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一章 繁杂礼仪,入主句容

作者:寒梅惊雪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长揖礼。


    晨风吹至,衣角翩翩。


    顾正臣身着祭服,拱手回礼:“愿诸位同心,大治句容。”


    句容官属、生员、耆老等起身,齐声称然。


    四十出头,一脸正气的郭旭走了出来,对顾正臣拱手:“顾知县,在下句容礼生郭旭,时辰已到,还请随我等诣庙祭拜。”


    “还请郭礼生导引。”


    顾正臣肃然回道。


    郭旭看了看顾正臣,微微点头,引着顾正臣、僚属官吏、生员、耆老等进入社稷坛祭祀场所。


    句容的社稷坛,远没有金陵的壮观。


    只一正方形的土基,上面搭建着三层圆形高台,没有五色土,只有五色绢布。


    高台上没有覆盖四色琉璃瓦,只有青瓦。


    从外观看,叫它青瓦台也错不了。


    社稷坛前面已陈设好了牲酒等物,整整一头肥猪。


    按照礼仪规定,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太牢指的是牛、羊、豕,三牲齐备。


    少牢,相对太牢少了牛。


    像是顾正臣这种知县级别的,只能用猪了,连用羊的资格都没……


    礼生是祭祀仪式的支持之人,整套祭祀礼仪谈不上复杂,却颇是麻烦。


    “行初献礼!”


    郭旭引着顾正臣到了社稷坛之前,喊了一嗓子,一旁的赞礼则高呼“跪”。


    顾正臣先跪下。


    赞礼高呼:“众官民皆跪。”


    句容官属、生员、耆老、百姓等纷纷下跪。


    “献爵!”


    顾正臣接过跪在左侧,执事递来的爵杯,进献至神位之前。


    礼生郭旭拿出祭祀祝文,扯着嗓子,一脸凝重地读道:


    “维洪武六年八月,有顾正臣奉命来官,务专人事,主典神祭。今者谒神,特与神誓。神率幽冥,阴阳表里……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民。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谨以牲醴致祭,神其鉴知,尚享!”


    顾正臣听着祝文,大致意思就一句话:


    向神明发誓如何如何,做不到就劈我……


    “拜!”


    “兴!”


    “亚献礼……”


    “三献礼……”


    “鞠躬……”


    “拜……”


    “兴……”


    一套走下来,社稷坛的祭祀总算是结束了。


    那啥,县尊,换个地继续……


    风云雷雨坛得去,要不然怎么风调雨顺?


    山川坛得去,城隍庙这个少不得,孔子你熟悉吧,这个怎么滴也得磕个头……


    顾正臣跟着这一群人来回跑,该死的,这些修祭坛的也是,就不能弄到附近来,非要间隔几里路?


    怪不得朱瞻基时期改成了“城隍庙设坛总祀”,这来回跑来跑去,一个上午还没搞完,等到看完孔夫子,已经是下午了……


    饥肠辘辘,众人疲惫,可谁都不敢说累。


    可怜的是那些耆老,本就是老人,还受这一份罪,跟着跑一圈,神仙保佑不保佑不好说,阎王爷倒有可能会关照关照。


    没办法,礼仪就是礼仪,怠慢不得。


    从孔子庙出来,顾正臣上马车换了公服。


    县丞刘伯钦牵来高头大马,扶着顾正臣上马,众人这才赶往县衙。


    经过兴化坊的牌坊,向北是平政桥,过了桥,行不多远,便可以看到一堵照墙。照墙北面是高大的谯楼,两侧修筑有对称式亭子:


    东面旌善亭,负责写好人好事;


    西面申明亭,负责写坏人坏事。


    两座亭子,皆有栅栏阻隔,可观不可入。


    再向北,便是句容县衙的八字衙门。


    之所以选择八字,据说是尧帝的眉毛形似倒着的八字,看起来很严厉,建造衙门之时还能凸显出庄严气氛,效果不错,一直用了下来。


    旁边的墙上,还张贴着是一些公告,一些残破的纸张并没有清理干净。


    到了知县大门,顾正臣依旧没有下马,而是骑着马进入了县衙之内,至前面的仪门时,才翻身下马。


    “开仪门。”


    郭旭喊着,皂吏上前,将仪门缓缓推开。


    仪门平日里不开,只有在宣读诏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仪门,以示隆重。


    顾正臣作为新上任知县,自然有资格走这一道门,当然,平时还得走东面的小门,又叫“人门”或“喜门”,不能走西面的小门,那是“鬼门”或“绝门”,是给人犯、死囚用的……


    经过仪门,又见香案。


    礼生郭旭继续引导,行五拜三叩头礼,这一次不是拜神仙的码头,是拜谢皇帝的,感谢老朱给自己这个官当。


    到了此时,顾正臣都快累出内伤了,可折磨人的事还没结束……


    当个官,还真不容易。


    顾正臣看着眼前飞檐翘角、高耸威严的三楹县衙大堂,目光落在了“亲民堂”牌匾之上,又看向打开的大门。


    县丞刘伯钦引领:“县尊,还请入内。”


    顾正臣微微点头,踏步进入亲民堂。


    与此同时,佐二官、首领官、属官、吏典、皂吏分成两班,跟在两侧,生员、耆老留在堂外。


    顾正臣走至大堂桌案后,整理公服,肃然而坐,此时,衙门内官属已全部站立两厢,整齐有序,庄严肃穆。


    看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孔,顾正臣挺直胸膛,从现在起,自己就是句容的知县,是句容的一把手,这一片土地之上的百姓与一切,将由自己治理!


