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37章 长岭山防线

作者:凶名赫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崇祯三年七月十七日。


    算在后世,这日历上已步入八月,酷热的夏日依旧无情。


    这一天,北上的各级官员和将领,监军张霖若等人,不畏烈日的炙烤,对杏山堡及其周边进行了严密的巡查。


    在温越的建议下,所有人都意识到杏山北侧的长岭山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这座山岭成为了他们巡视的重点区域。


    长岭山位于杏山堡西北方向,距离约十里,其西侧延伸出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脉,直至女儿河的南岸。


    尽管长岭山的海拔并不高,山势也较为平坦。


    但其山脚下的平原地带却有一条通往松山的重要道路。


    山上植被稀疏,多为荒草和泥土覆盖,山顶上还保留着一个废弃的火路墩,曾是守军瞭望的据点。


    一条狭窄的小径自山下的主干道直通至墩台。


    当众人攀登至长岭山,无不汗流浃背。


    即便如此,洪承畴依然保持着他的儒雅风度。


    他站在火路墩旁,远眺四周,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确是关键所在,若在此驻扎一支军队,便能实现南北呼应,有效阻止敌人的迂回包围,确保我们的安全。”


    张霖若也表示赞同:“长岭山北接松山堡,南联杏山堡,掌控着松山与杏山之间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确实至关重要,在此建立一座坚固的营寨,实属必要。”


    他转向山的东北脚,看到一条河流从群山中蜿蜒而出,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里有水源,解决了驻军的饮水问题,我们可以在这里构筑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和营寨!”


    温越也是站在山顶之上。


    他的目光穿越了广阔的原野,那里有着连绵不断的丘陵和平川。


    他放眼望去,南方的杏山堡坐落在丘陵和平原之间。


    而长岭山则延伸出去大约五里的距离。


    在那片平川之后,是一片连绵的山地,遮挡了他的视线,要不然他或许能看到东边浩瀚的大海。


    当温越转过身来,向西望去,只见连绵不绝的山脉巍峨耸立,沟壑纵横,宛如黄土高原一般,充满了岁月的沧桑。


    眼前的这片土地,自古以来见证了多少历史的风云变幻?


    温越的心中涌动着激动的情感。


    此刻,听了张霖若的话,温越道:“张监军说得极是,我的想法也是如此,我们应在这里建立一座坚固的营寨,由我青牙军的辎重营士兵守卫,如果敌人胆敢进犯,必将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流尽他们的鲜血。”


    而在攀登长岭山并观察四周地形之后。


    温越又有了新的战略构想。


    长岭山的西北侧地势险峻,紧邻着连绵的山脉和错综复杂的沟壑,除非身手敏捷之人,否则难以攀登,大规模的军队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主要的防御重点应该放在山的东北面和东南面。


    这两面的坡地较为平缓,甚至连马匹都能直接冲上山。


    特别是山的东北面靠近河流,这对于驻军的饮水供应至关重要。


    可以预见,如果清军发起攻击,他们必然会从这两个方向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因此,温越的设想是借鉴之前慎水河畔之战。


    挖掘战壕,修建壁垒,并在其中布置火炮和火枪,形成一道犬牙交错的防线。


    至于木栅和木寨,除非是在山顶的核心区域,否则并不需要。


    温越带领着众人审视地形:“这座山的东南和东北方向,都有山路可以直接通往山顶。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些道路上,以及地势险要之处,逐层设置矮墙和壕沟。”


    在他的构思中,长岭山从东北到东南大约有四里的长度。


    从山腰到山顶,至少需要建造多道矮墙。


    这些墙不需要太高,只需达到战士胸口的高度即可,以便火铳手能够瞄准并射击敌人。


    同时,为了增强防御力。


    矮墙应该修筑得更加坚固,足以抵挡大炮的轰击。


    至于壕沟,则应该挖掘得更深一些。


    至少深达一丈,宽度也应为一丈。


    这样一来,矮墙实际上达到了四米的高度,相当于寻常屯堡城墙高度。


    每一道矮墙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


    而且要顺着山势建造,使得后一道矮墙实际上比前一道更高。


    这样,墙后的射手可以轻易地瞄准敌人。


    同时不会误伤到前线的己方战士。


    通过这种方式,上下层的防御力量可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立体的火力打击网络。


    在场将领当中,满桂马世龙等,都是曾经参与过慎水河畔之站的。


    此刻听闻温越的计划,都是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当然,温越的构想不仅仅局限于这些。


