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3章 新田

作者:怪诞的表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宝八载,己丑牛年。


    这是当今圣人在位的第三十七个年头,四海升平,州县殷富。


    二月初,薛白竟是收到了一封杨国忠的来信,数月未见,杨国忠先是在信上表达了对薛白的挂念之情,之后说京师粮仓充足,他打算上奏圣人,将地方的丁租地税改为布帛轻货输入京师,减轻漕运负担。


    “又得多征一份脚钱、折色钱了。”


    再看信末,杨国忠先提了一句张去逸被薛白气病了,又问他是否想回长安,说是万年县尉年老,可能要出阙。


    前次杨銛来信也有召回薛白的意思,可见近来杨党正突飞猛进,事务繁多。


    看罢这封长信,薛白愈发觉得琢磨朝堂政策对大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情形几乎是无解的。越多减轻负担的好办法,百姓负担越重,倒不如想想怎么减轻圣人与权贵们的“负担”。


    他拉开密匣,里面是满满一沓的信件,一部分是颜嫣、杨玉瑶、李腾空寄的,剩下的似乎都是李季兰寄的诗词戏文,写信和著书一样。


    想了想,薛白没把杨国忠的信丢进去,而是放到了另一个更秘密的匣子里。


    因这封信,他今日没有一出门就去正在开垦的新田,而是转到了县城以北的洛宴楼,这里已经被杜妗买下来了。


    与丰味楼的场景相似,杜媗正在账房理账,产业太大,赚得多、花得多,带来的烦恼就是永远有理不完的账。


    薛白其实还蛮喜欢看她拨弄算珠的纤纤玉手。


    “嗯?怎白日过来?”


    “想到一桩事,与你们商议一下。”


    杜媗作为长姐,一向比杜妗更懂得分享,听得“你们”便招婢子去把杜妗唤来。


    “你们知道‘飞钱’吗?或者叫‘会子’‘兑票’之类?”


    “不知。”姐妹俩都是一脸茫然。


    杜妗拿起一枚铜钱,掷进门边的花瓶里,笑问道:“这般飞钱?”


    “你莫闹了,他白日里多忙的。”


    “这般说,比如一队商贾,从长安到洛阳,要带着一千贯,那便是一百万枚铜币,殊为不便。而他若把这些铜币存在我们在洛阳的钱铺里,开具一张凭证,到了长安,到我们的钱铺里支取这批钱。钱无翼而可飞,岂不就叫飞钱?”


    杜家姐妹一听便明白了,再细聊了几句之后,杜媗问道:“若有人拿了那凭证骗我们的钱?”


    “简单,做好仿伪便好。”


    杜妗能更快地感受到薛白在这件事上的野心,道:“我们可借用此法,转移私铸的铜币,不仅如此,还可收轻货,丝绢、花椒。”


    薛白道:“正是这个意思,有杨氏商行为背书,还能私铸铜币。”


    两人没有往后继续说,但都明白这件事一旦做成能带来多大的权力。他们要的是权力,从来不是利益。


    世上还没有飞钱,朝廷必然没办法及时意识到它将带来的影响,有可能掌握整個大唐的经济命脉。


    “铸币之事还得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行。”杜妗道。


    言下之意,宋家早晚还是要除掉。


    短暂的合作之后,薛白已感受到与宋家最亲密的那段时间已经过去了。只待他积蓄好实力,冲突已在所难免。


    之后补充细节,杜妗很有想法,认为高崇留下的那个当铺就可以改作第一家钱铺。


    连钱铺的名字她都很快就想好了,就叫“丰汇行”。


    唐人还是喜欢这个“丰”字的,代表着丰收、丰满。


    ~~


    “正月下锄头,秫谷必丰收喽!”


    山地上,农人们一边开垦着田地,一边唱着歌。


    盆儿也在,这孩子还没完全沾染上无赖习气,与济民社的一对老夫妻相处得如家人一般,便时常过来一起开荒,做些扶犁之类的小活,累了便被抱起来放在牛背上骑着玩。


    他应该有十岁以上了,具体是十几他自己也不知道。但小时候他就很羡慕那些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其实那都是富农家的孩子。


    “我来背一首李白的诗,‘花暖青牛卧’,下一句是什么来着?”