    官虽微,职却重!


    县丞刘伯钦走出来,高声喊道:“行参见礼!”


    皂吏齐刷刷走出,行两拜礼,口呼:“参见县尊。”


    顾正臣微微点头,一动不动,简单回应:“诸位辛劳,起身。”


    吏典走出,行两拜礼,口呼:“参见县尊。”


    顾正臣微微点头,回应:“诸位辛劳,起身。”


    随后是六房属官走出,行两拜礼……


    顾正臣拱手答礼。


    首领官走出,行两拜礼……


    顾正臣起身拱手答礼。


    佐二官,县丞与主簿走出,行两拜礼……


    顾正臣起身,从桌案后走出,拱手答礼。


    参见礼结束之后,顾正臣邀请生员、耆老等入大堂,肃然说:“顾某不敏、忝兹重任。尚赖诸位齐心,共竭力为之、以安黎庶……”


    到了此时,礼仪部分总算到了尾声。


    严苛的部分结束了,就剩下轻松的了。


    那什么,祭祀用的几头猪呢,切了,一个人领个十斤二十斤的,回去好好搓一顿,还有酒,也分了吧……


    众人这才欢欢喜喜,该撤的撤,该走的走。


    县丞刘伯钦、主簿赵斗北、典史陈忠三人陪着顾正臣,走过宅门,到了亲民堂北面的知县宅。


    顾诚、孙十八带着行李送至宅中。


    刘伯钦笑着说:“县尊初来,我等理应选一酒楼,好好款待县尊,接风洗尘。然朝廷法令森严,不许官员奢靡浪费,以耗公资。我等三人合计一番,以自身俸禄,设家宴邀请县尊,也好表敬重之意,不失礼仪,还望县尊赏光。”


    顾正臣欣然答应:“既然是家宴,自然还是要去的。”


    “那就不打扰县尊休息。”


    刘伯钦给赵斗北、陈忠使了个眼色,三人行礼退出知县宅。


    顾正臣走到桌案旁,伸出手摸了摸,见桌面洁净,便对顾诚、孙十八说:“有些东西很干净,看一眼就知道,可有些东西,只靠眼睛是看不出来干净与否。”


    顾诚见周围无外人,便低声问:“老爷说的是县丞他们?”


    顾正臣坐了下来,吩咐孙十八将笔墨纸砚、书籍拿出来:“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倒是你们两人,我需定下规矩。”


    顾诚、孙十八放下手中的东西,垂手而立。


    顾正臣认真地说:“金陵的事,一律不得对外讲,这是其一。其二,不得收受任何人的钱财、物品,不得瞒着我与任何知县衙门的人有接触。其三,不得倚仗我为知县的身份,为非作歹!”


    “老爷,这点放心。”


    顾诚、孙十八答应。


    顾正臣严肃地看着两人:“其四,知县宅是私宅之地,任何人来都得通报,无论是谁,都不得擅闯进来,更不可不经我点头,引他人进到这里!这些规矩,一条都不得犯!”


    “是!”


    顾诚、孙十八保证。


    顾正臣走到箱子旁,取出里面的剑。


    这是小沐春的佩剑,别看他人小,练武已是多年,这算是他的心爱之物。


    将宝剑挂在床榻旁,留作念想。


    傍晚时,赵斗北亲自来请。


    顾正臣留顾诚、孙十八在知县宅继续收拾房间,孤身赴家宴。


    按照大明衙署规制,县衙内官吏,一律居住在县衙之内,知县有知县宅,县丞有县丞宅,另外建造有主簿宅、典史宅、吏舍。


    句容县衙的知县宅居正北,县丞宅居于知县宅以东,隔不多远,一堵墙,过了月亮门走不多远就到了。


    刘伯钦、陈忠早已站在门口,见顾正臣来了,上前行礼,邀请入内上座。


    酒席,倒算丰盛。


    有鱼有肉,香气扑鼻。


    这是家宴,朝廷的四菜一汤规定自然不适用。


    一番寒暄之后,赵斗北端出两壶酒,放在桌上,对顾正臣笑着说:“这里有两壶酒。一壶清酒,一壶浊酒,不知县尊喜清酒还是浊酒,小子这就给大人满上?”


    顾正臣微微凝眸。


    这酒不好喝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