后的最大收益者。


    海昏本就是大县,只是之前彭氏宗族俨然一副国中之国的作派,连历任海昏令都得仰其鼻息。


    在袁耀拔除彭氏这一颗大毒瘤后,加之刘馥率屯田兵驻军于上缭,何夔很快就彻底掌控了海昏县上上下下,并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


    现在的海昏县,就连各乡的有秩、啬夫,游徼都完全由县府任命,而非乡里推举!


    是袁耀治下,统治基础最为牢固的县邑!


    郑浑和何夔,在历史上都是从县令县长,做到郡守,又做到朝廷公卿的能臣。


    他们二人能治理好历陵和海昏,袁耀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让袁耀意外的是,历史上基本没有主政过地方的鲁肃,竟然把柴桑治理的,要比历陵和海昏还要好!


    这反倒是让袁耀看到鲁肃的那一刻,有些为难起来。


    因为袁耀这么着急来柴桑,一是慰问这段时间困守孤城的鲁肃,二来则是想将鲁肃调任他处。


    “柴桑令鲁肃,拜见扬威将军!”


    县府大门洞开,鲁肃早已率领县丞、主簿、门下六曹掾史等佐吏站在门外迎接。


    看着破旧不堪的柴桑县府,袁耀也大概也猜到了,鲁肃这大半年是怎么治理的柴桑。


    翻身下马,袁耀扶起鲁肃,笑道:“子敬何须多礼?”


    鲁肃抬起头,看着袁耀亲切的脸颊,一时有些动容:“少主……”


    袁耀拍了拍鲁肃肩膀:“你替我把柴桑治理得如此出色,又使民心尽附,应该是我拜谢你才对!”


    “这一个月以来,你也没少担惊受怕吧?”


    鲁肃坦然笑道:“有少主领军在外主征伐之事,我在城内有什么好害怕的。”


    袁耀:“恐怕没那么简单吧。”


    “柴桑守军不过千人,而荆州军数以十倍,难道你就没一点压力?”


    鲁肃摇了摇头:“城中守军虽少,但全赖百姓出力,每日站在城头摇旗呐喊,荆州军这才未敢强攻。”


    袁耀闻言只是笑了笑:“荆州军围而不攻,可不是被你组织的民夫吓到的,而是另有原因。”


    鲁肃不解道:“此事……确有古怪,但恕肃愚钝,这一个月以来实在无法参透。”


    袁耀:“子敬可闻‘围魏救赵’的典故?”


    鲁肃点了点头,只是几个呼吸间,这一个月来他想破脑袋也没想通的疑团,突然就豁然开朗。


    “少主的意思是,荆州军把我这柴桑,当成了‘魏国’,把您当成了‘庞涓’?”


    “这一个月来,荆州军对柴桑城的围而不攻,只是为了引少主率军回援,而半路伏之?”


    想通了问题关节的鲁肃,瞬间额头冒汗道:“那我还数次派人出城向少主求援……岂不是成了……帮凶?”


    “此言过矣!”袁耀连忙宽慰道:“这怎么能算帮凶?你最多只是荆州军设计的一环而已。”


    “我若是不能识破他们的伎俩,那也只能算我倒霉,是我智略不足,又与你何干?”


    虽然袁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但鲁肃却一时难以从自责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若是因为我,而令少主身陷险地……实乃罪不容诛……”


    说着鲁肃便要跪拜谢罪,袁耀连忙将其拉扯起来。


    “说什么呢!”


    “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


    “我不仅识破了他们的计策,还将计就计了呢!”


    鲁肃抬起头,又好好看了一遍袁耀。


    数月不见,袁耀高大的身躯健实了不少,举手投足间,还透露出一种从容与自信。


    “如果没有子敬坚守此城,把江夏来的万余荆州军拖在此处,我又怎能奇袭江夏,给他们也来了个围魏救赵了呢?”


