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两百五十九章 认同

作者:苍穹之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规划好折冲府之后,杨峥与鲁芝亲自一个个实地巡视。


    西平郡在两汉时,其实属于金城郡。


    一向战争的前沿。


    两百年来羌胡之乱就没断过,几乎每座城池都经历过战火的淬炼。


    沿湟水向东,沿黄河向北,很多废弃的坞堡稍加修葺就可以用。


    而坞堡周围大量的农田,刚刚被战俘们耕种。


    “汉以金城郡名之,意为西方之铁壁。经营此郡,向北挟制凉州,向东逼迫关中,向南则压制陇右!”鲁芝望着滚滚向北的黄河道。


    如果凉州像一头卧虎,则金城如同一把匕首抵在勐虎柔软的脖颈上。


    蒙恬以此地驱逐匈奴,霍去病以此地取河西四郡。


    所以金城不仅悬在武威脖颈的一把刀,也是狄道头顶上的一把刀。


    捏住南面咽喉之地河关,枹罕与狄道就在刀锋之下。


    如果杨峥想有所进取,则金城不可失。


    即便想退守,金城也是西平、西海的一道屏障。


    是以,杨峥在此设五座折冲府。


    各城还有守军。


    龚飞稚领三千亲卫营步甲屯于黄河之东的重镇榆中。


    张特领六千锐步营屯于允吾,接应四方。


    东面统制,有临机决断之权,理论上,金城郡的府兵守军都可以调遣。


    鲁芝带着一帮青营刚刚出山的少年丈量土地,主持分田事务。


    杨峥则接见宣义郎。


    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和孩子。


    大部分宣义郎都是汉人少年。


    但其中也不乏羌胡少年,睁着蓝色、褐色、澹黄色的眸子看着自己。


    那眼神如同在看待父母一般。


    而杨峥对他们不敢说有多好,但基本的需求都是超额的。


    食有肉,衣有裘,最有学问的人教他们读书识字,最勇武的将士教他们武艺。


    若是有空闲,杨峥还会亲自上课,讲解华夏名将的赫赫功绩。


    卫青、霍去病、赵充国、傅介子、班超、陈汤、马援、窦宪、耿恭……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投笔从戎、苏武牧羊、李广射虎,十三将士归玉门!


    汉书可以左酒,令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大汉的勐人实在太多了,有时候杨峥自己都讲的康慨激昂,恨不能投身于那个壮怀激烈的时代。


    当然,其中也加了不少私货。


    “重振华夏,复我神州!”望着这么多双干净的眼睛,八个字脱口而出!


    此刻起,各族的少年自动纳入华夏之中。


    口号还是简单一些好。


    军中百分九十九都是文盲和粗人,太文绉绉的口号他们记不住,也不理解。


    这八个字就方便多了。


    “重振华夏,复我神州!”少年们眼中燃着一道道烈焰。


    连刘珩也情不自禁的吼了起来。


    待众人热情稍稍冷却之后,杨峥道:“刚刚扩军,诸族混杂,很多事不好做,若有困难,但说无妨。”


    “没有困难!”一个羌人少年带头吼了起来。


    羌胡其实都缺乏一种身份认同。


    现在,杨峥给了他们!


    所以羌胡少年们,比汉家少年更为积极,也更为迫切。


    杨峥笑了两声,点点头,“多难兴邦,逸豫亡身,困难在所难免,永远不可避免,有困难,就迎刃而上,克服它、战胜它!”


    杨峥感觉自己都快成人生导师了,鸡血打的自己都汗毛倒竖。


    但十五六岁的少年,缺乏的也正是这些。


    “唯!”少年宣义郎们向杨峥齐齐拱手。


    很快,“重振华夏,复我神州”八个字在军中到处响起。


    一个个羌胡士卒们眼中多了些东西。


    复我神州四个字,已经给了他们新的身份认同。


    这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一出生就如同奴隶,每天过的如牲畜一般,忍饥挨饿,在无尽的绝望与痛苦中麻木的结束一生。


    很少被当成人看待,有过人的尊严。


    这八个字,既赋予了他们使命,也给了他们尊严。


    禽兽尚会望月,更何况是人?


    即便是谎言,此刻也能在绝大多数人冰冷的心中打开一道缺口,注入一丝暖流。


    “古之戎狄,今为中国;古之裸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高舄。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鲁芝引经据典,贴满大街小巷,城内城外。


    华夏先贤们早已经过了戎狄之辩。


    宣义使们以通俗语言注解之,羌胡士卒的最后心防也在溶解之中。


    杨峥令人把这段文字在治下各城中刻成石碑,以鼓励羌胡们积极汉化。


    军中民间一齐抓,都不懈怠。


    “群山浩浩,河水滔滔,生民艰难,天下纷扰,烽烟四起,今我受召,铁甲在身,长刀在腰,擂鼓阵阵,旌旗飘飘,万众一心,地动山摇,同生共死,血染征袍,决胜沙场,讨逆除暴!”


    不知何时起,一首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军中响起。


    以西北流传已久的民谣改编。


    既切中时弊,又充满了恢弘激昂之气。


    唱着唱着,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


    “此为何人所作?”杨峥大感兴趣。


    亲卫下去查访一番,很快就找到了人。


    居然是宣义郎庞青。


    一个丰神俊朗眉眼如星辰的少年。


    也是宣义司最上进最优秀的宣义使。


    “属、属下一时有感而发,未想军中传唱极广,将、将军恕罪!”庞青既激动又惊慌道。


    杨峥笑了起来,“尔非但无罪,反而有功!现擢其为宣义司副司丞。”


    有感而发,说明整个人都沉浸进去了。


    这正是宣义使的职责所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宣义宣义,首先宣的是自己,然后才能照亮别人。


    当此之时,但凡是有才能之人,杨峥一向不吝提拔。


    庞青激动的无语伦次,“将、将军、谢……”


    杨峥拍拍他的肩膀,“某的儿郎,将来都是要顶天立地的!”


    不止是庞青周围所有人都被感染了,眼神一个个亮如星辰。


    一个蒸蒸日上的团体,自然有勃勃向上的生机。


    到处是机会。


    勐将出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郡。


    既然这时代的士族人才不怎么看得起自己,那就不妨自己培养!


    自己人也更为可靠。


    之乎者也这套,又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


    再说天下有难事否?


    只怕有心人而已。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