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章 科举改革的先兆

作者:摆烂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东宫之中,基层的属官将大明的地图给朱标呈送了上来。


    每从东宫告老的属官中找到一名德高望重,还健康存活于世的大儒,朱标就将他乡里所在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除去应天,大明目前有十三省。


    再加上个作为龙兴之地的凤阳陪都,朱标自然是希望能够找出十四名德高望重的大儒来。


    只可惜翻遍了东宫官员的籍册。


    朱标也没找到几个来自北方的大儒。


    其余要么已经故去,要么就是名气不足。


    真正够格的,一名在蜀地,一名在洛阳,根本不足以辐射北方。


    而南方之地,一省三五名大儒都绰绰有余。


    这可把朱标的计划打了个稀碎。


    看着这悬殊的差距,朱标都不禁感叹:“北地学风不盛,更无出名的大儒,这可如何是好?”


    常升凑近一瞧,随手在北地划了一道弧线。


    “自宋时以来,天下一贯是北乱南稳,北方学风不如南方昌盛也属正常。”


    “但,大儒不够。”


    “姐夫干嘛不找自己三个兄弟凑一凑呢?”


    朱标看着常升划过的西安,太原和北平,顿时反应过来,这不正是他三个弟弟,秦王、晋王和燕王的封地吗?


    他们虽在北地。


    但封地之内的治安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


    再加之有朝廷的背书,招揽人才的效果说不定还要胜过大儒。


    “况且依我之见。”


    “除了宋师,只怕没几个大儒能推举出朝廷可用之才。”


    “毕竟在他们眼中。”


    “才俊就该如他们这样,熟读经史子集,品行端正。”


    “但放到朝廷,他们的作用,只怕还不如之前的东宫官属呢。”


    听到常升对这些大儒的评价,朱标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


    说他非议大儒?


    但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


    东宫的这些“年轻才俊”,大半可都是这些告老的大儒推举进来的。


    “那该怎么办?”


    “倘若这些被举荐的人才千里迢迢赶到应天府,大半再被吏部甄选拒回。”


    “不仅有损这些大儒的名声。”


    “此后朝廷再想招募人才,恐怕也只能等到科举重开之日了。”


    常升不假思索的回到。


    “科考科考,当然得考了。”


    “不仅可以避免这些大儒凭自己喜好甄别人选,减少吏部的工作,更能顺带宣扬朝廷对于人才的重视,还能借着考题的设置,倡导朝廷所需的实用之风,为日后的科举早日储备人才。”


    朱标有些不安道:“这样不太好吧。”


    “如果剥夺了这些大儒甄选的权力,只怕没几个大儒愿意出面替朝廷操持此事了。”


    常升一件恨铁不成钢的看向朱标。


    “姐夫你又忘了读书人的劣根了?”


    “甭管他们是普通士子或是大儒,他们的渴求有何分别吗?”


    “不还是功名利禄吗?”


    朱标轻轻的叩了叩自己的脑门,面露歉意。


    “他们都曾为你姐夫讲过经史,算是姐夫的老师,我一时有感,忘了。”


    常升抿了抿嘴,没再说什么。


    这样重感情的朱标或许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但他绝对称得上是个好领导,好大哥。


    “其他大儒我不熟悉,就以宋师作比吧。”


    “宋师一生,学究天人,官居一品,为太子师,功名利禄早已于他如浮云。”


    “可宋师难道就没有欲望了吗?”


    “非也。”


    “这些年间,我曾见过宋师不止一篇的劝学散文,它便足以证明,宋师心中,仍有教化之宏愿。”


    “只是诸多纷扰,逼的宋师不得不自困家中,以收集古籍作为消遣。”


    “倘若在这时,姐夫与宋师修书一封,内附一些今朝廷疑难的策问题,同时下旨让金华县令配合。”


    “令众学子答策问题为拜帖,以一月为期,每月只收一名学子一篇策问。”


    “以千字为限,内容不限。”


    “有真才实学者,宋师每日择前三名,亲笔斧正,张榜于府门外,以示公允。”


    “每月月末,宋师会召开文会。”


    “将每月每日前三名齐聚,或讲学,或作答,或辩论,金华学子皆可旁听。”


    “有才学能力出众,得众学子力荐者,宋师亦愿举荐。”


    “姐夫认为,宋师会答应吗?”


    朱标哑口无言。


    虽然以他和宋濂的情分,只要他提了这个要求,宋濂就不可能不帮他。


    可是常升这个办法。


    分明将读书人的那点人性拿捏的死死的。


    别说是宋师了,天下大儒有几个能不中此招?


    “至于其他大儒,我虽然不熟,却有几点愚见。”


    “其一,他们已经告老还乡,不在朝堂,若真为朝廷举荐了诸多实用之才,朝廷大可以不吝恩赏,以宣扬朝廷重视人才,绝对不会亏待对大明有功之臣。”


    “譬如,给达到举荐人数标准的大儒,送上一块御赐的“慧眼识英”,或是“诱掖后进”的金牌匾。”


    “嘶。”


    朱标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看常升的眼神都变了。


    就连常升脸上人畜无害的微笑,此刻都显得有点缺德。


    你这特么是送牌匾吗?


    你是分明要别人的命啊!


    哪个退休的领导干部能拒绝这样的考验?


    “其二,可以令工匠为这些不吝提携后辈,举荐人才的大儒在各地府学学馆内雕刻石像,以勒其功嘛。”


    “停,别说了!!”


    朱标说话的声音都在发颤。


    闭嘴吧。


    求你了。


    再说下去,你还让不让这些大儒活了!


    “就剩最后一点了,我一气说完吧。”


    “被各省甄选出来的人才,自然可以直接收入朝廷,可次一级的人才,难道就不是人才了吗?”


    “他们极有可能只是因为年轻,或是条件所困,亦或是大器晚成而暂时落选。”


    “反正科举重开还要几年,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顺便替这些人谋个出路,让他们潜心研学,替朝廷,也替殿下收拢一波人心呢?”


    朱标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从刚才的算计中回过神来。


    “升弟有何妙计,不妨直言。”


    “既然案牍司可以作为新录官员的进修之所,那可否也在各省,甚至各府之中,设立一个收录了优秀策问,朝廷政令,地方官务的低配案牍司呢?”


    “府衙是现成的。”


    “朝廷之外,各省府都急缺大量的属官,何不让这些才学次一等的读书人,以临时工的身份入各府衙帮忙运转政务。”


    “对下面的府衙来说,只要是读书识字的,无论生熟手,都能替他们解决不少庶务。”


    “一个空悬主簿的俸禄,就足养活三五个贫苦读书人家。”


    “还能让这些后学末进早早积累处理政务的经验。”


    “只消这么积累几年。”


    “待到科举重开,朝廷还怕无可用之官?”


    “就怕到时参考的人多的如过江之鲫,朝廷还得要求考生必须得有在地方实习三年政务的经验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