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8章 起底大户

作者:摆烂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全本免费阅读


    当听到常升嘴里说,整个应天府的勋贵和富商们,为了“支持”明日的拍卖会,已经筹备了八百万两银子作为拍卖资金时。


    方才平复了心情的朱标又噌的一下站起了身。


    连面前的茶盏被打翻一旁,碰的满桌的餐盘作响,引得门外的内侍抬头来看也顾不得了。


    常升斜眼一瞥。


    挥手将“凑热闹”的内侍驱离,这才站起身,将小朱按回了座位上安抚道。


    “姐夫且坐下吧。”


    “堂堂大明太子,一国储君,为了区区八百万两一惊一乍的怎么行?


    朱标闻言,一副你说的是人话么的神情瞪了常升一眼。


    愤愤然道:“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那可是整整八百万两银。”


    “大明的赋税你看过。”


    “一年的钱税还不过三百万两,将所有粮税折银,一年下来也不过一千二百万两银上下。”


    “八百万两银,这可是大明一年赋税的近七成。”


    “合足足一千六百万石粮食。”


    “是父皇所要征收的军粮数目的八倍。”


    常升直接泼了盆凉水道:“这八百万两银子又不会都给你。”


    接着就给他现场计算。


    “不算其他,整个拍卖会的异域珍宝总数不过六百。”


    “而参会宾客足有千余。”


    “加之司南日晷和千里镜合买才算一套,还有那成套的琉璃杯具,以及不乏有意欲多拍者相互争斗。”


    “挤兑下来,这八百万两银中,能有三成落袋就差不多顶天了。”


    “三成!”


    听到这个比例,朱标的情绪就像被抽了积木般瞬间垮了下来。


    但转念一想。


    八百万两的三成就是二百四十万两银,除去其中要拨付给常升的两成分红,这还剩下一百九十万两。


    也就是说,宫里一分钱没花,


    只是借钱周转了一道,就拿回了六十万两的现银,还有折银近二百万两的珍宝。


    连本带利翻了三倍。


    简直赚麻了。


    可当心中这点喜悦渐渐消退,朱标心头却陡生疑惑,蹙眉问道:“等等,八百万两。”


    “应天府中的富户加起来竟有这么多钱银?”


    朱标突然想起来。


    在大明开国之初,战乱未平,粮食未丰之际,为了收复中原维系于北元的作战,不论是老朱还是当时的李善长,都曾以朝廷的名义,向应天府内的富商大户拆借钱粮。


    但结果非常明显。


    这帮人都说穷。


    当时的老朱还需要这帮富商大户替朝廷稳定后方,也就没有强求。


    可现在看来,他们哪里穷了?


    一个个都富的流油。


    要知道,常升发的拜帖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低调的富商没有邀请呢。


    面对小朱的疑惑,


    常升坐回了位置上,笑着反问道:“是什么给了姐夫错觉,认为这些富商穷的?”


    朱标闻言哑然。


    他也不知道这种印象从何而来?


    只觉得这些商人,经历了宋元两朝,又逢乱世,在路途不通的情况下,家底好似理所应当的被掏空了。


    见朱标不回话,常升又换了种说法。


    “我翻阅史料发觉,宋朝时,朝廷一年的赋税约莫三千五百万两银(查史料考证的,那什么一亿六千多万两银子税收的麻烦自己去查,拿出实证来),而今,大明朝廷一年的赋税才有多少?”


    “还不足宋时的四成。”


    “姐夫想没想过,这么天大的差异,中间的差数哪去了?”


    朱标到底是通读了经史的。


    略一思量便答道:“宋朝与本朝税制不尽相同,宋朝收税是将各地的赋税全部收归中央,再行拨派。”


    “而本朝是让各地府衙留足本府所需的赋税之后,提交税表,再将剩余的税粮送至中央,或者送入两仓。”


    “其次,两朝的田亩总数,税收比例也不一样。”


    “再者,宋朝重商税,不仅有海运的船舶司,对小商小户的征收比例也过重。”


    “本朝轻薄赋税,藏富于民,故而有此差,”


    常升由衷的点头,甚至想为朱标鼓掌。


    但点头后,常升又正色道:“那姐夫以为,宋朝的赋税,都足额收齐了么?”


    朱标思衬片刻,答道:“先从地方收至中央,中间多少会有贪官漂没,十成不敢说但六七成大约是有的。”


    听到这个结论,常升忍不住笑了。


    笑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