    袁耀笑道。


    鲁肃瞪大了眼睛,倒不是因为他被袁耀的智略和胆大所惊讶到,而是吃惊于自己镇守的柴桑城外居然有上万人!


    自己这一个月每天都在城头上数城外的人数,围城的荆州军最多只有五千啊!


    这就意味着,荆州军还藏了至少五千兵马在暗处,用来埋伏袁耀。


    一想到那种未发生的现实,鲁肃不免有些后怕。


    看着鲁肃一惊一乍的,袁耀便不再想继续和鲁肃在这个问题继续下去。


    便是转口问道:“子敬,听你之言,柴桑百姓,此次守城倒是出了不少力。”


    “入城时,我看到你贴榜募丁,想必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报答百姓们吧?”


    鲁肃脸一红,拱手惭愧道:“什么事都瞒不过少主您的慧眼……我确有此意。”


    “不过少主刚才一番说导,肃这才明白是我愚昧浅见了。”


    “是否以粮募丁,但凭少主决断!”


    “走,先进去说!”


    等坐在县府堂上,屏退了左右,袁耀这才问道:“子敬既然已经贴榜告示了,不可出尔反尔,以粮募丁之事,我准了。”


    “只是我想问,子敬这一次,是想给何处动工?”


    鲁肃坐在下首,感激道:“多谢少主。”


    “此次被围,柴桑城防也暴露出诸多不利之处,如城楼年久失修,垛口女墙有损毁坍塌等处。”


    “因此我便想着,募集一千丁壮,将城墙加高加固,更换城门;最好能绕城挖一条护城河最好……”


    袁耀听着点了点头:“这件事,咱们一开始渡江来的时候,我就有考虑。”


    “柴桑附近多河湖,挖壕沟引水做一个护城河应该不难。”


    鲁肃脸上露出了期待的表情:“城池城池,城与池两者皆有方为城池。”


    “若再修一条护城河,使柴桑城坚而池深,下次纵使数万敌军来攻,此城亦能坚守!”


    袁耀摇了摇头道:“城坚池深,固然是好,只是只守不攻,难以破敌。”


    鲁肃:“难道少主想要征募丁壮,打造战船,逆江而上进攻江夏?”


    袁耀:“不,我的想法其实和你大同小异,一样是开土修城。”


    “不过不是修缮这柴桑旧城,而是要营建一座新城!”


    鲁肃瞪大了眼睛:“营建新城?”


    袁耀确定地点了点头,接着便朝堂下招呼起了手。


    “来,子敬,我先给你介绍一个……小友。”


    一直在堂下等候的诸葛亮看到袁耀招手,这才走了过来。


    虽然周岁只有十四,但诸葛亮已然身长七尺,有长人之姿。


    鲁肃还以为是与自己年龄相仿之人,连忙先站了起来。


    等诸葛亮走近,看到诸葛亮一张青涩稚嫩的脸庞,这才反应过来。


    “小子琅琊诸葛亮,未有表字,见过鲁县令。”


    诸葛亮不卑不亢,施了一礼。


    鲁肃微微还了一礼,半响后才反应过来,指着诸葛亮惊道:“琅琊诸葛氏?”


    “诸葛府公是你的?”


    “乃在下从父。”诸葛亮答道。


    “原来是诸葛公子。”


    鲁肃一副了然的样子,回头看了袁耀一眼。


    作为袁耀最早拉拢的谋臣,鲁肃平时和袁耀经常书信来往。


    鲁肃也很清楚袁耀渡江南下,图谋的就是豫章郡。


    而袁耀入主豫章郡的几大障碍,就有名义上的豫章太守诸葛玄。


    鲁肃还不少给袁耀出主意,如何拉拢豫章的强宗大姓,如何利用诸葛玄。


    随着诸葛玄和刘磐勾结在了一起,鲁肃也和袁耀书信讨论过如何架空诸葛玄,控制豫章郡各处属县。


    后来袁耀以雷霆手段,解除了诸葛玄的兵权同时将其罢免,但也没有对诸葛玄赶尽杀绝,这也使得原本性情忠厚的鲁肃放下了些许担忧。


    听说袁耀前不久改任诸葛玄去庐陵担任县令,眼前这个诸葛亮,估计就是诸葛玄给出的质子吧。


    鲁肃想到这里,便是没在多看诸葛亮,回身坐了下来。


    袁耀摆了摆手,示意诸葛亮坐到他身边另一侧,端起水碗抿了一口道:


