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7章 论功和行罚

作者:凶名赫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对于敌我战损比。


    温越还是满意的,虽然这场战斗中青牙军可能损失了二百余人。


    但敌军的损失更为惨重,达到了数千之多,战果可谓显著。


    也好在,这场战斗的对手是清军的弓箭部队,而非火炮部队,否则伤亡情况或许会更加惨重。


    而王学田又提醒温越,救治后的伤兵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养伤。


    尤其是眼下天气炎热,一个阴凉的地方将对他们的康复大有裨益。


    温越同意了这一建议,决定将伤员转移到地势较低、气候较为凉爽的松山堡进行休养。


    他计划在堡内建立一个疗养场所,专门用于伤兵的康复。


    洪承畴听闻此言,深感认同。


    他向温越保证,此事尽包在他身上。


    众人在临时医疗帐篷中走着。


    忽然,温越在一处帐篷前驻足,帐篷内躺着一名重伤的青牙军士兵。


    他的伤势源于一杆贯穿胸膛的标枪。


    即便医者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一位镇抚官紧紧握住他的手,周围则是肃穆站立的医士们,见证着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名士兵躺在简陋的病榻上,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喘息着,声音逐渐微弱,直至消失。


    温越静默地观察着这一切,内心涌起深深的哀叹。


    他那些英勇战死的士兵,他们的家人将如何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


    而这场战争,仅仅是个开端。


    战后,这片土地上将留下多少忠勇将士的遗体,无人知晓。


    对于军队的伤亡,洪承畴和其他将领早已司空见惯,甚至有人认为温越对待麾下将士过于宽厚。


    哪怕这样培养出的军队战斗力惊人,但大明国力却难以支撑如此高昂的军费。


    ……


    清兵败退后,他们并未立即发起反击。


    于是,明军这边迅速调遣大量民夫,在黄土岭与松山岭之间挖掘深壕,以此作为防御工事。


    申时之际,温越与诸将们接获了哨兵的报告。


    松山岭上的清军正连续不断地撤退,他们放弃了那里的坚固防线。


    这消息无疑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因为在两岭间的壕沟尚未完全挖掘完成之际,清军便自行撤走了。


    失去了松山岭的清军支援,明军得以从黄土岭的西侧、南侧,乃至绕至东侧,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无论黄土岭上的清军寨墙多么坚固,该处山岭的攻陷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酉时之初,温越和洪承畴等人再度收到哨兵的报告,黄土岭上的清军同样开始撤退。


    他们不仅撤离,还带走了所有的火炮。


    其撤退的营地设在石门山至小凌河一带的平川丘陵,甚至部分兵力渡过了小凌河,驻扎于小凌河堡东南的开阔地带。


    面对清军的撤退,不少明军将领心生追击之意。


    但被温越和洪承畴果断阻止。


    明军已经达成了预定目标,此时应知足而止,不可贪功冒进。


    况且,清军退而不乱,没有可趁之机,穷寇莫追,以免生变。


    事后,青牙军的夜探查明。


    数以万计的清军埋伏在峰路山东侧的山岭,这一发现让主张追击的将领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随着清军的撤退,祖大寿和李鸣负的部队迅速占领了黄土岭,在山岭上安营扎寨。


    温越和付崇英的军队也移营至黄土岭南部的丘陵地带。


    营地不远处便是小凌河,取水饮水极为便利。


    援剿总兵左显光和总兵曹变蛟的军队则占据了松山岭,在岭上扎营。


    牛苛与汤通的部队依旧驻扎在松山堡的西面;


    至于另外一些明军,则在松山堡旁安营。


    至此,崇祯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的这场大战终告一段落,明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


