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36章 算是初战告捷

作者:凶名赫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清军的重装士兵如潮水般涌入,战斗达到了最炽烈的阶段。


    在这关键的时刻,刘继虎挺身而出,率领亲信家丁加入战斗。


    他挥舞着一根沉甸甸的狼牙棒。


    动作刚猛有力,所向披靡,无人能挡。


    那些身穿坚固重甲的清朝士兵,普通的刀剑难以穿透他们的防御。


    但在刘继虎的狼牙棒面前,他们只有死亡,一个个被砸得粉身碎骨。


    随着一声震天的怒吼,刘继虎挥动狼牙棒猛烈砸下。


    一名镶红旗的拨什库本能地举起了一块皮盾试图抵挡。


    然而,一声巨响后,皮盾四分五裂,血肉横飞。


    伴随着骨骼断裂的声音,拨什库的左臂彻底断裂,露出惨白的骨头。


    “啊——”


    拨什库痛苦地尖叫。


    “去死吧,建虏!”


    刘继虎再次咆哮着,狼牙棒重重地击中了拨什库的头部。


    顿时,血雾弥漫,拨什库的头颅爆裂,上半身被摧毁,鲜血如雨般四溅。


    主将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


    他们紧随刘继虎的脚步,高喊着杀敌。


    不仅如此,那些闯入车营缺口的清朝重甲,不仅要应对明军的近战攻击,还要提防周围明军铳手的突袭射击。


    这些铳手巧妙地利用车阵的掩护,不断地向他们发起射击。


    在火铳的轰鸣声中,火光与烟雾交织。


    密集的铅弹如同疾风骤雨般射向清军,轻易穿透了他们的厚重盔甲,撕裂了他们的肉体。


    这些铅弹在清军体内肆虐,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剧痛。


    巨大的冲击力使得中弹者摇晃跌倒,随后他们看着自己身上喷涌而出的鲜血,跪倒在地或躺卧不起,发出痛苦的哀嚎。


    无论多么坚固的盔甲,多么精良的装备,在近距离面对火铳的威力时,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尽管清军已经攻入了车阵。


    但明军并未出现预期的崩溃,反而敌方的伤亡不断增加。


    这种不对等的损失让他们无法承受。


    最终,清军的大阵传来了撤退的信号。


    进攻的队伍如同退潮一般迅速撤离,甚至连两翼的骑兵也一同退走。


    看到敌人撤退,明军的阵地上爆发出胜利的欢呼。


    然而,刘继虎并不满足于此。


    他亲自带领家丁追击敌人数百步,坚决不让对方带走战场上的伤员和死者。


    因为这些首级将成为他们的战利品。


    果然,在逃跑的过程中,建虏无暇顾及伤者和尸体,使得刘继虎得以顺利斩获大量首级。


    在将士们的欢呼声中。


    刘继虎和亲卫家丁带着丰硕的战果,凯旋回来。


    车阵内满地是血,还有不少伤者在哀嚎。


    刘继虎却不以为意,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哪有不受伤的?


    况且,就刚刚短短的交战,己方就斩首获得了四百多建虏的首级,这已经算是大捷了!


    刘继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环视四周,部下们个个面带笑容,心中充满了自豪。


    以相同数量的兵力,他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即使面对建虏的重甲马群冲击,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取得了胜利。


    这怎能不让全军上下欢欣鼓舞,对建虏的轻视之情油然而生!


    一位亲兵激动地大喊:“大帅,建虏正向南山方向逃窜,我们是否应该追击?”


    “追击,追击,追击!”


    整个明军阵地都沸腾了起来,士卒们的呼声此起彼伏。


    刘继虎稍作思索,随即高声回应:“建虏想要逃走,没那么容易!弟兄们,跟随我追击敌人,继续杀敌立功!”


    在大胜的鼓舞下,明军士兵们高呼着向清军败逃的方向追去。


    希望能够乘胜追击,再创佳绩。


    然而,刘继虎并未因太过胜利,而失去理智。


    他派遣骑兵先行追击,同时命令步兵依托车营稳步推进,沿途又斩杀了一些溃逃的建虏步兵,缴获了许多辎重。


    明军一路追至杏山北下,只见镶红旗和镶白旗的清军残部聚集在一座小山岭上。


    他们失去了盾车,只能依靠盾牌布阵,严阵以待。


    明军士卒们见状,纷纷大笑。


    这局势已然逆转,轮到建虏们采取防守姿态了。


    刘继虎冷哼一声。


    凭借己方的火力优势,即使建虏占据山岭地形,也无法抵挡己方的铳炮攻击。


    正当他准备下达攻击命令时。


    突然间,他愣住了,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不好,建虏在这里布置了红夷大炮!”


