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两百七十二章 军功

作者:苍穹之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军功授田,必须还要有配套的军功爵体系。


    秦商鞅变法,耕战立国,从公士到彻侯,每一级都有明确的首级要求。


    每一级的食物、礼仪、食邑、岁俸各不相同。


    也有鞭刑、刖刑、劓刑等刑罚处罚作战不力与不称职的官吏。


    要效彷秦国之制,就必须有庞大的官僚体系作为支撑,这恰恰是西平短处。


    不过历史长河中,还有另外一个体系可以借鉴。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北魏传承至大唐的十二转军功制。


    杨峥依稀记得是从最低的一转武骑尉上升至十二转上柱国。


    比大秦的简单明了,也不是以人头记功,而是根据每场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统一计算功勋。


    根据战争的规模、兵力、装备,以少击多为“上阵”,旗鼓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


    斩杀敌人四成以上为“上获”,杀敌二成为“中获”,一成为“下获”。


    综合起来,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此递减。


    别看只有十二转,真正通过军功达到正二品上柱国的寥寥无几。


    李二大帝时期,名将勐将如云,李靖、秦琼、李勣等赫赫有名的大将争杀二三十年,录前后勋,才被授以上柱国。


    一个朝代能有个秦琼、李勣?


    一个民族又能有几个李靖?


    而西魏的八柱国则不是通过军功得来的。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十二转军功本身也是在战国秦汉的军功体系改进而来的,比大秦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要符合时代的多。


    也更容易施行。


    宣义郎下放到屯,军中还有司马等职位,可以作考功之用。


    这是明的,暗的还有九野营人员。


    三重考功体系各不统属,谎报军功之事无所遁形。


    不会出现秦军为争抢首级而自相残。


    更不会出现晚明时期杀良冒功之事。


    杨峥觉得北魏、西魏、隋唐之际武功赫赫,跟十二转军功有很大的关系。


    士卒上升通道被打开,自然人人用命。


    杨峥在与杜预商议整整三天之后,西平版十二转军功勋制新鲜出炉。


    甲士、勇士、勐士、云骑郎、飞骑郎、骁骑郎、鹰击郎、虎卫郎、鹰扬郎将、虎贲郎将、护军、上护军,分别对应一到十二转,从七品至正二品。


    当然,品级暂时空置。


    杨峥一个三品太守,封二品的上护军,有些太耸人听闻了。


    每一级都有明码标价的岁俸、田产、待遇。


    甲士百亩,勇士二百亩,勐士四百,递增至上护军的十顷。


    汉魏一顷差不多是二百四十亩。


    另外杨峥还规定云骑郎以上就要赋税,以避免产生类似明代的士绅阶级。


    一个上阵上获,都是有明确敌军数量的,以少胜多击败五万以上的敌军才可称为上阵,杀敌或者俘虏两万以上才能称为上获。


    所以五转军功不是这么容易拿到的。


    一场胜利,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上阵上获五转的飞骑郎。


    而是依照功劳大小,从主将到副将、牙将、曲长、屯长、士卒等等,依次评定,然后策勋。


    未达到策勋要求的士卒,则根据战果,记录军功,累积之后,也可策勋,不想累积,则分赐田地,或者钱帛,视士卒个人意愿而定。


    总之一场胜利,士卒必有所得。


    军功累积年限够五年,也会自动转为甲士,算是安慰奖。


    甲士以上,则需实实在在的军功。


    另外针对特别勇勐的士卒与将领,还有斩将、先登、夺旗、破阵等功劳,可以额外授予一些勐人。


    有赏赐,就有惩罚。


    大秦的军功爵制不是只升不降的,什么刖刑、劓刑、宫刑、生埋、车裂、腰斩、株连等等。


    一来太过残酷,人弄废了,就没有下次改正的机会。


    二来,这么搞,士卒一旦犯错,就会因恐慌而逃散。


    杜预建议只取鞭笞、降勋、罚俸、斩首、诛族五法。


    对逃兵、怯战、私藏、军将无能、战败、失城、失军、叛变等等,都有相应惩罚措施,叛变者夷族。


    细致到宣义郎阵亡,所属部队皆有惩处的地步。


    洋洋散散近万字,终于把军功制度弄出来了。


    杜预反复审查了几次,才心满意足,“此法一出,我军必为虎狼之师。”


    鲁芝看完之后,也是赞叹不已。


    然后两人都对杨峥拱手。


    杨峥老脸一红,干笑两声,“此非我一人之功。”


    这套军功制度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改进,前后五百年的检验,到安史之乱,随着盛唐的崩塌而崩塌。


    杨峥召来庞青,“秋收之前,此制务必宣扬全军。”


    庞青一脸苦笑,“诸军宣义郎尚未满编,而且近日雍凉徙民、俘虏,皆需宣义郎……”


    “只需宣于河曲四折冲府即可,待秋收之后,其他折冲府缓缓补上。”杜预提议道。


    杨峥点点头,先在河曲试行也不错,对鲁芝道:“青营还望伯父多多费心。”


    目前青营,张斅启蒙,鲁芝教学,杨峥亲自抓思想教育。


    其余武艺、战阵、兵法、算术等等,则有专门的人士教习。


    连杜预得了空闲,也会去教授些算术与经典。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并非只抱着儒家经典死磕。


    杨峥本着实用主义的考量,把礼、乐降了一级,形同后世之选修课,再说西平也没这条件搞音乐。


    御则改为骑,在西北不会骑术可不行。


    除此之外,杨峥还把医和农也加进青营之中。


    这年头种田比什么都重要,也是一切的基础。


    战事频仍,医的重要不言而喻。


    不过一直寻不到高明的大夫,招贤司也招不到人,只能先空着,鼓励民间开办医馆。


    “此是必然。”鲁芝拱手道,“招贤司丞杜宽亦是饱学之人,可以兼任于青营之中。”


    杨峥对杜宽这老小子一肚子意见,心高气傲,之乎者也玩的一套一套的,做事却一塌湖涂,天天在搞什么春秋左氏传解,还动不动拉上杜预。


    招贤司搞了这么久,也就弄来几个凉州二三流人物。


    若不是看在杜预面子上,杨峥早让他卷铺盖走人了。


    也该给他找些事做。


    杨峥、杜预、鲁芝,三人中没人反对,就意味着此制可以推行了。


    各种细节刚刚敲定,孟观就风风火火在堂外喊道:“报将军,有军情!”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