    综观此役,可谓胜负参半,清点战损之际,洪承畴、王恩宠等人心头一沉。


    一日交锋,明军损失惨重,实非小可。


    各部之中,青牙军虽经连番激战,伤亡逾六百,但阵亡者仅二百有余,尚在可承受范围。


    京营兵则遭遇重创。


    虽败北时间不长,伤亡与失散者却逾五千六百,其中阵亡者竟达三千。


    更有诸多把总以上将领或阵亡或被俘,损失惨重。


    柏恩光部更是全军覆没,柏恩光率军出征辽东,名义上两万之众,实则一万六七千。


    此役留守三千,出战者一万四千余。


    一战下来,折损三成,战斗力已大打折扣。


    他们的溃败,亦牵连众多民夫,柏恩光本人更是战死沙场,尸首落入敌手。


    虽有部分溃兵在逃亡中被青牙军误伤,但这些伤亡无疑应由清军承担。


    青牙军镇压溃兵,乃当时战时常态,无人敢出言非议。


    洪承畴等人闻知京营兵的惨烈伤亡,脸色铁青。


    若非青牙军英勇作战,斩敌颇多,更于阵中斩杀清军首领阿济格,圣上得知定会严厉斥责,甚至诸将中都有许多人要受责罚。


    牛苛部亦损失惨重,遭清军炮击,加之轻率夺炮,伤亡达一千七百有余,阵亡者八百二十余。


    其余伤者或被清军火炮、火铳击中,生还无望。


    汤通部下亦有二百余人受伤,估计最终阵亡者将达百人。


    尤为痛心的是,牛苛正兵营中的精锐家丁骑兵损失惨重。


    却未伤及八旗汉军一兵一卒,未斩得一颗敌首。


    牛苛的处境同样堪忧,其正兵营精锐折损,恐难再有效掌控麾下兵马,总兵之位恐怕已岌岌可危。


    在诸军之中,山西总兵李鸣负部亦遭受重创,伤亡逾四百,死者二百有余。


    多为穿越山岭平川时,遭清军火炮轰击所伤或战车碎片所击。


    他久攻山岭不下,直至清军撤退,方趁机率家丁强攻,斩首二十有余,表现中规中矩。


    祖大寿部伤亡六百,阵亡三百,伤亡多由清军火铳炮击所致,与李鸣负部相似。


    然祖部斩首逾四百,若计入被清军携走的伤者尸体,此役对清军造成的伤亡超千。


    战力之强,可见一斑。


    神机营,除火炮部队外,两千余人布阵于青牙军左翼。


    清军箭雨之下,短时间内伤亡五百有余,但因救治及时,阵亡者不足百人。


    其火炮部队表现卓越,对清骑造成不小伤害。


    唯不足之处在于不敢近战,远程施炮则无碍。


    曹变蛟部亦伤亡过千,但对清骑杀伤颇大。


    初期因固守车营,斩首有限,后随青牙军骑兵后捡漏,颇有所获。


    战后,温越所分首级,至少亦有数百。


    统计下来,今日之战,不计民夫,仅各军伤亡即逼近万人。


    其中阵亡者竟达四千之众,接近五千。


    战事方兴未艾,已有四千英魂陨落,更有总兵一名、将官数员捐躯,与会者无不面色凝重。


    所幸,清军亦损失惨重,据洪承畴等人的估算,其总伤亡人数不低于七千。


    尤为显著的是,清军主力伤亡多由与青牙军的交锋所致,或中炮火,或遭铳弹。


    即便伤者得以救回,以其落后的医疗条件,救治前景堪忧。


    由此推断,清军最终死亡人数应在五千至六千之间。


    明军此战不仅重创敌军,更斩杀其武郡王,可谓大获全胜。


    火炮与火铳的优势,正是在于中弹者生还几率微乎其微。


    箭矢之伤尚有生机,而炮火铳弹之下,生还希望渺茫。


    然而,此役亦暴露出清军火炮、火铳的初步实力,其威胁不可小觑。


    明军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以策万全。


    ……


    在松山堡总督行辕的宽阔大厅内,王恩宠的声音在空间中回响:“此战中,平虏伯温越功居首,祖大寿部奋勇杀敌,夺黄土岭,功绩次之。


    “曹变蛟总兵于敌众之中,保步营无损,南线固守,亦功不可没。


    “牛苛总兵未能预判西线突袭,致步骑损失惨重,此乃失误所致……”