    薛白来时,竟听到盆儿在背诗,大唐诗风昌盛,连吃不饱饭的流浪儿也能常常听到人吟诗。


    “县尉来了!”


    盆儿正想不出下一句,一扭头看到薛白,欢呼一声,跳下牛背。而随着他这句喊,周围正在忙着农活的人们也纷纷转头向这边望来,只看眼神便知,在这些百姓眼中薛白已是绝对的权威。


    “县尉,有人说你要调走了,不是才刚到偃师嘛?”


    “谁说的?”


    薛白不认为吕令皓真能将他调走,吕令皓尚且没给自己谋到更好的位置。且连杨国忠都没敢打包票,这些农夫怎么可能更早得到薛白要升迁的消息?


    他这一问,农夫们也懵了,面面相觑了一会儿,其中最活络的赵余粮应道:“回郭镇的郭三十五郎说的。”


    “可是郭录事的子侄?”


    “是他兄弟,说得有鼻子有眼,说哪个县尉出了阙来着,小人不明白,都是县尉,怎能叫升官呢?”


    “万年县。”盆儿道,“县尉,万年县在哪?”


    人群中已经有了忧虑的气氛,如今田地已经翻出来了,马上要播种了,水渠则还在修。到时若引不来水,此前的辛苦可就都白费了。


    “放心。”薛白没说万年县在哪以免给他们增加顾虑,道:“如今不会走,至少等你们能把日子过安生了。”


    农夫们也不知道这事他做不做得了主,闻言安心了许多,薛白则是隐隐感到了一种窥视之意。


    “郭三十五来这边做什么?”


    “就晃悠,郭家郎君总在这边晃。”


    “他们家祖坟在北面山上。”


    “播种吧……”


    这边在播种时有个小小的仪式,在田地里放上红纸,压上镰刀,据说可以此催芽,还能镇邪,总之让农户们心安,薛白则代他们上了三柱香。


    一片喜庆中,有老农却是心生忧愁,私下来与薛白念叨着。


    “县尉,今年春天还不下雨,怕是比去年还要干哩。”


    得了这提醒,薛白便知道必须尽快把水渠修好,待到旱时才好从洛河引水。


    但他不止是这一百余户的县尉,他是整个偃师县的县尉。今年若是有旱,还得提早把整个县的水渠都修一修。


    ~~


    这日,还没从田上离开,薛白却是被人拦住了。


    那是三十余户逃户,想要逃避重税,却不愿卖身为奴,又无法当上僧侣道士,没了生计,只能行乞为生。得知县尉招人修渠还给工钱便回来。之后再听闻县尉领贫农开垦荒田、三年免征,于是壮起胆子拦路请愿,希望县尉也能带他们开荒分田。


    可事实上,开荒解决不了逃户的问题。


    县署拿出人力、物力供养一百余户可以,这是大家看着薛白的面子上,让他办出政绩。等北面、南面能开垦的山地都开垦了,从何处还能供给更多的人?


    道理薛白都知道,他却没有多言,依旧把这些逃户收容下来,带他们到县域以南、嵩山山脉下的山地开荒。


    由这日的三十余户开始,渐渐有更多的逃户得知新县尉不追税赋反而给田,便开始投奔这位新的县尉。


    待此事逐步酝酿,传到吕令皓耳朵里,他对此只有两个字的评价。


    “胡闹!”


    即使是除掉了高崇,吕令皓也没有拍案怒叱,这次却是没忍住。


    “伱身为县尉,最重要之职责便是为朝廷征税,其次为捕贼。何为贼?逃户偷窃国库钱粮,乃蠹虫、盗贼,你不将他们捉起来,反而要县署账上出钱供养他们?反了天了!”


    这次是真触碰到吕令皓的利益了,若县上钱粮充裕,他挪用的钱粮便无人能查到,且接下来还能继续挪用。可一旦薛白开始给逃户田地,很快就会没有可供开垦的荒地,到时被无田的贫农裹挟着,必然要重新丈量田亩,若到了那一步,冲突一起,谁都没有退路,只能你死我活。


    换言之,吕令皓已经意识到,薛白站的位置错了,站到了他与整个偃师的对面,站到了逃户中间。


    逃户是什么?逃户是罪犯,一个官员,与罪犯站在一起,不是“反了天”是什么?


