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两百八十章 天意

作者:苍穹之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嘉平二年年景并不好,整整一个六月滴水不落,西平增加了几块屯田,收成却降了三成左右。


    西平有黄河有湟水,还有四面高山积雪化成的河流,影响也就到了这一步。


    但关中与凉州却不同。


    出现大面积饥荒。


    连水土丰沃的南安、天水都不能幸免。


    到了十一月,北方南下的流民越来越多。


    西平的分田减赋之策,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的雍凉大地上流传。


    尽管邓艾堵在关陇道上设置了重重关卡,百姓还是从安定进入武威,绕过了邓艾重兵布防的陇右一带。


    胡奋望着风雪中的百姓,不由自主的蹙起了眉。


    风雪中,流民拖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前行,如同一条长龙望不到尽头。


    衣衫褴褛,目光呆滞,与天地间的白色格格不入。


    但依旧坚定的向南走去,每隔上百十步,就会有一人倒下,无人搀扶,亦无人问津,逐渐被风雪覆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卫瓘长叹了一声。


    两人俱被甲士簇拥着,几员凉州将领与羌胡首领陪侍左右,彭护也在其中。


    “伯玉,武威能容下这些人否?”胡奋怜悯之心大起。


    “凉州土地不在将军手中,屯田刚刚赏赐给士卒,今年又招募了不少羌胡,若非太尉输送粮食,我们早已支持不住。将军若是愿意拿出军粮出来,或许可以留住他们。”


    西北的冬天一向漫长,秋收之后,迅速转寒。


    九月下旬至十月,便进入寒冬,天寒地冻,直至来年三月。


    这漫长的四五个月,需要的粮食不是一个小数字。


    就算性情豪爽的胡奋,也要仔细思量一番。


    “若鼓励本地豪右收容他们如何?”胡奋最终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卫瓘摇摇头,“豪右们今年也在疏散家奴,就算他们愿意收拢青壮,也绝不会收容妇孺,而这些青壮几百里赶来,将来还是会去西平,民心如此,不可欺焉。”


    太尉司马孚赴任之后,效司马懿之旧制,也是大举屯田。


    但几十年来,屯田已经不是当年的屯田。


    司马孚也颁布了很多惠民之策,减轻屯田客与自耕农的负担,初衷是好的,但落实下去之后一塌湖涂。


    连天子脚下的许昌屯都面目全非,更不用说关中。


    司马孚不能保证地方上每一个官吏都忠于司马家。


    没有旱灾也就罢了,勉强能维持,一出现天灾,**接踵而至。


    司马孚的利民之策,利到了豪强头上,害却分摊给了百姓。


    大量自耕农失去了土地,家破人亡。


    一些实力稍弱没有靠山的豪强与大户,也被竭泽而渔,钱粮被抄送至司马孚的府库之中。


    “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不妨诛之!以免落入杨峥之手。”徐质杀气凛凛道。


    胡奋目光转向卫瓘。


    卫瓘目光一闪,“将军自行决断。”


    胡奋脸上神情变幻着,吸了几口凉气,昂首道:“某受司马公所托,赴任凉州,保境安民,制衡西平,今非但不能保民,还要施以毒手,大丈夫不为尔!且此事传出去,安定胡氏必为天下人唾弃!”


    他到底不是一条疯狗。


    徐质却颇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多言。


    卫瓘击掌而笑,“将军不愧是将门出身,某有一策,既可充实我军,亦可加重西平负担。”


    胡奋责备道:“伯玉既有妙策,何不早说?”


    徐质冷冷的看着卫瓘。


    若非胡奋、卫瓘赴任西凉,徐质的征蜀护军是最高长官。


    胡奋也就罢了,毕竟是司马懿看重的安定胡氏。


    但卫瓘也骑在他这个征蜀护军头上,就有些不太舒服了。


    卫瓘却看都不看徐质,“将军可择其精壮,收入麾下,效彷西平编为奴隶或者待归,严加看管,放老弱妇孺南下,消耗西平粮秣。”


    “妙策!”胡奋赞赏道。


    “两年之内此策甚妙,但两年之后,若不能平定杨峥,则是为虎傅翼、助纣为虐。”


    徐质插嘴道:“两年之内,必取杨峥小儿人头。”


    胡奋与卫瓘对视一眼,默不作声。


    南下的百姓中,不知谁唱出声来。


    其声断断续续,甚是凄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偕行……”


    随着风雪越飘越远,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唱,低沉而压抑。


    于是凄切之中,有了一种宏大的粗犷与悲怆,铺天盖地,风雪之势亦为之所缓。


    白雪覆盖的荒野之中,到处都是这样的声音。


    让很多双漠然的眼睛里多了一丝生机。


    直到进入金城才稍稍改变。


    杨峥看着涌来的百姓,也感受到莫名的震撼与悲哀。


    西平只是开了一个小口,就引来这么多求生之人。


    当然,这些流民中,有大量的细作与宣义郎在鼓动。


    几个月前,杜预和孟观都提议过,加强关中各部屯田的细作和宣义郎,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


    但倘若他们有一口吃的,也就不会这么几百里往西平迁徙。


    粥、房舍、火盆早已准备好,宣义郎分发衣物。


    大量空置的坞堡迅速充盈起来。


    孟观大骂一声,“邓艾、胡奋端的无耻,青壮尽为其所取!”


    张特也一脸的怒色。


    杜预道:“南下的都是妇孺,存心是想拖垮我们。”


    杨峥摇摇头,“他们这是在自掘坟墓,民心既然在我,岂是他们能阻挡的?”


    妇孺也是人。


    尤其是孩子,潜力巨大。


    杜预眼神一亮,“不错,流民青壮既然愿意来,说明心向将军,日后稍加挑动,就可里应外合。”


    张特拱手道:“将军英明。”


    “所有孩子收入青营之中,宣义司登记妇人,有丈夫的,九野营代为寻找,没有丈夫,就说媒嫁与有功将士为正妻。”杨峥下令道。


    流民中也有一些漏网之鱼,这么多百姓,前前后后近两万人,其中不乏有漏网的青壮。


    在宣义郎的帮助下,寻到家人。


    一家人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既然到了我西平,就不能让一人受冻馁而死!府库中的军粮优先供给百姓。”杨峥没有任何舍不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在杨峥看来,别人这么远来投,是对自己的信任。


    这世道出来混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民心,即为天意!


    除了粮食,杨峥还派出青营与军中的赤脚大夫,为流民们治疗伤势。


    野兽、贼人、羌胡,他们经历的磨难何等惊人?


    杨峥怎么着也不能让他们再受到伤害。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