    此时,总督行辕内,文武官员齐聚一堂。


    不仅有松山堡周边的温越、祖大寿、付崇英、李鸣负、王抚、左显光、牛苛、汤通、曹变蛟等总兵安坐。


    连远在杏山堡的刘继虎、王宸霆等人亦被急召而来,共赴这场论功总结大会。


    杏山与松山相距不远,仅十余里,刘继虎等人快马加鞭,迅速抵达。


    此时各总兵中,唯柏恩光缺席,他所坐的总兵之位,如今空悬。


    显而易见,此役温越的青牙军功勋卓著,首屈一指。


    事实如此,加之众人多年来的了解,深知温越的行事风格。


    其行事果断,不容挑衅,众人不敢轻易冒犯其功勋,就连洪承畴面对温越时,亦保持高度谨慎。


    加之温越为人豁达,与友军并肩作战,慷慨分赏军功首级,故而平虏伯温越被列为首功,实为众望所归。


    不仅祖大寿、付崇英等人心悦诚服,连曹变蛟亦出言力挺。


    然而,祖大寿、付崇英与曹变蛟被列为次功,却引发了一些争议。


    祖大寿兵力雄厚,战功赫然,其威望无人敢轻言非议。


    付崇英麾下的神机营火炮,威力非凡,未来战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其地位特殊,各将领亦给予充分的尊重与认可。


    然而,曹变蛟的功绩评定,却引发了争议。


    在柏恩光部败退之际,曹变蛟未及时施以援手,似有见死不救之嫌。


    对此,曹变蛟辩解称柏恩光的溃败过于突然,令他措手不及。


    加之当时清军攻势猛烈,自身亦陷入险境,难以抽调兵力救援。


    众多将领认同曹变蛟的立场,认为其在危机中坚守阵地。


    待青牙军抵达后,奋勇杀敌,斩获颇丰,与祖大寿并列次功,实为合理。


    洪承畴亦持相同观点,认为在那种危急情况下,若苛责曹变蛟,未免过于严苛。


    监军王恩宠似被洪承畴的见解所触动,对此表示支持。


    随后,还有些文官群体纷纷附和。


    温越冷眼旁观,洪承畴此举显然是在拉拢各官员将领。


    王恩宠的立场,似乎出于平衡考虑,他不偏不倚,忠于皇帝,意在调和场中各派势力。


    张霖若对此不满,却无可奈何。


    论功行赏乃监军王恩宠的职权所在。


    张霖若虽是兵部侍郎,可与众人共商军事策略,催促进军。


    但在功勋评定上,他无权插手,只能接受现状。


    在场众人中,唯有牛苛显得垂头丧气。


    既未获功勋,反而损兵折将,可谓一无所获。


    王恩宠认为其贪功冒进,指挥失当,拟将其降级三级,令其戴罪立功,但仍保留总兵之位。


    此提议将随捷报一同上报,由圣上最终裁决。


    总兵汤通同样遭受降级处分,级别降低一级。


    然而,二人从王恩宠的言语中,亦感受到一丝庇护之意。


    虽被贬罪,但实职未受影响。


    于大明末年,实职与兵马乃最为关键,至于其他如都督佥事、都督同知等虚职,众人已不甚在意。


    更令二人欣慰的是,据闻王恩宠有意将柏恩光军正兵营的一部分兵力调拨至他们麾下,以填补战损。


    青牙军收编京营溃兵后,迅速移交给中军,兵器马匹亦一并归还。


    对于这些散兵游勇,温越并无收编之意,其兵器残旧,马匹瘦弱。


    青牙军装备精良,马匹膘壮,温越自是对这些溃军的装备不屑一顾。


    大方地悉数归还,反而赢得不贪功、善待友军的赞誉。


    然而,温越不屑,并不代表他人不觊觎。


    众多目光聚焦于柏恩光残部,连祖大寿亦颇为心动。


    柏恩光部大败,不过柏恩光战死,这就算了。


    死者为大,朝廷定会追封。


    而此次败绩源于各车营前期溃败,最终连累正兵营,相关将领难辞其咎,必将受到严惩。


    因自己无能,连累总兵战死。


    此刻在场的各路总兵无不心生兔死狐悲之感,纷纷主张对失职者严惩不贷。


    洪承畴与王恩宠顺应众议,毫不留情地将柏恩光部下各官将一一治罪。


    待朝廷批准后,这些失职将领将面临锦衣卫的逮捕,押解入京受审。


    大明王朝有一惯例,处理犯事官将时,通常先处置文官,随后是武将。


    而低级军官与普通士兵往往得以豁免。


    柏恩光残部尚有万余人,暂由都督洪承畴接管。


    然而,在各方势力虎视眈眈之下,这些残部的最终归属,实难预料。


    牛苛与汤通,自然对这万余京营兵垂涎已久。


    鉴于已有实质性的处分,且有望获得兵马补充,二人在面对责难时,表现得恭敬有加。


    汤通更是表现出一副俯首帖耳的姿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