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六十七章 大兴

作者:苍穹之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翻开人类的历史会发现,各大文明最进取的一群人,恰恰是商贾。


    他们走南闯北,翻山越岭,实现最早的交流。


    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兴起,盎撒人的兴起,都是源于商业。


    当然,天下任何事都有一个限度。


    杨峥自然会把耕牧放在第一位,但不会太打压商业,最好是能让他们走出去,成为大秦帝国的触须,探明哪里有钱,哪里有利益,然后大秦就向哪里渗透!


    但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把房子卖出去。


    “帝都的房子不仅要在国内卖,西域、中原、江东都可售卖!”杨峥把步子迈的更大一些。


    别看西域的国家小,但人家的王室有钱啊,躺在丝绸之路上几百年,而且这时代的西域绝不贫穷,瓜果满天下,牛羊遍山川。


    中原的老牌士族更不用说。


    河东之战后,天下大势已然明朗,不怕他们不来。


    士族的嗅觉绝对敏锐,听说司马炎正在鼓捣迁都邺城。


    这恰恰是新都卖房的另一大刺激。


    一旦迁都,士族豪强对司马家的信心会下行,资本会向秦国涌来。


    也就是用中原士族的钱,去打中原。


    这生意太划算了。


    “倘若有人囤积宅邸,日后天下一统再卖出去,岂不是赚尽天下钱?”卫瓘不愧是这时代顶尖的谋士,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窍门。


    以现在的大秦的国势,不怕新都的宅邸卖不出去。


    “这好办,每年收取百一的宅邸税!”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这玩意儿简直是利器……


    到时候收税,再收割一波。


    卫瓘叹为观止,“陛下之才,天下无人能及。”


    这马屁拍的……感觉有些讽刺……


    太子杨旭眼中冒起了崇拜的小星星。


    其实这是后世诸国的普遍做法,杨峥穷的喝西北风,只能接来用用。


    嵇康听的直摇头,“新都乃大秦福泽之地,陛下不可只售卖给士族商贾,当令百姓沾些余泽。”


    能说出这话,可见嵇康还是有些良心的,比后世的专家强多了。


    其实这时代的名士也并非全都是沽名钓誉之辈。


    “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但凡为大秦劳作的百姓、将士,当然也可住进新都,可在西城建设大量民坊,每年十石粮租给百姓。”


    按长安的规模,住进二三十万户百姓不在话下。


    一户十石粮食,一年就是两三百万石粮食了。


    按照大秦的均田制,成年男子五十亩地,女子二十亩,一亩产量三石粟、两石麦,一户四到五口人,按最少的算,一百亩地是有的。


    十石粮食难度不大,百姓也负担的起。


    而且搬入长安之后,还可以做些手工业,农闲的时候做些小买卖,生存压力不大。


    统一天下之后,杨峥会逐渐恢复到十五税一的地步。


    虽然比不上汉代的三十税一,也算是稍有的轻徭薄赋了。


    “民坊不可建的太华丽,能遮风挡雨,宽敞明亮干净即可。”杨峥叮嘱道。


    杨旭不解,“父皇,这是为何?”


    卫瓘拱手道:“启禀太子,民坊若是建造的太好,有钱有势之人,会强夺民宅,百姓就住不到了。”


    “学生明白了。”杨旭向卫瓘还礼。


    这么一来,也节省了工期和投入。


    按照嵇康的搞法,整个新都都弄的富丽堂皇也不现实。


    杨峥倒是觉得有格局就行了,毕竟达官贵人们会按自己的想法改造宅邸。


    老百姓也会自己收拾。


    “格局还可以再放开一些,新都城外,风景秀丽之地,可以建造些庄园,将来高价卖给有功将吏。”既然要收割,不妨步子迈大一些。


    士族豪强要收割,勋贵也要割。


    刘珩这厮都能买两个绝色的胡姬,说明这帮人的购买力还是有的。


    寻常胡姬都不便宜,更不用说刘珩买的两个。


    长安城中,已经有不少勋旧开始置办田宅……


    “城外的一些空阔之处,也可以建些小城,一来可以做防守之用,二来,提前为中原士族豪强准备住处!”


    天下统一后,关中人口肯定会暴增,提前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嵇康呆呆的望着杨峥,眼神既怪诞,又惊讶……


    今天带给他的“惊喜”的确有些多了。


    不过这也办法,尽快统一天下,便能多保存些元气,也能减轻百姓的负担。


    “那就争取今年年底住进新都!”杨峥盯着嵇康道。


    年底搬进新都,十几万奴隶也可以释放为生产力,加入屯田司,大力屯垦南阳的肥沃土地。


    越是往东,土地越是肥沃。


    河东、弘农、南阳都是好地方,从古至今都是粮仓。


    两汉时,南阳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土地肥的流油,人口多如牛毛,关键还有大铁矿,从战国时代的韩,一直延续至今。


    还有河东的大盐池,也是取之不尽的财源。


    发展是硬道理。


    连历史上的司马炎都能弄出一个菜鸡版的“太康盛世”,杨峥觉得弄出一个强化版的应该不难。


    天下乱了这么多年,人心思治。


    “臣领旨!”嵇康拱手道。


    如果按照杨峥的搞法,新都其实已经建成了。


    其他细节和不完善之处,可以一边住一边改善嘛。


    卫瓘道:“既然是新都,请陛下赐名。”


    杨峥倒没想到这块去。


    先秦都城名曰咸阳,大汉都城名为长安。


    既然是新都,当然需要一个新的名字。


    杨峥想了半天,感觉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实在少的可怜,如果弄出一个土鳖的名字,还不如不取,望着身边的几人,杨峥摸了摸杨旭的脑袋,“旭儿,你取一个。”


    杨旭想了片刻,脆生生道:“不妨叫大兴如何?长安对大兴,一静对一动。”


    他是直接对标了长安城。


    杨峥一愣,感觉大兴这个名字有些耳熟。


    不过的确附和眼下秦国的形势。


    蒸蒸日上,不就是大兴的征兆吗?


    身边之人马屁已经送上来了。


    “太子才思敏捷!”


    就连嵇康也点点头,“大兴之名,甚合大秦国势,寓意深远。”


    嵇康认同,那就没问题了。


    杨峥笑道:“就叫大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