    在吕令皓的眼里,高崇真的不是反贼,高崇把重要的物资送到边镇,送到圣人最倚重的节度使手中,抗击胡虏,其实是大唐的英雄。


    当然,高崇赚了私益。薛白带着贵妃的恩宠下放到地方来,构陷高崇,吕令皓一句话也没说,他明知这件事薛白做得不体面,却还是得给薛白一个面子。


    但今日,他不能让薛白走到了造反的路上,那可比县官之间的权争要严重一百倍,那是背叛!


    “你若是为了政绩,开田二三十顷也就是了,当年张曲江公也只开田三百四十顷。你难道还能超过张曲江公吗?为官者,得有度。你现在停下,还算是在该有的分寸当中。”


    薛白问道:“可若是停不下呢?”


    “停不下?那你如何安置这些逃户?”吕令皓道:“我让你把他们安置到县牢里!”


    “他们犯了什么罪?”


    “逃税了啊!说了这么多遍,你如何就不懂呢?”


    薛白倒是很有耐心,问道:“那是否有可能,是朝廷的税制错了?高门大户、寺庙,想方设法地逃了税,所有重担落到了无能为力的平头老百姓身上……”


    “你这个想法就错了。”吕令皓道:“朝廷不收税能行吗?外寇要抵御,治安要维治,朝廷若收不上来税,如何安抚地方,天下就要大乱了啊!右相居相位十余年,圣人称其能,因右相能收税,便能保天下太平盛世。你说,本县这道理,有错吗?”


    “道理是不错,但看向谁收……”


    “你想向谁收?!”


    吕令皓忽然暴喝一声,解开身上的官袍,露出里面那件打着补丁的春衫。


    “你不向奸猾的逃户收,不如来向县令收罢了!”


    薛白看着那补丁笑了笑,道:“依县令所言便是。”


    郭涣一直在花厅外守着,听得里面两位县官没有谈拢,连忙上前解围,生怕薛白再说出“那就请县令缴税”使吕令皓下不了台。


    “都是为了公务,都是为了县中百姓好,万不可伤了和气。当然,当然也没有伤了和气,今夜可否让小老儿宴请明府、少府,共饮一杯如何?”


    都是为官之人,涵养自然是不差的,吕令皓收放自如,很快便收起了怒意,抚须道:“若非为了治下父老乡亲,看本县管不管他胡闹。”


    薛白亦有官员风度,应道:“县令确实是有苦衷。”


    “同僚相互体谅才好。”郭涣笑得灿烂,招呼道:“且去共饮,谈谈给县尉升迁之事。”


    吕令皓虽然举荐薛白不成,既不据实相告,脸色也是丝毫不变,恍若薛白往后升迁了都还是他的功劳一般。


    “天色还早。”薛白道,“不如到回郭镇上,请郭录事为我引见郭太公如何?”


    吕令皓、郭涣俱是一愣,再次感受到了与薛白之间的不融洽。


    薛白为何忽然想见郭太公?总不至于是料想到郭太公打算在他调任后占下那些新田吧,眼下可还没有任何动作,如何能看得出来?


    好在此时有小吏赶来称发生了命案,郭涣遂道:“不巧,县尉先去捕人犯,我与伯父先说一声,待做好准备了,再请县尉光临,如何?”


    “也好,下次再去拜访。”


    薛白含笑告辞,吕令皓、郭涣反而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天下本无事,非要找不痛快,真是块臭石头。”


    “这竖子,就像卡在偃师县的一根刺。”


    ~~


    偃师县平时的案子多是一些小偷小摸、调戏妇女、财物纷争,殷亮都会打理好一并给薛白过目,命案反而是少有。


    不是说没有死人,但报上来的很少。这年头,杖死了奴隶,或是山野里劫杀了外乡人,能被发现并报案的,概率不算高。


    “什么案子?”


