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八十六章 捷报

作者:苍穹之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甘露六年(公元261年),一开年,南中的好消息就传入长安。


    霍弋率孟、李、董、毛、朱、吕等南中豪强,起兵三万,讨伐爨、雍两家。


    爨氏由于跟当地土人融合,得到了相当大的支持,雍氏立足南中近四百年,也是实力强大。


    爨、雍两家先下手为强,联合蛮、叟、僚部落,号称十万之众,在牂柯、越嶲、建宁、永昌、云南五郡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攻打州县,残杀汉民,所过之处,皆为白土。


    但霍弋早就枕戈而待,毛炅、解系、孟月、马融、李松、王承、董元积极防御,霍弋与杨稷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北,一路向西南。


    蛮人部落或许生勐剽悍,但跟秦军相比,军队的战斗力相差太大。


    号称十万之众,实则是聚集了一群乌合之众。


    霍弋、杨稷都是镇守南中的宿将,熟悉当地夷情,才八千人马,就横扫南中诸部。


    杨稷于滇池大破阵爨氏,阵斩爨熊首级。


    雍氏盘踞的建宁军,也在霍弋大旗到来之后,当地豪强纷纷开城投降。


    一场叛乱,前后不到一个月,便被瞬间被扑灭。


    由此可见,这场叛乱不得人心。


    只是被内部外部各种势力挑起的。


    当地豪强仍然心在秦国。


    南中安定,蜀中的暗流就永远只能是暗流。


    治大国若烹小鲜,最忌一刀切。


    士族豪强在内是祸患,在外反而是华夏的桥头堡。


    正如当年司马懿灭辽东一样,大杀四方,辽东豪强被团灭,百姓也被迁徙到河北,但问题随之而来,自古就是汉家故地的辽东,很快就成了宇文、段、慕容、高句丽的龙兴之地。


    南中的形势比辽东更险峻。


    蛮夷多而汉人少。


    蜀汉占据了精华地区,但大部分区域都处于羁縻状态,形势上占有。


    霍弋的信也是此种观点,豪强在南中的确侵占土地,圈禁人口,但问题是,人家侵占的是外族的土地,圈禁的人口中,一大半是夷人。


    几百年下来,蛮夷也因此而被汉化。


    豪强是祸害不假,但在内是祸害自己,在外,就是祸害别人了。


    杨峥现在把他们拔了,等于是挥刀自宫。


    霍弋不仅情真意切的为杨峥剖析南中形势,还把自己孙子霍彪,以及南中诸大姓的子侄七十多人送入长安。


    做人做事到了这种地步,让杨峥对霍弋大为赞叹。


    这才是汉魏真正的士人。


    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


    其实这场叛乱,若是霍弋点头,南中割据自立绝对是板上钉钉。


    再与东吴结盟,秦国要收复这块土地,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杨峥看着一排南中子弟,尤其是霍彪,十四五岁的年纪,英气勃发,越看越是欢喜,就封几个出类拔萃的南中子弟为散骑常侍和黄门侍郎,跟在自己身边。


    人敬一尺,我还一丈。


    再说南中有些地区的钱粮赋税也很难送到关中。


    能维持秦军在南中的存在即可。


    所以南中的均田制虽然实行,但豪强的私兵、坞堡允许存在,只是登记汉民户籍,一切照旧。


    陇右、关中、河西、南中相继推行均田制,就只剩下蜀中了。


    这也是均田制最重要的一环。


    霍弋的捷报来的太及时了,消除了蜀中所有后顾之忧。


    南中和蜀中互为表里。


    南中若是叛乱持续太久,蜀中也一定会大受影响。


    杨峥之所以在陇右弄出这么大的阵仗,就是给蜀中看的。


    好在,镇抚司和宣义司早就在蜀中掀起浪潮,官府的公文还没下来,蜀中百姓早已急不可待,每天围聚在府衙之外,只等贴出公文,好一拥而入,拿到最好的田。


    蜀中的两百四十多万人口若是释放出来,秦国的国力会迎来空前暴涨。


    不过杨峥异常谨慎,与谯周、张诏、李密、陈寿、常忌、常勖、寿良等蜀中士人反复沟通,力求得到他们的支持,毕竟若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爆发大战,就是玉石俱焚。


    “均田制乃大秦之国策,亦为惠民之法,大秦强盛,尔等亦能安享太平。”杨峥说着大道理。


    蜀国投降以来,杨峥对蜀中士人异常友善,全部量才适用,蜀中官吏也基本维持原状,只是增加了镇抚司和宣义司。


    谯周、张诏、樊建这些大老全被供了起来。


    谯周也在下一批平尚书事的名单当中。


    这其实也是一场政治交易。


    你同意均田,舍弃土地利益,那么大秦会在政治利益上补偿你们。


    大家互相妥协,互相成全!


    “大秦强盛也是我等夙愿,只要能惠及百姓,我谯氏愿奉大王之令。”谯周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在蜀中也有爱民的名声,不然也不会作《仇国论》,反对姜维频频北伐。


    占田制和均田制的优劣,他们这些蜀中精英自然能品出其中的意义。


    “谯公果然深明大义。”杨峥击节而叹。


    谯周在蜀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汉末郑玄在中原的地位。


    桃李满蜀中。


    而且谯氏在蜀中本来就是第一豪族。


    得到他的支持,蜀中均田的阻力至少去了一半。


    其他李密、陈寿都是寒门出身,最大的利益就是跟杨峥绑定,在秦国一展拳脚,秦国强大,他们也会水涨船高。


    常忌、常勖则是蜀中另一大豪族常氏出身。


    不过,蜀中的豪族还未膨胀到中原门阀的地步。


    杨峥重用他们,也是在政治予以补偿。


    “大王有一统山河之志,臣等岂能不追尘附骥?”常忌、常勖拱手道。


    不同意均田,就是与大秦对抗,与秦王杨峥对抗,杨峥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说的很清楚了,均田制乃大秦之国策!


    既然是国策,就一定会被推行下去。


    你不同意,就是跟大秦作对!


    很多东西大家心照不宣就行了。


    说是征集众人意见,实则也是杨峥在恐吓他们。


    就差说出“谁赞成、谁反对”的黑话了。


    而这场均田制,背后若是没有刀子撑着,也根本不会成功。


    杨峥推行均田制的决心,已经在陇右的大火中表达的清清楚楚。


    即便他们反抗,换来的也只是蜀中的另一场大火。


    而且均田制已经取得了民心,地方豪强们除了乖乖听话吐出人口和非法侵占土地,还能做什么?


    军事对抗,只会引来灭族之祸。


    自古变法都是权臣发起的,由君主直接发起的变法,成功几率更大,也更为深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