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0章 老李这人能处

作者:摆烂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全本免费阅读


    终于,在李善长“杀疯了”一般的表演后,小朱与老李又是当面磋商,交流意见,形式上吸收了百官的建议后。


    朝廷最终裁定。


    将这些行贿之官即刻革除所有官职和功名,暂且全部收监。


    具体该如何惩处,还要先行调查清楚他们的家产来源,以及是否有贪污之举。


    待到全部查实之后。


    明日朝堂,再行决议这些人的罪行。


    至于这些人收监后空悬的官职,则暂且由他们的副手或者次一级官员代行,增补官员,也将在过后几日一并裁定。


    如此。


    朝会的流程才终于继续下去。


    “众卿可还有本奏?”


    小朱又一次的问道。


    “臣有本奏。”


    “陛下出应天府前一日,给老臣留了一道旨意,明年南征云南,令兵部请太子殿下提前筹措军资粮饷,还请太子殿下过目。”


    兵部尚书赵本应了昨日与朱标许的诺,在今日的大朝会上,将老朱出应天府前留下的任务宣读了出来。


    并掏出了圣旨为证。


    朝堂百官听得都一脸懵,尤其是那些武将。


    明年要南征?


    这可是关乎他们加官进爵的大事。


    他们怎么一点风头都没收到。


    小朱也一副措手不及的模样,将信将疑的接过了圣旨。


    而当他看完了整道圣旨后,整个人的脸色瞬间难堪了起来,忍不住喃喃道:“父皇竟让孤预备筹备军粮二百万石?”


    二百万石!!


    听到这个数目。


    朝野上下都震了一震。


    史书记载,洪武元年的全年赋税在一千六百万石。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


    这些数字增长到了两千万石。


    这样推算起来,这不过相当于如今朝堂每年赋税的九分之一上下,算起来和未来每年朝廷要划拨给大明一二代的宗室俸禄差不多


    折银不过一百万两。


    可是这数不是这么算的。


    就像朝堂上这些勋贵侯爵武将,哪个家里没曾有过几万十几万两银子,可是他们在战场上抢这些银子容易。


    让他们把这些银子都换成粮食试试。


    能换到这些身家等价粮食的一半,都算他们手眼通天。


    粮食这东西,小宗交易利润透明,无人理会。


    可真赶上时候,这就是战略物资。


    当它开始值钱了。


    囤货居奇,运输折损,以次充好,人情往来,哪个理由不能合理合法的漂没掉一大批粮食。


    要么怎么有个词叫做发国难财呢?


    就在朝野还震惊于这个数目的时候。


    依旧是李善长第一个站出来拱手问询道:“太子殿下,可否也将这圣旨与老臣一观。”


    朱标自无不允。


    圣旨经过老李一道手,随即传阅百官。


    气氛一下又变得凝重且对立了起来。


    大明以武立国,武将们当然是想打仗的,可对于要负责后勤的朝廷文官们而言,这就算不上什么好事了。


    一旦要抽调国库的储备。


    砍了原本呈奏的预案,不知道又会冻了多少人的蛋糕。


    至于不答应。


    让太子夹在中间和老朱打擂台去。


    那更不可能。


    历朝历代,王朝都是以孝治国的,太子若是反对老朱的圣旨,首先就得背上不孝的骂名。


    这看起来似乎与他们无关。


    可一旦太子被回来的老朱剥夺了监国之权,他们可要丢失与老朱的地带,直接面对老朱的屠刀了。


    尤其现在朝廷开了试科举。


    他们的命,在原本就不大瞧得上他们的老朱眼里就更不值钱了。


    毕竟就算那些应试举子们不熟手。


    但维持朝廷的基本运转是不成问题的。


    做官嘛。


    不会办实事,还不懂得什么叫做人情世故吗?


    “众卿可有良策。”


    高台上,朱标幽幽问道。


    他似乎也能体谅百官的难处,看着下方不做声的百官,只得无奈点名道:“户部尚书?”


    范敏一脸疾苦出列,无奈道:“太子殿下容禀若,非这几月来,朝廷精简预案,各部节衣缩食,户部甚至都不能足额发放百官粮饷,哪里还有结余筹措粮草。”


    朱标一时哑然,又偏头看向赵本:“各地军屯有多少储备?”


    赵本实诚的摇了摇头。


    “除必备的种粮和生活所需。”


    “朝廷各处军屯粮草大多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