    在他的规划中,总共设置了九道矮墙和壕沟,分为三个层次。


    这样一来。


    在清兵试图突破每一堵低矮的壁垒时,他们不得不同时应对来自上方和下方的密集火力。


    这些壁垒不仅构成了坚实的防线,还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从万人敌到灰瓶弹,再到毒烟弹,各种武器层出不穷。


    必然使得清兵在进攻时左右为难,上下受制,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而三个攻击波次又会巧妙地间隔开来,彼此间保持了大约五十步和一百步的距离。


    这样又可以为战场上的临时设施提供了空间,比如用于救治伤员的帐篷和竹篷,以及供士兵休息和集结的区域。


    每一堵矮墙之间都精心留下了多个缺口。


    这些缺口为墙内的战士们提供了灵活出击的机会。


    青牙军的勇士们绝非被动防守之辈,他们在坚守的同时,也会伺机反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矮墙间的缺口并非简单直通,而是设计成了错综复杂的迷宫。


    例如,从第一道矮墙的缺口进入后,可能会遇到一堵坚固的墙壁,需要向左或向右移动数步甚至十几步,才能找到通往下一个缺口的路径。


    此外,每一波攻击前方的矮墙缺口处,还可以部署火炮。


    一旦开火,必将使攻墙的清兵遭受惨重的打击,哀嚎连连。


    但这还不是全部。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这些矮墙周围还设置了众多向外突出的结构,类似于城墙上的马面敌台,可以从侧面对攻击矮墙和壕沟的敌人进行射击。


    考虑到火铳的射程和威力,大约每隔一百五十步就设置一个这样的突出墙体。


    为了防止出现射击死角,这些墙体的前端被建造成锐角形状。


    就如在第一波攻击的第一道矮墙的通道口两侧,便可以设置了两个巧妙向外突出的墙体,使得这个入口仿佛被深深地嵌入其中。


    任何试图通过通道的建虏,都将暴露在两侧墙体的火力覆盖之下,从而遭受双重打击。


    在山的东北侧靠近河流的地方。


    为了保护水源并防止敌人利用浅水河道进行攻击,也要修建了几道矮墙。


    当然。


    虽然长岭山的西北部分地形险峻,沟壑纵横。


    但出于谨慎考虑,仍需在此设立多道防线,以防备建虏的精兵,如巴牙喇兵的决死冲锋。


    最后,山顶被选作火炮的架设地点。


    并以火路墩作为瞭望塔,以便全方位监视周围的战况。


    温越阐述完自己的战略阵地后,冷笑道:“这样看来,除非建虏愿意付出数万人的生命,否则想要夺取我们的长岭山,只能是痴心妄想!”


    听到这话,众人不禁大为震动。


    按照温越的部署,敌人要想攻占长岭山,竟然需要死掉数万人?


    然而,当众人看着温越那冷酷的笑容,以及他身边将领们深信不疑的表情时。


    众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一股寒意,开始相信这个计划的可怕效果。


    不免的,众人都为即将面对这一防线的清军感到悲哀。


    好些人,又庆幸温越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否则如果让他们去攻山,即使牺牲所有部下也可能无法取得进展。


    洪承畴在深思熟虑之后,也对温越的策略表示了极高的赞赏,并询问道:“平虏伯,您的这个方法,是否乃是铳城之法?”


