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7章 诸葛亮的试探

作者:飞砂风中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直到袁耀率军抵达南昌的第七天,豫章太守诸葛玄才出城相迎。


    两人相见,诸葛玄倒很是热情,又是安排人犒军,又是以叔父辈自居,拉着袁耀攀叙两家情谊。


    诸葛玄还主动向袁耀解释,自己前几日因为身染小疫,所以未能及时出迎。


    袁耀只是一笑而过,并不想和诸葛玄计较太多。


    等诸葛玄吧啦吧啦半天,袁耀才终于等到诸葛玄主动开口说为自己摆接风宴的事。


    地点自然是诸葛玄的太守府,不过时间却是三天后。


    等诸葛玄带人走后,吕岱才凑了上来。


    “少主,这诸葛玄对您怕只是虚为委蛇,看上去并不是诚心招待咱们,少主可要当心。”


    袁耀看了吕岱一眼,笑道:


    “放心,我心里有数。”


    “他不过是自以为抱上了刘表那棵大树而已。”


    吕岱又看了一眼诸葛玄带来的几车酒肉,不满道:


    “这些发酸的酒,要倒掉吗?还有那些发臭的肉,要埋了吗?”


    袁耀也看了眼诸葛玄带来的“犒军之物”,皱眉道:


    “那些酒再酸也不至于坏,就送给周边百姓吧。”


    “至于那些只能招苍蝇的烂肉,白送给路边的乞丐,我都怕让别人拉肚子拉死。”


    “统统埋了!让伙夫重新烧锅造饭,就用咱们自己的酒肉。”


    “通令全军,今天加餐一顿!”


    吕岱大喜,拱手道:“诺!”


    袁军现在的军粮,都是从上缭城通过水路运过来的。


    修水汇入彭蠡泽,所以袁军一般用小船把粮食运到彭蠡泽。然后由郑宝的水军战船,逆赣水而上,运到南昌城北依山傍水的袁军大营。


    用船只运粮可要比用人力车马运粮节省快捷得多。


    袁军几乎连挑担赶车的民夫都不用雇佣,只需要把粮食搬上船,人歇船不歇,几天就能运万石粮食到南昌。


    偶尔何夔还会让人把活羊活猪拉上船,运到南昌再就地宰杀。


    所以袁军现在生活得很滋润,隔几天还能喝上一顿肉汤,有两口小酒咂嘴。


    “还有一件事,明天开始你办一下。”


    袁耀叫住正要退下的吕岱。


    “咱们现在还是兵少,加上上缭的一千新兵,也不过三千马步军。”


    “就算加上郑宝的两千水军,也才五千人。堪堪与刘磐的荆州军人数一样多。”


    “明天你就用我的名义,在南昌城内城外张榜招兵,在这附近四里八乡都要设立募兵处。”


    “宣传出去,募兵的条件待遇一切从优,凡合格者,发三十斛粮食作安家粮。”


    吕岱有些惊讶,只觉得这个安家粮的标准有点高。


    按四口之家的标准,三十斛粮食省省吃,都够一家子人一年的口粮了。


    本身这个时代募兵,就基本不存在安家粮这一说。那些应征的,也大多只是为了自己能吃饱一口饭。然后家里人能减免一些税赋,这样一家子就都好过一些。


    但袁耀自袭占上缭后,就提出了“安家粮”的说法,并且一开始就按每人十斛的标准给付。


    这也是袁耀半个多月就新招募了一千多青壮的原因之一。


    现在又直接把这个标准翻了三倍。


    吕岱嘴唇动了动,但最终并没有开口劝阻。


    他为人恪守本分,而且作为袁耀手下颇受重用的大将,吕岱也知道袁耀虽然世家名门出身,但从不大手大脚,反而很是精打细算。


    因此吕岱相信袁耀这样做一定有他的理由。


    “诺!”


    吕岱的应声也是让袁耀有些惊讶,不过有吕岱这样做事不多问的手下也挺好,也省得自己还要解释。


    “既然安家粮标准翻了三倍,那这次募兵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你可要把好这一关。”


    “招募进来的士卒,体格务必要精壮,身家务必要清白,年龄越年轻越好!”


    袁耀交代道。


    他的粮食也不是白来的,这次以粮募兵,真正的目的其实也不是为了募兵。


    “诺!所募士卒,末将一定严格把关,必不负少主期待。”


    吕岱点头称是。


    “嗯,本将军相信定公!”