    “一个农户,拐了一个崔家女婢,被发现后打死了崔家田庄上的一个小管事。”殷亮道,“这农户县尉也见过,乔二娃。”


    薛白前阵子走访了上千家的农户,乔二娃不是话多的,薛白对其有印象还是因为在乔二娃家中与樊牢对谈。


    “人呢?”


    “薛崭已经拿下了,押在牢里。依制,县尉只有捕贼之权,命案得由县令开堂审。”


    “他不想审的案子都留给我审。”


    “但这桩案子,县令应该会亲自审。”殷亮道:“另外,此案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就算由少府来审,也只能判乔二娃之罪。”


    话音方落,齐丑就跑过来道:“县尉,崔公来了,想要求见你。”


    死者是替崔晙打点田庄的小管事,属于崔晙的“客”,他出不出面其实都是可以的。来了,无非是表示一下对下人的关照。借这个机会见薛白一面,却不是为了案子。


    到了尉廨,崔晙春风满面,笑道:“有些时日没见到薛少府,愈发风采不凡了啊。”


    “崔公请坐,上次在城外耽搁了,未赶上崔公佳宴。是我太失礼了,本想登府道歉,可惜近来庶务太忙了。”


    “该忙,该忙,都是为了县中父老。”崔晙笑道:“今日来,是有桩喜事,我那位族侄寿安尉崔祐甫任命下来了,转为昭应县丞。”


    “哦?可喜可贺。”


    崔祐甫比薛白早上任半年,又在郭万金一案中立了功劳,但这次迁官却也算是极快的,可见崔家之能量。


    “我从兄过世得早,但好在博陵崔氏第二房还有些人脉在朝中,顾念家族情谊,对这孩子多有提携。”崔晙谦虚地笑了笑,又道:“对了,其实是薛少府你立了功,竟无功赏?”


    “朝廷待我已经太过恩宠了,不敢再居功谋职。”


    “原来是少府没有打点。”崔晙很是亲热,道:“若有需要,老夫也有些人情关系,大用没有,锦上添花却是能做得到的。”


    薛白听得懂他的言下之意,这些大户都是人精,眼看着他越来越站在逃户贫农那一边,已感到不安了。赶紧来展示一下能量,敲打他、拿捏他。


    这态度都摆出来了,乔二娃的案子,薛白也就没再请崔晙这个苦主宽恕减刑。


    吕令皓判得也很快,崔晙在尉廨与薛白愉悦地闲谈了一会,再到公堂上观刑,不多时便判了乔二娃斩刑,以维护崔家在偃师县的威望。


    “县令是以‘斗杀’判的,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乔二娃当时是拿了放在院里的铁?打死了人,若说算以刃杀人,有些勉强……”


    “他的三十五亩地呢?”


    “公堂上没说过。”


    薛白回忆了一下,问道:“伊河南岸那五百余顷田地,一半都归崔家了吧?”


    “是,都说今年要旱,乔二娃这三十五亩地再归了他,便可从伊河再引一条水源出来。”


    “归不归他都能引渠,只不过给别人的田引了水,心里难免不舒服……”


    恰此时,县署前一阵喧闹,过去一看,却是乔二娃的老母亲哭得晕厥在公堂上了。薛白遂让大夫去将她救起来,之后便听她哭诉不已。


    “县尉听俺说,二娃没有故意杀人啊,他和刘翠从小就订了娃娃亲,俺家聘礼可早都给过了,刘翠她阿爷不能收了俺家的粟又把她卖了……大娃长到六岁就没了哇,二娃十三岁就没了阿爷,从小就受苦……县尉你不知道那管事有多欺负刘翠……”


    这老妇翻来覆去也就是这些话,说得也很乱。


    薛白听明白了,但救不了乔二娃。就算他从唐律的方向改变判决,无非是把斩刑改成绞刑。他上辈子没这种感觉,但如今总感到这不是律法的问题,而是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制残余问题。


    斩刑还得等刑部复批,此案倒是不急,薛白安抚了老妇,又安排柴狗儿在牢中照看乔


    <b>【当前章节不完整】</b>


    <b>【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b>


    <b>aishu55.cc</b>


    <b>【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b>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