    温越道:“大致如此。”


    洪承畴所说的铳城,乃是一种三角形三层空心式敌台。


    这种铳城的建造非常困难,需要使用大块石头堆砌,城墙必须极其坚固厚重,共有三层,下层安装大型火炮,中层和上层逐渐缩小,属于棱堡的一种。


    温越承认,虽然他也采用了类似的几何式防守方法。


    但相比之下他的方案更为简陋,主要是挖掘矮墙和壕沟。


    温越依赖的是麾下勇敢善战的士兵。


    他认为,尽管自己的方法在防护方面非常有效,但如果军士们缺乏战斗意志,那么一切都是徒劳。


    此外,这种几何式的防御体系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复杂的土木工程技术。


    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是无法完成的。


    不过,温越的辎重营中有许多擅长数学的人才。


    他们能够轻松绘制出详细的图纸,然后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张霖等文官在深入思考后也表示了强烈的支持。


    他们认为温越的方法既经济又高效,不需要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


    只需要动员辎重营的战士,甚至是普通民夫,进行简单的挖掘和筑墙工作即可,这种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满桂和马世龙也被这种方法所吸引。


    他们意识到自己负责防守的五道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


    他们决定等到长岭山的工事完成后,回到自己的防区,照搬这种做法。


    ……


    昨天,在各级官员巡视长岭山之后。


    青牙军的辎重大将孙截散,便带领着营部的参谋以及下属各将领,联合军中的情报人员,对长岭山进行了细致的勘察。


    他们迅速制作了一个沙盘模型,并绘制出了防线的详细图纸,提交给了温越审批。


    温越审阅后认为计划可行,当天就给予了批准。


    挖掘壕沟和筑墙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主要由随军的民夫和壮丁承担。


    为了这场战役,朝廷不惜重金投入,特别拨款。


    除了关外的本地居民外,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夫们纷纷聚集到辽东前线。


    从关内到关外,一路上络绎不绝地为大军运送粮草和物资。


    这些民夫们的报酬按照大明边境修建边墙和城堡的工役价格计算。


    每天给予银两。


    约是粮食银一分,盐菜银五厘。


    而青牙军在十七日中午发出号召。


    承诺愿意来长岭山的民夫们每天不仅能吃饱饭,还能获得银两二分的报酬。


    这一消息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民夫和军壮前来报名。


    到了晚上,辎重营的将士们已经接收了超过万名愿意参与劳动的人。


    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在得知消息后急忙赶来。


    这些民夫和军壮大多是以同乡或同村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他们的口音各异,几乎所有人都是文盲。


    大明百姓俱是如此。


    辎重营的大将孙截散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他根据他们同乡同村的规模,将他们分成五十人或一百人一队,总共编成了一百多支队伍。


    每支队伍中,设有一名领队和两名副领队,由队伍中有威望的人担任。


    第二天清晨,随着太阳初升.


    长岭山防线正式开始了建设工作。


    在开工之前,天色刚刚泛白,辎重营的炊事车辆就已经密集聚集在山脚下了。


    火头兵们忙碌着。


    他们快速地制作出一个个香气四溢的大饼。


    同时一锅锅的肉汤也在沸腾,里面加入了干肉和各种调料,逼人的香味不时飘散出来。


    让旁边等待的民夫和军壮们直流口水,议论纷纷。


    “这些青牙军,真是吃得不错,看看那些大饼,全部都是用白面做的!”


    “你才知道啊,现在天下人都不知道,青牙军不仅打仗厉害,吃的饭菜也是最好的。”


    “听说关外北边一些地方,都被称为世外桃源,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即使在严重干旱的年份,也没有人饿死!”


    “这真的假的……”


    “绝对是真的,咱们被调过来的时候,又不是没有经过,那田,那路,啧啧,真是好嘞!”


    “是啊,你看这些青牙军的官兵,就算是辎重兵,个个都是吃的满脸是油,看起来比我们村里的地主老爷还要有派头,要是能加入青牙军该多好啊……”


    “就你这副模样,还想加入青牙军?我看我还差不多……”


    “屁,你能加入个屁!”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