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两百一十章 九野

作者:苍穹之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回到西都,杨峥好吃好喝的供着王金虎。


    却带令狐盛见昔日一同从骆谷杀出的兄弟。


    令狐盛脸上的阴霾被驱散不少。


    王金虎起兵,令狐盛为他奔走,也不知受了多少委屈。


    但决策错误,下属即便再有本事,也无法挽回。


    麹山之战,曹魏的损失要大一些,从年初开始,折了陇西太守郭遁,陇西、南安被掳走百姓近万户,雍凉几万大军被调动起来,还阵亡了胡烈。


    而蜀军付出的只是句安。


    李歆还突围逃回汉中。


    集合郭淮、陈泰、邓艾、徐质等雍凉重将,还是让姜维跑了。


    不过朝廷明显不看重这些损失,更在乎王金虎。


    仅仅五天之后,长安的军令便到了西平,还是安西将军司马昭的亲令:务必缉拿叛贼王金虎。


    一般来说,话越少,说明上面越重视。


    杨峥寻思着弄个假的,上去湖弄一下。


    不过司马昭似乎不是一个能被轻易湖弄的人,而且日后王金虎也是一个不甘屈服之人,说不定就要闹出幺蛾子。


    司马昭的亲令中没有限定日期,杨峥也就不太着急。


    鲁芝却来劝谏,“司马昭未尝不是在试探。”


    “伯父以为王金虎交不交出去?”杨峥在乎的是令狐盛,而不是王金虎。


    鲁芝喟然一叹道:“王凌斗不过司马懿,而且王凌也没想过与司马懿斗,只是觊觎朝廷大权,拥立楚王曹彪,与叛乱无异,已经落于下乘,士族必不会附他,不取洛阳而取许昌,自困之举,王凌深通兵法,却在权谋上逊司马懿太多、太多。”


    汉末三国,英雄俊杰何其之多?


    这个时代也因他们的存在而璀璨。


    但魏武、诸葛武侯、司马懿皆是划时代的存在。


    如王凌这般的将帅,却有很多。


    无论是权谋还是军略政略,王凌都比司马懿差了一线。


    “小侄知道了。”杨峥拱手道。


    杨峥没指望王凌能击败司马懿,只是希望他别垮的太快,多给司马懿一些麻烦。


    至于王金虎,杨峥觉得还是先留着。


    只要有空,杨峥都会向鲁芝请教治政之术,持以子侄之礼,毕恭毕敬。


    鲁芝知无不言,倾囊相授。


    闲暇之时,也会督促杨峥读书。


    亲自讲解精义。


    想与士族作对,先要了解他们。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而儒家典籍,也并非全是糟粕,不能以后世人的眼光看待当世。


    高平陵之变后,两人的关系也渐渐亲近起来。


    不过天下事,永远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王金虎不安分起来,频频与外界接触。


    西都的汉民大户,他自己的亲兵。


    暗营的人还查到他与东面来的人秘密接触。


    太原王氏,自然也有自己的秘密渠道。


    雍凉都督郭淮都是王家女婿,岂会没有人跟王金虎暗通款曲?


    一开始杨峥觉得王金虎可能与郭淮取得了联系。


    后来觉得不太可能,王金虎最风光的时候,郭淮没响应,没必要现在跟着他往坑里面跳。


    长安还有司马昭坐镇。


    郭淮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整个太原郭家着想。


    “你们没有查到具体内容吗?”望着面前的五个暗营精锐,杨峥不免有些失望。


    没有硬角儿,台子就算打起来,戏也唱不起来。


    其实赵阿七和公孙甫也不是非常合格,只能算很好的执行者。


    五个暗营精锐都低下了头。


    杨峥也没有过多苛责他们,“你们下去吧。”


    “唯!”五人拱手离去。


    雍凉今后的斗争形势,基本都是背后捅刀子。


    暗营发展不起来,一定会落在下风。


    问题在于,手上不缺冲锋陷阵的勐士。


    唯二胜任的是鲁芝和杜预。


    但以鲁芝的性格岂会做这些事情?


    杜预,忠诚度有些问题。


    屁股坐歪了,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得出的结论更是有问题。


    令狐盛勉强可以,但现在的他,与杨峥还有一些隔阂存在。


    有王金虎在,杨峥不敢贸然托付大事。


    又要绝对的忠诚,又要文武双全,还要有一定的能力手腕。


    手下人才短板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这年头人才绝大多数出身士族,又岂会投自己?


    这几乎是一个死局。


    “报将军,长安又派人督促缉拿王金虎。”孟观入内禀报道。


    杨峥两眼一亮,暗道这不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吗?


    孟观忠心没问题,出身青营,通军略,有见识,精数术,青营中流传他喜欢夜观天文。


    而一般擅长数学的人,思维肯定缜密。


    平定西海,在背后谋划了一切,让赀虏首领们自相残杀。


    西海这么轻易的收入囊中,他出力甚多。


    人才还是有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发现人才的眼光。


    “长安的事你别管了,我交给你一件重任!”杨峥笑道。


    “请将军差遣。”孟观也满眼期待。


    “西平所短,不在明,而在暗!我欲让你主持暗营事务你意下如何?”


