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8章 我与逆贼不共戴天

作者:摆烂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看着朱标习以为常的拣起茹太素的奏章,重新审阅。


    常升也不禁替他感慨。


    他每天替老朱处理这么多事情也就算了,要碰上的都是这种奏章,不短命才怪呢。仟韆仦哾


    思忖片刻,常升出言到:“姐夫,奏书都先放下吧。”


    “我有个主意能让你轻快些。”


    “哦,快说。”


    朱标顿时来了兴趣,主要不是图他自己省事,而是想让老朱将来处理奏书能轻快一些。


    “磨刀不误砍柴工,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我今儿起的晚,您不得差人到御膳房,找我家厨子做点早膳送来。”


    看常升揉了揉空空的肚子。


    朱标哭笑不得,当即派个内侍通传去了。


    常升也不卖关子:“您再给六部传个信,让他们给我派些人手。”


    没等常升说完,朱标就否决了这个提议。


    “如今朝廷运转本就困难,六部五寺空虚,再抽调人手,只怕得不偿失。”


    常升哑然一笑,解释道:“姐夫你倒是听我说完啊,我又不要他们的主官。”


    “吏部抽调两个熟悉官员,司职的刀笔吏。”


    “户部找两个精于术算,熟悉物价的熟手。”


    “工部找个有技术,懂建造的专员。”


    “刑部找个熟律法,懂刑狱的。”


    “兵部找一个掌兵库,军械的。”


    “礼部找四个校书郎。”


    “再从翰林院抽调两个新进学士。”


    “最后,还要找些识字的内侍,负责誊抄一些奏书和预案。”


    官虽然都不大,但这挑人的阵仗可不小。


    朱标也有些好奇常升的能耐,索性都依了他。


    很快,就在常升小憩片刻,吃上了早膳之后,六部的人手也都战战兢兢的被一名内侍领入了书房。


    随行的,还有一名身着绯袍,绣锦鸡,怀中还抱着一大堆奏书的官员。


    扫了一眼书房内被召来的一众六部官员和面生的常升,他自顾自的向朱标行礼到:“臣范敏,参见太子殿下。”


    虽然洪武一朝,官员任免调职的频率相当之高。


    但作为一个放牛郎出身,被朱元璋看中,十八岁(洪武八年)即中秀才,擢户部郎中,洪武十三年就试(临时)吏部尚书,然后升任户部尚书。


    范敏这人生经历,简直如同开挂。


    但在史书中,他的声名却不显。


    因为他这个户部尚书的任期内,就主持编造了明初的黄册后,隔年就因为能力不足被罢了。


    “起来吧,户部有何事需要呈报?”


    范敏托着手中的奏书道:“臣蒙圣恩,擢为户部尚书,但接手日短,户部人手不足,到今日才算全面清查完毕,今日是来向殿下当面汇报户部情况的。”


    “呈上来吧。”


    虽然手头的工作已经不少,但户部主管大明财政,朱标是必须要了然于心的。


    “且慢。”


    听到是来汇报户部情况的,常升出言打断。


    随后就令一旁的内侍搬了两条条案放置一旁,两边各放了一把椅子,再给自己要了纸笔。


    随即便邀请范敏与他对面而坐。


    看朱标点头示意,范敏也丈二摸不着头脑的抱着奏书坐到了常升对面。


    “太子身体抱恙,精力不足,陛下令我替太子殿下接手呈报,披阅奏书,范大人有什么事就和下官先说吧,下官会做好记录,然后呈报的。”


    “翰林院的两位学士也请认真听。”


    简单交代了状况,并提醒了翰林院的人打起精神,常升就摊开题本提笔,看向范敏。


    这操作,显然是给范敏整不会了。


    明明是呈报户部的奏书,怎么弄得跟刑部审犯人似的。


    “范大人,咱们开始吧。”


    范敏这才算反应过来,心里暗道新鲜。


    往日奏报,议事,大家都是坐而论政,说差不多了,再把这些奏本原封不动转呈给上面阅批。


    怎么还要再记一遍。


    这不是脱裤子放屁,纯属多此一举么。


    心里虽然腹诽,但范敏还是端正态度,打开奏本就要念。


    可头一个字儿眼还在嗓门呢。


    常升又补了一句:“范大人不必念奏本,挑要点说就是了。”


    范敏差点没噎住,幽怨的看了常升一眼。


    这到底还让不让说了。


    但常升既然这么要求了,太子也没有发话,他就只能翻开奏书挑重点的说了。


    “先是坐胡惟庸案谋逆案,株连逆臣家中抄没所得。”


    “自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家中抄墨的现银高达四十七万两、宝钞五万七千锭,合一百八十万两,文玩字画,田契房产共典当二十一万两,计总为二百四十九万两。”


    “除此之外,从各家产业中搜出共计七十万石粮赋、六十万斤盐课,现已被全部充入国库。”


    宝钞的锭是计量单位。


    一锭就是一沓。


    按照洪武八年宝钞提举司印发宝钞时的标准,每五十张合称为一锭。


    宝钞的面值不同。


    一锭宝钞的价值就有高低。


    比如说一锭百文面额的宝钞就是五千文,一锭一贯(千文)面额的宝钞就是五万文即五十两。


    范敏是因为胡惟庸的爆发而顶上来的。


    接任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要清查坐胡惟庸谋反案臣子家中的所有家产,向朱老板表忠心。


    而他汇报的这个数字,也着实让龙椅上的朱标倒吸了一口凉气。


    都知道胡惟庸贪权乱政,勾结朋党,祸害大明。


    可真听到这触目惊心的数字。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胡惟庸的危害有多大,触手伸的多远。


    常升没有没有发表任何个人看法,只是将这一连串的数字记录下来之后提笔等待。


    看着对面的范敏一脸期盼之色,却迟迟不见他继续汇报,常升这才指了指范敏面前的一沓奏书问到:“范大人,户部奏书就这一件事?”


    这一问。


    几乎把范敏的眼睛都直了。


    你这人怕不是有什么大病?


    这时候,咱们不是应该是同仇敌忾,在太子面前对着胡惟庸、汪广洋之辈,洋洋洒洒的发表个五千字骂贼心得。


    以表“我与逆贼不共戴天”的忠直之心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