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1章 畅想

作者:浮沉的命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回到下榻之处,赵竑依然是心事重重,独自在院中踱步。


    几颗槐树繁荫,覆盖了整个院中。槐树上绿色的长条叶生机勃勃,和白色的累累槐花交相辉映,院中清香扑鼻,也丝毫不感觉到秋老虎的肆虐。


    痛击蒙古大军,兵进陕西,这又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军事产物了。


    “陛下,莫不是在为进军陕西犹豫不决?”


    不知何时,孟珙和董宋臣进来,孟珙率先开口。


    “汉中进入关中,道路崎岖不说,数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后勤补给等等,这又该如何应对?你有应对之策吗?”


    赵竑把目光,投向了孟珙。


    金人治下的陕西,因为与蒙古国多年征战,百姓人口大量减少,大军一旦进入,没有补给,又该如何坚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怕就是他此刻的真实心理写照了。


    上一次蒙古大军退兵,双方握手言和,但那都是表面上的互相妥协。大宋要恢复故地,要想成为一个大帝国,和蒙古国开战不可避免,也许会持续数年之久。


    这次托雷南下借道,不过是自然而然罢了。


    至于金国,迟早要解决,只不过怜惜其治下百万汉人的生死而已。


    赵竑不由自主,叹了口气。


    这一刻,即便是他的大长腿完颜春来亲自求情,恐怕他也不会对金军手下留情。只有坐上了这把龙椅,戴上了冠冕,只有贵为大宋天子,才能明白其承载的意义。


    靖康之耻,岳飞的天日昭昭,辛弃疾陆游们的热泪,那些民族炽热的情感,故国山河发自肺腑的热爱,又岂是可以漫不经心。


    “陛下,只要能大破鞑靼大军,陕西无论怎样折腾,都是我大宋自己的事了!”


    孟珙的话,让赵竑一怔,哈哈笑了起来。


    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也许最直接有效。


    “陛下,我军进军陕西,只要固守潼关、凤翔府、长安三地,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以我大宋边军的实力,再加上火器,鞑靼没有十余万之众,难以攻克任何一座城池。”


    “孟珙,所言不错。你说,曹友闻和余玠他们,能想到这一点吗?”


    赵竑心中的战意,也被孟珙激发了出来。


    “陛下,对陕西的形势,曹友闻和余玠两位将军,只怕比臣更清楚。他们夺了凤翔府,就不会让长安城置身事外。占了长安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潼关城,夺定了!”


    孟珙一番分析,让赵竑不自觉汗流浃背。


    以曹友闻和余玠的好战性,恐怕他们都想直奔河南了!


    “陛下,崔相公和陈相公来了。”


    赵竑正在思量,董宋臣的声音在外面响起。


    “陛下可是为我军兵进陕西一事担忧?”


    崔与之二人进来,崔与之开门见山问道。


    “陛下,当年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尚未成功。如今秦州、陇州还在金人手中,我西北大军即便是东进临洮府,距离关中门户凤翔府还有千里之遥。一旦要进陕西,粮道一定要畅通。鞑靼占领关中,陕西多遭兵祸,后勤补给不容有失。”


    陈隆之目光幽幽,眉头却是紧皱。


    显然,他也意识到了粮道的问题。


    他并不要什么子午谷奇袭长安,没有任何意义。还是那句话,战争以杀伤对方,让对方失去战力为最终目的。


    若是士卒轻装上阵,刀枪震天雷,倒可以兵出大散关,或走褒斜道开赴关中。但走的是河谷驿道,道路崎岖不平,那些火炮、战车炮车辎重,总不能肩扛手抬过去吧。


    “陛下,从秦陇沿渭水东进,道路宽敞,可借助水路搬运物资。但沿途的巩州、秦州、陇州还在金军的手里,若是要强行借道,恐怕会战事持续,带来不少顾虑。”


    孟珙紧接着说了起来。


    强行借道?


    赵竑不由得自嘲地一笑。


    也许托雷们就要强行借道宋境,自己又想武力借道金境。何其谬哉?