    刘继虎的目光突然聚焦,他清晰地看到了那座小山岭旁边的大山岭。


    山顶之上,密集地排列着一辆接一辆的红夷炮车。


    它们的炮口正对着己方。


    而己方距离敌人的炮车不足一里!


    “有埋伏!”


    刘继虎刚刚吼出这句话,大山岭那边便传来了震耳欲聋的炮声。


    如同雷鸣般响彻云霄,浓烈的白烟随之升腾。


    一颗颗清军的炮弹呼啸而至,原本需要重骑和马群才能冲破的车阵,在敌人的火炮面前显得脆弱无比。


    炮弹不断撞击在战车上,轻易地将它们击得粉碎。


    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一辆辆战车被打得支离破碎。


    尖锐的碎片四处飞溅,给后方的铳手们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一声巨响,一颗重达十余斤的大铁球恰好砸中了一辆战车。


    “轰”的一声,遮板和坚硬的车身材料炸裂开来。


    铁球携带着无数尖刺和断枝横扫过这片区域的明军。


    瞬间,至少十几人受了程度不一的伤势,在地上翻滚哀嚎。


    另一颗沉重的炮弹落入了战车后的步兵阵地,大铁球激射而过。


    至少一排二十余名士卒被撞得骨折断肢,血雾四溅。


    立即,明军惊恐地尖叫,场面一片混乱。


    “红夷大炮确实威力惊人!”


    山顶上,几位清军将领站在那里。


    望着山下明军的惨状,虽然兴奋,但也感到心惊。


    在这些清军将领的背后,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精锐骑兵,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


    ……


    等到后方策应的祖大寿接到前方紧急情况,急急赶到杏山北不远时。


    刘继虎的军队,正在与数万清骑血战。


    遭遇伏击之后。


    刘继虎也知道不能直接撤退,那样在清军骑兵的追击下,最终只会变成溃逃,下场只会是全军覆没。


    因此,刘继虎亲自率领亲兵断后。


    然后让战车远离红衣大炮的射程,结成车阵,所有军士都防御在内,等待后方救援。


    清军骑兵从四面八方发起猛烈攻击,形势岌岌可危。


    好在,就在这关键时刻,祖大寿率军赶到。


    祖大寿指挥骑兵组成坚不可摧的阵型,同时命令后续赶到的步兵,在刘继虎的车营周边构筑新的防御阵地。


    两军相互支援,共同抵御清军的进攻。


    祖大寿携带的战车装备有尖锐的长矛,排列起来犹如一片密集的刺丛,令建虏的战马因恐惧而止步不前。


    随即,祖大寿的新军进行了几轮精确射击。


    与此同时,刘继虎也发射铳炮进行侧翼打击。


    而进攻的清军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后迅速撤退,放弃了继续攻击的企图。


    又得知明朝的主力已经接近战场。


    双方进入了一段时间的对峙状态后。


    清军发现明军的部署严密有序,难以找到可乘之机,因此不敢久留。


    因此,大批清军开始用牛马牵引着火炮,缓慢地向松山方向撤退。


    这场伏击战最终落下帷幕。


    战后,当安全下来后。


    刘继虎清点了己方的人员和物资损失,感到十分沮丧。


    在这场短暂的战斗中,他的部队伤亡人数超过了一千。


    加上之前的战斗,总伤亡人数接近两千,其中战死者将近一千,还有许多战车被摧毁。


    刘继虎反思道,后来的伤亡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他自责地说:“穷寇勿追,怎么我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怎么连这么基本的道理都忘记了?”


