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四章 倏忽之间,又是三天

作者:迷糊又无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一场考的,是三道四书题和格律诗。


    四书题考的,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


    标准答案都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上。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做八股。


    但对冯一博来说,这部分早已驾轻就熟。


    都是先打好腹稿,再打草稿。


    接下来就是字斟句酌,翻来覆去的改上十几遍。


    最后定稿,用馆阁体一笔一划的誊抄在考卷之上。


    格律诗也是一样,形势大于内容。


    不求有多惊艳,只求表达平顺,格律一丝不差。


    三天不觉而过。


    出来之后,稍作喘息就又进去了。


    第二场考的是五经和公文写作。


    五经并非全考。


    在学好四书之后,师长会带你了解五经。


    之后,会根据你的意愿和特长,选一个作为本经。


    这就和后世选文理分科差不多。


    而且选择更多。


    考试的时候,只答所治本经的问题即可。


    冯一博治的是《书经》,也就是《尚书》。


    选它作为本经的原因,其实是因为……


    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


    而且字数最少。


    五经之中,《诗经》和《易经》都是大热门。


    而《春秋》和《礼记》相对冷门。


    分析之后,冯一博选了这个不偏不倚的《书经》。


    虽然晦涩难懂。


    但其实,只要研究好蔡沈的《书经集注》。


    还有孔颖达的《尚书注疏》。


    即可。


    公文写作则看具体问题.


    一般无非就是诏、判、表、诰等几种格式。


    这一场,冯一博很快就答好了。


    甚至还休息了一天,为最后一场养精蓄锐。


    循环往复,又是三天。


    终于到了最后一场。


    这一场是五道策论题,和后世的申论有一点相似。


    大多都是对于时事的看法,或是对治国的理解之类。


    这是三场之中,唯一表达一点自己观点的一场。


    所以也是三场之中,最考验实力的一场。


    冯一博拿到试卷时候,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准确的说,他有些惊到了。


    五题中竟然有四道,三人曾在船上讨论过与之类似的题目。


    这就相当于冯一博提前知晓题目,而且还做足了准备。


    有贾雨村这样经年进士指点,又集三人的精华于一身。


    他只要把三人的观点罗列一下,筛选出最精华的部分。


    再引经据典,给这些观点找到理论支撑即可。


    也就是说,这四道题写出来,可以超过他自身的水准。


    更让他惊讶的还不是这个,而是那唯一没讨论过的题目。


    问的是备倭之策。


    这不是送菜吗?


    他敢说,满场上千位举人,只有他真的剿过倭寇!


    又是三天匆匆而过,会试终于结束。


    冯一博出来之后歇了三天,才算彻底缓过来。


    没办法,会试实在是个体力活。


    好在这三场考试,他一场比一场发挥的好。


    尤其最后一场,已经是超常发挥。


    若是这样还考不中,那就真是他水平未到。


    “小主人,你让我准备的东西都齐了。”


    狗子在他会试这几天也都没闲着。


    除了采买了几个粗使下人,还带人将都城各处热闹都逛了个遍。


    这是长随必备的职业技能,算是提前踩点。


    以后冯一博不管要去哪,他都能安排的更妥帖。


    而且,他也不是白逛,还采买了大量礼品。


    这都是冯一博早就安排好的。


    闻言点点头,道:“去下帖子吧,三日之后随我去荣国贾府拜访。”


    “是!”


    …………


    荣国贾府。


    贾政这月余来都极为畅怀。


    他自幼最喜读书,年轻时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


    却因某些原因成了中旨官,打入浊流被读书人所不齿。


    平日里他也只能与一些清客胡孱,过过读书人的干瘾。


    可这几日,他却过足了真瘾。


    盖因他妹婿为他引荐了一位,真正的读书人。


    这位还是他的“宗侄”,又二甲进士出身。


    其相貌魁伟,言谈不俗。


    每日与其清谈,贾政都有叹服之感。


    对此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又因妹婿致意,贾政更是竭力帮衬。


    这几日他已经写好题奏,交付朝廷。


    顺便,还与大舅子王子腾打了个招呼。


    可以说,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为人奔走。


    想必不久便会有好消息传回。


    今日他正与这位宗侄清谈,门子过来禀告。


    “启禀二老爷,有人上门给您投了拜帖。”


    贾政正听得忘我,在那捻须微笑。


    闻言随手接过,只见名帖上写着:


    江南应天府江宁县举人冯渊一博敬拜。


    他皱眉看了一眼门子,问道:“这人是老家来的,拜访我可是想求些什么?”


    “来人说,他家主人是金陵国子监祭酒李公的弟子,三日后想要代其恩师探望二老爷,还有珠大奶奶。”


    门子又看了一眼停下清谈的那位贾氏“宗侄”。


    “另外他还想答谢住在府上的雨村老先生,以及林家表姑娘的救命之恩。”


    收了狗子的好处,倒是一字不差的转述出来。


    “原来是这位解元来了!”


    那位宗侄自然是贾雨村,此时他笑着接口道:“政公容禀。”


    “我们从扬州出来,到了高邮湖的时候……”


    简单将事情讲了一遍。


    尤其将冯一博听闻黛玉是贾府亲眷之后,大呼巧合之事,讲得颇为得趣。


    贾政听得哈哈大笑,随后让门子回复:


    政于三日后在府中恭迎驾临。


    待门子走后,贾雨村又将冯一博的事都说了一遍。


    一府解元的名头,就引起了贾政的好奇。


    又听说他文武双全,流劫江南的那股倭寇就是他剿灭的。


    心正更是期待不已。


    这些日子,江南官场大地震,闹的沸沸扬扬。


    贾政如何能不知?


    没想到,这剿倭之人,竟然与他家还有这样的关系。


    竟是他亲家公的弟子!


    他心中对冯一博的评价,立刻从一个普通晚辈,拔高到少年俊杰的程度。


    三天倏忽而过。


    一大早,冯一博就带着满满一车礼物前往荣国府。


    会试之后,要阅卷一个月才能放榜。


    在这期间,他正好歇歇,把李守中交代的事办了。


    还有就是。


    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感谢一下贾雨村和黛玉。


    不管中没中进士,这次的会试真真是借了他们的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