    “陛下,这有一封书信,陛下请看。”


    崔与之和陈隆之目光互对了一下,崔与之拿出一封书信,递了上来。


    赵竑微微一怔,接过书信看了片刻,眉头紧皱。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难道说,这是上天的旨意,让他收复陕西之地?


    “崔卿,看来兵进陕西,你并不是心血来潮啊?”


    赵竑微微一笑,心情也是轻松了不少。


    “陛下,金将巩昌府同知汪世显杀了秦巩元帅完颜仲德,又攻杀秦州总管粘葛完展。天授不取,反受其咎,汪世显率部来降,乃是我大宋之幸。陛下祥之。”


    崔与之讪然一笑,肃拜奏道。


    “陛下,汪世显乃是鞑靼汪古部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陛下若是招降与他,一旦与鞑靼大军对垒,陛下放心吗?完颜仲德举贤荐能,爱民如子,颇得秦巩之地民心。陛下若是招安汪世显,恐怕秦巩民心不稳,地方动荡。”


    陈隆之紧跟着开口,却是反对招降汪世显。


    “陈相公,你不要忘了,完颜仲德屡次向金主建言,秦、巩山岩深固,粮饷丰赡,不若西幸,依险固以居,然命帅臣分道出战,进取我汉中之地,经略巴蜀。完颜仲德居心叵测,死不足惜。汪世显虽是鞑靼汪古部人,但他久居中原之地,学的是四书五经,习的是中华习俗,早已是汉人无异。望陛下纳之,进据关中,建不世之功!”


    崔与之白须飘扬,唾液横飞。


    “学四书五经,习中华习俗,又为何弑主求荣,见利忘义,寡廉鲜耻?陛下慎思!”


    陈隆之脸色通红,愤然回击。


    “陈相公,稍安勿躁。如今谈的是我大宋的宏图霸业,不是个人的私德。汪世显不过万余乌合之众,难道陛下不知吗?陛下自有决断,你我奉旨即可。”


    崔与之也不发火,只是正色说道。


    他已经觉察到,赵竑很可能已经动心。


    赵竑嘿嘿一笑,轻声说道:


    “二位卿家,汪世显为何不投了蒙古国,反而要降我大宋?”


    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汪世显这种长袖善舞、善于逢迎者如过江之鲫,源源不断,见怪不怪。


    他只是有些诧异,蒙古大军纵横天下,兵锋正盛,身为同族,这个汪世显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


    “陛下,鞑靼大军嗜杀无道,汪世显久习中华礼法,当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陛下,我大宋礼仪之邦,自古崇尚忠孝节义。汪世显久沐中华文化,归附大宋,也是情有可原。”


    崔与之和陈隆之一前一后,二人的观点大致雷同。


    “你们都说错了!”


    赵竑摇摇头,轻轻拍了拍院中的槐树。


    “汪世显是鞑靼人,他的部下可大多数都是汉人。要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汪世显没有这么大的野心,也没有这么大的底气。至于说他反水,他那万余部众,朕还不放在心上。他之所以投我大宋,只不过是因为我大宋兵强马壮而已。”


    他看了看专心面色通红的崔与之等人,继续说道。


    “夺了陕西之地,陕西、四川、西夏连为一体,我大宋的防线将大为完善。关中八百里平川,自古就是粮仓,又有渭水、泾水、汉水等河流灌溉,天与之地,不可不夺!”


    说着说着,赵竑已经做了决定。


    “朕意已决,招降汪世显,千金买骨,厚待于他。不管此次与鞑靼大军交战的结果如何,即便是死伤十万将士,尸横遍野、血流漂杵,陕西,朕是夺定了!”


    对于铁骑纵横的蒙古大军,他一直想到的是防御反击,现在看来,实在是过于保守。


    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老道理,怎么就忘了呢?


    不必自惭形秽,也不必自大,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勇气。


    “陛下既然已经圣断,臣无话可说。但求陛下务必当心,以免误了军国大事。汪世显有四子,有二人已经过了十岁,可送去金陵学堂学习。”


    陈隆之无奈,只好肃拜一礼,还不忘提醒赵竑。


    “陈隆之,你这是以子为质,来控制汪世显啊!”


    赵竑哈哈笑了起来,随即岔开了话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