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二十七章成为刘胜后,我和邓绥母慈子孝了(三十八)

作者:安离不失眠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三十八)


    这短短又漫长的前半生,她六岁读史,十二岁被先帝爷选中,十五岁入宫,十六岁封为贵人极尽盛宠,二十二岁入主中宫母仪天下,二十五岁临朝称制包揽大权,三十岁送走了自己的母亲。


    她发现,她实际上已经很幸运了。


    可,她仿佛也锐气不再了。


    她甚至都在盼望着她的胜儿能享受常人之寿数。


    她本来,不是这样的。


    人,都是贪心不足的。


    她身居后宫不得志时,渴求将世间权力揽于己手,可如今,身边亲近之人渐失,她又留恋温情。


    荪歌哑然,长长久久的活下去吗?


    她做不到。


    而邓绥也并非真的乐见其成。


    亲人离世,邓绥有感而发,心中最柔软的位置在作祟,才有了这般言语。


    她愿信数年相处,邓绥对她有慈母之心。


    但,慈母之心与毕生野望碰撞,野望产生的灼灼火焰,会将慈母之心焚毁湮灭,彻底消散。


    最重要的是,她若长久活着,年岁越大,朝中官员的心就越会飘忽不定。


    她是汉和帝刘肇的长子,正统在她。


    如果她能活到亲政的年岁,哪怕她有心相让,朝臣也不会任她退缩不前,到时必然是骑虎难下之势。


    死吧,死吧。


    早死,有好处。


    荪歌想到她和邓绥结盟时叫嚣的那句,选她吧,她命超短,人超弱。


    荪歌任由邓绥揉着她的脑袋,发泄着难得的软弱。


    母慈子孝,永远都是双向的。


    母慈,子孝。


    子孝,母慈。


    新野君的丧讯,传遍洛阳勋贵之家。


    邓绥立于朝堂之上命令司空负责治丧事宜,礼仪比照东海恭王刘强。


    仪制虽有些逾矩,但满朝文武没人在这件事情上挑衅邓绥。


    死者已矣,更遑论邓绥终究还是大汉实际的掌控者。


    如今,百官的目光是聚集在邓绥兄弟身上。


    母亡,按理应服丧丁忧。


    丁忧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


    论语中「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西汉建立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开始把丁忧法令化。


    也就是从这时起,丁忧从西周习俗固定为贯穿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条文。至东汉,丁忧制度逐渐盛行。


    丁忧并非没有特例,也可夺情。


    但,显然满朝文武不愿邓氏兄弟行夺情之举。


    甚至明里暗里进言,太后与外戚应身先士卒做表率,弘扬孝道。


    邓绥在朝中,用的最得心应手也最放心的便是邓氏兄弟,她有心下旨夺情。


    奈何,群情沸然。


    眼见争执起,邓骘兄弟主动请求辞官服丧。


    邓绥按而未决,思虑良久。


    此事,无论如何抉择,都各有利弊。


    所以,荪歌并没有进行劝阻,毕竟邓绥有属于她自己的智囊团,还有大名鼎鼎的曹大家班昭。


    果然,班昭上书「素闻,谦让乃是上天之美德。如今陛下的四位舅父坚持忠孝原则,愿秉承孝道,主动引身退下高位。」


    「臣知晓陛下和太后因边境战乱不宁,恐四舅父辞官后生叛乱,不肯应允。」


    「但,如果将来有人对太后不允邓氏兄弟辞官服丧,不理解太后苦心,吹毛求疵指摘太后错处,谦让的美名便不可再


    得,反而会恶名加身。」


    班昭的一席话,让邓绥下了决定。


    美名最是无用,但也只是有用。


    可以是腐木,也可以是利剑。


    她手掌大权,美名不可或许。


    再说了,只是暂时辞官丁忧,只要她依旧立于朝堂,临朝称制,事了,一切自是可以回归正轨。


    邓绥大手一挥答应了邓骘等人的请求,将一场风浪消弭于无形。


    而后,再一次宽恕了阴氏一族。准许被贬逐的阴皇后的家属全部返回原郡,发还被官府没收的资产。


    新野君,出身阴氏。


    又一年,正月初一,本应是喜气洋洋红红火火辞旧迎新,但在新年伊始,便现日食。


    天狗食日,必有凶恶。


    这几乎是所有人心中认定的。


    就连福至心灵被打通任督二脉的太史令都无法准确的给出解释,为何自太后掌权后,便天象异常,天灾人祸不断。


    太后,的确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历次天灾之后的政令措施也甚是得当。


    但,依旧还是有连续不断的天灾。


    人心惶惶之际,就好似是为了证实天象,正月初七,大汉有十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羌人趁人之危落攻打河东郡,到达河内郡,百姓惊慌,临近官员又无守城的决心。


    邓绥一边忙的焦头烂额,一边应对权臣百姓的恶意。


    她已经习惯了,每当天灾,总有人有意无意的与她当政联系在一起,将天灾当作上天对她的不满。


    恶意,揣测,谩骂,无处不在。


    对天象越发有研究的太史令深觉,天象并非在映射凡人,若无太后的施政,百姓恐怕会更困苦。


    整整一年,邓绥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时刻,除了不上朝不批阅奏折外,什么都想掺和两脚的傀儡皇帝,荪歌,开始上朝了。


    倒也不为争权夺利,只是为了证明,哪怕是她这个口口声声被官员们称作正统的天子也无法阻止天灾的降临。


    一张嘴,张口就是谩骂。


    一双手,提笔就是诋毁。


    却不知,就是这样肆意的谩骂和诋毁足以彻彻底底将邓绥的功绩和付出掩盖,让她成为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


    她也就一两年活头了,那就用这最后的一两年,为邓绥再铺一次路,让那些恶意不再肆无忌惮。


    入朝理政。


    三月,十州之地发生蝗灾,蝗虫过境,食田啮桑,终岁无褐无粮。


    五月,不降滴雨,旱灾来袭,土地干涸。


    六月,豫章郡员溪原山发生闪崩地裂。


    天灾并没有因她而消失。


    自然,也就不会因为邓绥一人执政而增加。


    荪歌心中隐隐知晓,东汉时期,恰逢太阳活动的衰弱期,导致地球各地自然灾害频发,气温也随之锐减。


    嗯,作为一个穿越者要用科学来解答问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