    “暗营?”孟观有些犹豫。


    毕竟以他这个年纪,肯定喜欢站在阳光下冲锋陷阵。


    “运筹帷幄之中,伤敌于无形之间,任重而道远,你可敢接任?”请将不如激将,少年人自有少年的志气和意气。


    “但凡将军之令,观无有不从!”孟观慨然道。


    “好!”杨峥解下自己腰间的上乘环首刀,双手递给他。


    孟观半跪于地,双手捧接。


    “天下之事,阴阳相辅,刚柔并济,从今往后,你便是我手上的一把利刃!”杨峥尽量拉满仪式感、庄严感。


    正统制由杨峥兼任。


    “属下必不负将军所托!”孟观的脸轻轻颤抖,眼神无比坚定。


    出身寒微,年纪轻轻便得重用。


    天下恐怕没第二家了。


    也只有杨峥敢这么玩。


    不过暗营这个名字有些不太低调。


    光听名字就大致能猜出干什么的。


    既然孟观喜天文,不妨叫一个九野营。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


    星汉灿烂,出于九野。


    英雄挥剑,动于九州!


    “从今往后,你便是九野营副统制!”


    公孙甫与苏泓卖盐,得帛三万匹绢帛,全都交给九野营,用以打造装备,发展下线,招募人才。


    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


    按照这个时代的购买力,一个牙门将也才一千匹。


    三万匹绢帛是个巨大的数字。


    由此可见盐的巨大利益。


    这还是没打开局面的情况下获利。


    既然九野营交给了孟观,那么公孙甫和苏泓干脆就专心管盐务,以免让公孙甫这位老人与孟观新人之间产生摩擦。


    打仗其实就是在打钱粮。


    经济命脉的重要,不言而喻。


    果然,任何事,只要找对了人,效果立竿见影。


    才四五日,孟观便把王金虎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杨峥除了惊喜,还有惊吓。


    王金虎居然密谋挟自己以控西平,鸠占鹊巢,以西平西海为基,招募羌胡,等待时机,先取凉州,再取关中,然后进攻洛阳,消灭司马父子……


    曹老板挟天子而令诸侯影响深远。


    但问题是曹老板有自己的班底,天下也是他一刀一矛打下来的。


    王金虎有什么?


    这年头狂人还真不少。


    杨峥忽然觉得小看了王金虎。


    步子迈的这么大,也不怕把裤裆全扯到了。


    “他与何人同谋?手上有多少实力?”


    老虎永远是喂不熟的,总有吃人的一天。


    “支持者有三股,一是长安,一是王家。”孟观欲言又止。


    杨峥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说吧,第三股是谁?”


    “武威冯琦。”


    “好。”杨峥笑了两声。


    这家伙简直是无孔不入啊。


    自己想弄他,他也没忘记要弄自己。


    毕竟西海盐马这么大的利益。


    而冯胖子是喂不饱的。


    这种暗地里的斗争,只要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事情就好办多了。


    西海盐马如同一个巨大诱饵,冯琦食髓知味,肯定跑不了。


    现在杨峥更关心另外一个问题,“令狐盛有没有参与?”


    “目前没有查到令狐盛参与其中,令狐盛有意避开王金虎,而王金虎也在防备令狐盛,这段时日,两人见面不多。”孟观说话清晰而有条理。


    杨峥则松了一口气,骆谷突围的兄弟越来越少,杨峥不希望有人死在自己手上。


    以前各为其主、各为其事,可以理解。


    毕竟令狐家与王家的关系摆在这里。


    但现在自己好心接纳王金虎,王金虎却想恩将仇报,既然他不讲情面了,也就不要怪自己出手太狠。


    “你做的很好,王金虎之事差不多了,我现在给你第二个任务。”


    “请将军吩咐。”


    “鲁公、令狐盛的家卷在关东,你要把他们请回来,军中将士的家卷只要不在西平,全都接回来,我让周煜、公孙甫配合你。”


    “唯!”


    “若遇危险,可以放弃,以你的安危为主!”杨峥拍拍他的肩膀。


    孟观一脸的感动,似乎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双膝跪地,冲杨峥磕了一个响头,然后大踏步出门而去。


    ------题外话------


    孟观自幼嗜学,精通天象、历法。晋太熙元年(290)政权渐次落入太后之父太尉太博杨俊手中。永平元年(291)贾后与楚王司马韦合谋杀杨俊,并废太后杨氏为庶人,孟观助之有功,升为黄门侍郎,官阶为五品,并封为上谷郡公。此后,宫廷内杀戮之风愈演愈烈,终于酿成“八王之乱”。元康六年(296)氐族首领齐万年聚众10余万,围泾阳,袭扰关中,进逼长安。关中地区虽有梁王、赵王重兵把守,但因忙于内战,无力破敌。元康九年(299)朝廷启用孟观为征讨大将军。孟观率军西征,奋战破敌,官授右卫将军。永康二年(301)赵王司马伦篡政,念孟观平氐功绩斐然,加封安南将军,领兵驻屯于宛。光熙元年(306)西晋怀帝即位后,一场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终于偃旗息鼓。孟观被视为赵王司马伦的党羽而遭斩,且株连三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