    好在,斩获了四百余颗建虏的首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损失。


    相较于以往明朝军队对抗清朝的战绩,这数百首级无疑是一次耀眼战果。


    尽管不能与那每次出战,能够斩首数千的青牙军相提并论。


    但也非常不错了。


    刘继虎还请求祖大寿帮助掩盖真相,声称战斗中的伤亡,是由于建虏大规模的猛烈攻击所致。


    而非是他中了埋伏。


    这次战斗的激烈程度,可以光从斩获的首级数量中得到证明。


    并且提出,愿意将一部分首级赠予祖大寿作为掩护的酬劳。


    面对刘继虎恳切的目光。


    祖大寿只能发出一声长叹,同意为其掩盖事实,但婉拒了首级的赠送。


    当天,刘继虎迅速上报了大捷的消息。


    而祖大寿也表了附意。


    此时,中军主力已经越过连山,接近塔山地区。


    得知杏山的包围已被解除,且前锋部队刘继虎部斩获了四百余颗敌军首级,全军士气大振。


    对初战告捷的消息。


    温越还好。


    但监军张霖若、监军王恩宠等人闻讯后欣喜若狂。


    随行的各总兵和将领们也同样欢欣鼓舞,认为初战告捷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而且,斩首四百多级的战果算是非常不错了。


    出于迫切的心情,再加上杏山已在明军控制之下,道路安全无虞。


    第二天,张霖若、王恩宠以及众多兵备官员和一众总兵,率领各自的护卫营和骑兵队伍,急忙赶往杏山堡。


    在那里,他们亲眼看到了刘继虎所斩杀的敌军首级。


    无不为之振奋。


    在监军王恩宠仔细核验了战果之后,他立刻为刘继虎记下了重大功劳,并与兵部侍郎张霖若一同迅速向京城传递捷报。


    当这份捷报传至京城时,整个京师为之震动。


    崇祯皇帝对此感到极大的喜悦。


    随即,他提升刘继虎为署都督佥事,并在战后,兵部商讨后,给予更多的奖赏。


    祖大寿因在战斗中有所策应,也得到了皇帝的特别嘉奖。


    然而,对于这场战斗的真实情况,人们心中仍存有疑问。


    刘继虎最初报告称,在杏山遭遇的敌军仅为镶红旗和镶白旗。


    总数不超过万人,其中精锐的披甲士兵约有数千人。


    那么,为何后来会突然面临三万敌军的围攻呢?


    这是否表明刘继虎存在轻敌冒进的行为?


    但所有人都认为,初战的胜利对于提振军队士气至关重要。


    其他的问题相比之下,显得不那么重要。


    更重要的是,捷报的传播让皇帝龙颜大悦,发下奖赏,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在这种共识之下,尽管刘继虎可能犯了一些小错误,但大家都选择忽略不计。


    张霖若更是温和地表扬了刘继虎及其有功的将士,承诺将他们的功绩详细记录下来,并对牺牲和受伤的士卒给予优厚的抚恤。


    此刻,明朝的骑兵部队已全部集结在杏山。


    步兵和辎重也在快速赶来。


    而情报传来,清朝军队仍在猛烈攻击松山,局势十分危急。


    在杏山与松山之间仅隔二十里的距离.


    刘继虎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再次率领大军前往松山进行救援。


    然而,由于他在之前的战斗中斩获了四百余颗清军首级。


    这一辉煌战绩让其他将领羡慕不已,纷纷争相要求担任前锋,导致刘继虎失去了再次领军的机会。


    经过讨论,决定派遣满桂和曹变蛟各自率领其麾下的精锐骑兵前往松山救援。


    温越特别叮嘱两人,务必谨慎行事,避免轻敌冒进。


    满桂和曹变蛟接到命令后,当天便赶到了松山,与围城的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他们成功斩杀了数十名建虏,解除了松山的包围。


    并迅速向后方传递了大捷的消息。


    根据两人的战报描述,清军十分狡猾。


    他们在锦州南山东设置了伏兵,同时在松山北岭也埋伏了精锐骑兵,试图引诱明军出战。


    但是,明军并未上当,清军的计谋未能得逞,最终被迫撤退至峰路山。


    战报还提到。


    清军在松山东北的黄土岭地区秘密建立了营地,挖掘了深深的壕沟。


    意图切断明军通往小凌河的战略要地。


    此外,在杏山西北靠近女儿河的毛家沟山岭,也有大量的清军驻扎。


    峰路山上更是营帐连绵。


    清军在松山通往锦州的必经之路上布置了大量骑兵,形势异常严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