    袁耀拍了拍吕岱的肩膀,便是让吕岱下去了。


    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完全升了起来,天气也是闷热起来。


    袁耀摇了摇头,自语道:“唉,晨练才跑完,还没练刀就被诸葛玄打搅了。”


    “今天的晨练就改为帐内早练吧,晚练再练刀法和箭术。”


    说完,袁耀便是扭头回了自己帐篷。


    ……


    三日转瞬即逝,袁耀准时赴宴。


    袁耀依旧带着黄猗,在一百亲骑护卫下入城。


    到了地方,才发现太守府处的甲兵比自己的扈从多得多。


    黄猗偷偷凑到袁耀耳旁,警惕道:


    “这里有许多荆州军将卒,咱们还要进去吗?”


    袁耀扫视了一圈,面色凝重起来。


    “你确定吗?”


    黄猗低语道:“我这十来天,几乎天天都泡在荆州军营寨里面,我能分不清他们的衣甲颜色?听不出他们的口音?”


    “那也要进去,就算是鸿门宴,他诸葛玄和刘磐,也不能拿我怎样。”


    “而且这些荆州兵也丝毫不避人,并不一定要针对咱们。”


    袁耀冷静地分析出了情况,但为了避免发生何进那样的惨剧,他还是吩咐道:


    “派人给吕岱说一声,让他防备城内或荆州军有何异动。”


    “点二十个甲士随我进府,进去后勿要动筷,随时戒备。”


    “留在外边的这些人,也让他们留点神,把大门看好!”


    黄猗应了一声,便是立刻安排起来,袁耀则故意把靴子蹭掉,磨磨蹭蹭穿起了靴子。


    进入府中,诸葛玄夫妇立刻迎了上来。


    “见过诸葛府君。”


    “见过扬威将军。”


    袁耀与诸葛玄互行一礼。


    “贱妾见过扬威将军。”


    诸葛夫人也是款款行了一礼。


    “你就是黄猗吧,你还记得姑母不?”


    诸葛夫人看到黄猗,立刻上下打量起来。


    黄猗看着美艳的诸葛夫人,狐疑道:“你怎知我是黄猗,你是?”


    诸葛夫人捂嘴轻笑一声:“猗儿忘了吗?”


    “你小时候被你父母带到襄阳求医,还曾顺路到邔县我家来过。当时我几位长兄和姐姐,还给你介绍过几位名医,诊治你的……”


    诸葛夫人还要往下说,黄猗却立马反应了过来,怪叫一声,打断了诸葛夫人接下来的话。


    “小姑妈,你可千万别把那件事往出说!”黄猗连忙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眼神几近哀求道。


    此时黄猗早已想起来,这位诸葛夫人原来是自己的一个远房姑妈的事儿。


    南阳黄氏,还有后来的江夏黄氏,其实都是邔县黄氏的分支。


    邔县黄氏,始祖黄极忠,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悍将,在平定英布叛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异姓侯——邔侯,以邔县为封国。


    邔侯国传至四代,因罪除国,后来又被调诏复家,继续在邔县繁衍发展。


    到东汉时,邔县黄氏已然由勋侯世家,转为豪门士族,也出过不少高官大吏。


    袁耀撇了一眼黄猗,心里不以为然道:不就是得了股藓和湿疹吗,这有什么不能说的。


    转念一想,袁耀却也发现了不对。股藓和湿疹虽然是顽疾,但也用不着四处求医治病吧。


    看来自己当初被这厮还有张机那老匹夫给蒙了!


    诸葛夫人也是反应了过来,此时当着众人面,也不好揭这个大侄子的老底。


    “猗儿,咱们打断骨头连着肉,可都是姓黄,邔县可是你的本家,你我可都是一家人。”


    “姑母离乡数年,今天好不容易见着个亲人……”诸葛夫人说着说着,眼角竟流出泪水来。


    这一幕也是让众人不免动容,一时不免想起了远在天边的亲人们。


    “听说猗儿你做了袁家的乘龙快婿,现在是袁将军的妹夫。”


    “既然如此,夫君,你和袁将军也不必这么生分拘礼,大家可都是亲戚!”


    诸葛夫人抹去眼泪,红着眼睛就拉着黄猗和袁耀的胳膊往里拽。


    脸皮厚如黄猗,此时也不免有些汗颜。


    这个远房小姑妈,可真是什么都能扯。


    咱们两家虽然都姓黄,但分家没有两百年,也有百八十年了,这还能扯成一家人。


    还能把袁耀这个大杆子打不着的外人,说成亲戚。


    我也是服了。


    不过黄猗转念一想,这世道,世家大族之间通婚很频繁,或许人家邔县黄氏真和汝南袁氏有亲戚关系也说不定。


    这个远房小姑妈,也不过是借自己的一面之缘,攀个亲近罢了。


    诸葛夫人又流泪,又是泣声说着好话,这番情景差点搞得袁耀都信了。


    此时的他也不得不佩服起这位诸葛夫人,这演技搬上后世的大荧幕,拿个奥斯卡女配完全没问题!