    “子敬啊,我带诸葛小友来这里,就是想让他接替你当这个柴桑县令的。”


    “另外,我还想让他负责营建新城的事儿。”


    鲁肃同样端着水碗,一口水直接喷了出来。


    接任我当县令?


    我上的不是酒啊,就是白开水啊!


    怎么突然说胡话了?


    另一旁的诸葛亮,显然也没料到袁耀对自己有这样的安排,屁股刚坐下便立马站了起来。


    “少主?”


    “少将军?”


    “???”


    “坐坐坐,坐下说!”


    袁耀确定了喝得是白开水后,才大口喝下去了一碗。


    穿越后,袁耀才发现,这些古人居然习惯喝凉水!


    湖水、河水、溪水、窖水,总之只要看着清澈,古人就喝之不拒。


    这不就纯纯不卫生吗?


    水里有多少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啊!


    袁耀穿越后,做出的第一个异类的举动,就是烧开水喝。


    虽然古人的身体早已习惯了喝凉水,也习惯了闹肚子。


    但也经常有体弱者,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直接挂了的。


    所以袁耀决定,把烧开水这个建国后才普及的优良传统,提前发扬光大。


    反正除了多费点柴火,没啥技术含量。


    久而久之,袁耀的一众幕僚臣属,乃至军中都推行起了烧开水、喝凉白开的习惯。


    这一良好习惯,也得到了华佗、张机的认可。


    摆了摆手,诸葛亮这才慢吞吞坐下。


    “子敬啊,你是不是想问,诸葛小友年方几何?”


    鲁肃擦着嘴角溢出的水,点了点头。


    袁耀指向诸葛亮:“此子年方十五,已到束发之年。虽未行冠礼,也未有表字,但其才略,虽古之甘罗,仍不及也!”


    甘罗,战国时期下蔡人,自幼便有神童之名,十二岁就出使赵国。因为用计谋帮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得到秦王嬴政嘉奖,授上卿,位同丞相。


    古人常用甘罗十二岁为相,来形容神童、少年早成,天资过人之辈。


    鲁肃是非常熟知甘罗的故事的,因为甘罗的故乡下蔡,距离鲁肃的家乡东城很近。打小鲁肃听祖母教诲,第一个膜拜的对象,就是甘罗。


    但要鲁肃相信眼前这个少年比甘罗还厉害,他是压根不信的。


    哪怕鲁肃知道袁耀看人很准,从来没看走过眼。但这一次他还是不相信,袁耀随随便便带来的一个质子,能和十二岁为相的甘罗相提并论。


    因此,鲁肃只是看了诸葛亮一眼,就扭头道:“少主若想使我鲁肃别任他处,可请明言相告。”


    哎,怎么就不信呢?


    袁耀挠了挠头:“子敬你别激动,这世界上很多人,很多事都超出我们这种一般人能想象的。”


    “就比如我,你看我长得和袁耀一模一样,但我也不一定是袁耀本人啊?”


    鲁肃只听得稀里糊涂的。


    袁耀清了清喉咙,重新打了个比方:“这么说吧,子敬以前你也不听人说,我是个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么?”


    “可事实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些时候事情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就比如这个小诸葛,等他长大了他还会自比管仲、乐毅呢!”


    “但就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比管仲乐毅加起来还出名!”


    另一旁的诸葛亮也凌乱了。


    我的人生偶像是管仲、乐毅没错。


    不过你怎么知道的?


    昨晚咱们明明分两个帐篷睡的。


    我昨晚也妹说梦话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