    再远的亲戚,那也是亲戚。


    经过诸葛夫人这一出,袁耀和诸葛玄倒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拘谨。


    两人走在一块,倒真像一对叔侄在那叙旧。


    走了没几步,袁耀的目光却忽然被诸葛玄身旁的一个少年吸引。


    此少年面容虽有些许稚气,但身高已有七尺,眉骨间透露着一股丰神飘洒之感,器宇颇为不凡。


    袁耀径直走向这少年,暗暗咽了一口唾沫,强装镇定问道:


    “汝可是诸葛亮?”


    少年诸葛亮虽身高七尺,但在七尺八寸、全身着甲的袁耀面前,仍显得有些单薄。


    只见诸葛亮微微欠身作揖,恭谨道:“孺子正是诸葛亮。”


    得到肯定的答复,袁耀脑中犹如十八级地震一样,尽管早有准备,但当自己的偶像出现在自己面前,仍然激动到不能自已。


    “久闻将军文韬武略,今日一见,得其幸甚!”


    诸葛亮不卑不亢,微笑着正对袁耀。


    文韬武略?


    袁耀的第一反应是诸葛亮在跟自己说客套话。


    但几秒后,袁耀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几天抄袭改编的那篇丐版《滕王阁序》。


    袁耀颇为心虚,尬笑道:“什么文韬武略,不过是世人对我的谬赞而已。”


    “我还是有很多缺点和不足的……唔……还是希望今后能得一盖世之才辅以左右。”


    袁耀心道,论文韬武略,你可是今后两千年古代社会的楷模、是啊!


    我这个穿越党,就算开了天眼,在多智近乎妖的卧龙先生面前,也不敢托大啊!


    诸葛亮此时也在紧紧盯着袁耀的脸庞,捕捉着任何他认为不对的细微表情。


    但是让他意外的是,袁耀那番自谦的话语,并非作伪。表情虽然古怪,但绝非虚情假意。


    自己竟一时看不透此人表里。


    诸葛亮忽然计上心来,便是故意笑道:“听闻将军前几日六步成文,出口成章,七盏酒作《豫章赋》,可是真事?”


    此时的袁耀不免有些心慌,以为诸葛亮一眼看穿了自己剽窃他人之文。


    但转念一想,要算剽窃的话,那也得有证据吧。剽窃《滕王阁序》的证据,还没出生呢!


    但他此刻心志阵脚已乱,犹如被班主任抓到抄袭小作文的小学生一样,忐忑不安道:


    “是,也不是!”


    “亮儿,你怎能用质问的口气,对袁将军如此说话!”


    诸葛玄此时比袁耀还慌乱,自己这侄子,平时老成持重,今日怎么如此荒唐冒昧!


    “无妨!”袁耀挥手止住还要说话的诸葛玄,重重吐出“无妨”二字。


    似是不想让其他人,打搅他和诸葛亮的对话。


    “此文我腹中早就有之,只不过借时而发!”


    袁耀这句话可是百分百的大实话,《滕王阁序》他高中就背得滚瓜烂熟了,自然可以说是“腹中早就有之”。


    所谓“借时而发”,也是觉得当时是个一鸣惊人的好机会,就顺势背诵出来了。


    但这句话在诸葛亮听来,就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了。


    看着袁耀认真的表情,善于识人看相的诸葛亮也十分确信袁耀的话是百分百的真话。


    “如此说来,将军并非有出口成章之才,亦不能六步成文?”


    诸葛亮直视袁耀双眼,似乎是要把袁耀眼中任何不对的情绪都给揪出来一样。


    诸葛玄闻言大惊失色,诸葛亮这句话可就是在妥妥地玩火了。


    一个闹不好,袁耀当场翻脸不认人都有可能!


    “亮儿,你怎能……如此放肆……”


    诸葛玄还要开口,却忽然感觉自己脑壳发冷,一扭头才发现是袁耀死死瞪着自己,于是硬生生把剩下的话都咽回了肚子里。


    袁耀冰冷的眼神似乎在警告他,若是他再敢插嘴,那放肆的,就是他诸葛玄了。


    此时的诸葛亮对诸葛玄的警告也是充耳不闻,犹自直视袁耀双眼,发问道:


    “而这《豫章赋》袁将军早有腹稿,只不过一时有感,引而发之?”


    诸葛亮却是把袁耀的解释,当成了袁耀不过是拿着一篇早有酝酿的佳作,借以技惊四座的手段罢了。


    袁耀心中暗笑,这可是你认为的啊,我可没这么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