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2 祭田 -----晋江文学城独家--……

作者:小桂花婆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家中的这些田地, 其实在京城时,林远秋心里就有了盘算。


    反正捐给族里当族田是肯定的。


    只不过族田分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还有学田。


    其中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的收成, 基本用作族中各项祭祀的花销。


    而祭田的收成, 则用来赈济贫困族人,比如施医药、施粮食、施棺木等等。


    至于学田,顾名思义, 自然是用来兴办族学或者私塾,以及资助族中子弟的束脩和应举赴试的费用。


    就像林远秋上族学的那会儿, 请王夫子的束脩,还有当年去县城参加县试的路费,以及每年奖励学业优异学子的笔墨纸砚, 都来自学田中的产出。


    如今族里就有林有志当初考中秀才后, 捐赠的十二亩学田。


    既然是学田,那么当时去衙门登记时,就规定了这些田地的具体用途, 按照本朝的律法,既然定性为学田, 那么他的收入, 只能归作族内子弟的教育费用。


    其实专田专用可不止学田, 其他像祭田,祠堂田这些都一样。


    这是朝廷为了避免出现族事纠纷,才下的规定。


    是以, 凡族中田地去衙门登记时, 必须讲明用途,之后都不能擅自挪做他用。


    这也是林远秋在捐赠之前,想着该给自家捐赠的水田作个怎样定性的原因。


    时下学成出仕之人惠及族人时, 都以兴办族学、捐赠学田为主。


    那日在琼林宴上,林远秋就听好多同年聊过此事。有族中尚无族学的同年决定开办族学,而族中已有族学的同年,则准备壮大族学。


    毕竟当下讲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要想把宗族发扬光大,在时人眼里,读书入仕才是关键,


    对于同年们的做法,林远秋也是认同的。


    不过他并不准备像他们那样做。


    这几年,族里学田的收入,一直都够族学的开销,且每年都还有剩余,所以实在没必要再增加族中学田的数量。


    何况,承办族学一直都是林有志惠及族人的善举,自己没必要插上一脚,从而分薄了人家的功劳。


    再则,林远秋这个人比较现实。在他看来,念书出仕固然重要,可让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同样重要。


    就拿念书来说吧,若家中吃饱饭都成问题,还有谁会想着送孩子去族学念书呢,毕竟族学免的只是束脩,像笔墨纸砚和书本啥的,都得自己负担。


    是以,家中贫困的族人,肯定不会义无反顾的送娃儿去念学的。


    就像当初的自己,没有书,没有笔墨砚台,若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以及他爹扛麻袋给他置办了学习用品,恐怕自己在族学中也坚持不了多久。


    更没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林远秋觉得,让族人吃饱饭,不用一有银钱就想着买粮食填饱肚子,也同样是光大他们林氏的前提。


    所以此次家中捐给族里的水田,林远秋给它的定性就是祭田。


    且林远秋还准备与族长和族老们定下规定,那就是自家所捐赠的祭田,其收成的九成,都必须赈济给族里的种人,一是五岁以下的孩童,二是族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最后一种就是从怀孕到生产这一时间段的妇人,包括做月子的一个月也算在内。


    且不分哪一家哪一户,只要家中有符合条件的,那么就可以从祭田的收成中领取一定的粮食,做口粮之用。


    林远秋知道,若按照自己的想法,那么就现下家中的十八亩水田,肯定远远不够,所以他还得再买些田地才成。


    这也是前段时日给春草置办嫁妆时,他向牙侩打听水田的原因。


    听了林远秋的打算后,屋里所有人,包括林柱在内,都久久难以回神,此时大家想的是,若按着小孙子(狗子,小侄子,小叔子)的想法,那么他们家能领到祭田粮食的,会有几人。


    特别是王香云和丁菊,如今她们俩正怀着孕呢,正是可以领口粮的范围。


    最后算出的人数是八人,而林大柱,再过四年就能轮到他了。


    而村里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家可有不少。


    由此可见,若这一做法真能实现,那么对族人来说,日子可不止好了过一点点。


    老林头难掩激动,他想到的是,要真能领到口粮,族中那些连走路都费劲的老哥哥老嫂子,就不用再强撑着一口气,在地里忙活了。


    “远秋,要是这样,那咱家不是还要再买许多田地?”


    林柱突然想起前几日儿子问牙侩有没有成片水田的事,现在他才明白,原来儿子打的是这个主意。


    林远秋点头,“爹,儿子的想法是,既然咱家要惠及族人,不如干脆一次性做的大一些。”


    林远秋已经想好了,现下他口袋里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他准备拿出七百两买水田,按着七两银子一亩的价格,那么七百两就是一百亩。


    横溪镇不是京城,这边买水田要容易一些。


    只不过买的数量过大,就只能东拼西凑了。


    那日几间牙行的牙侩都说了,若不要求所有地必须连在一起,那么凑出一百亩地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听到儿子说干脆一次性做大一些的话,林柱想了想,突然觉得非常有道理。


    过不了多久,他们一家就要搬去京城了,若走之前只捐个十几亩地给族里,那么在族人们的眼里,自家就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了,说不定还有族人会骂远秋是白眼狼,毕竟每次关于远秋的事,好多族人都在忙前忙后的帮着张罗,就像几日后的状元宴,大到迎来送往,小到桌椅板凳,以及洗菜洗碗,族长都已经替自家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了。


    可以说,族里人对远秋的好是有目共睹的。


    “远秋,爹听你的。”


    想明白的林柱第一个支持儿子的做法。


    老林头也点头,“远秋,爷也听你的。”


    然后是林大柱和林二柱,以及林远枫他们几个。


    小侄子(五弟)这是用自己挣来的银钱给家里争脸面呢,他们感激都还来不及,哪有资格反对。


    吴氏虽跟着点头,可她还是忍不住问到,“那远秋你准备再买多少水田啊?”


    知道他奶肯定舍不得,不过林远秋没有隐瞒,笑道,“奶,孙儿准备再买一百亩。”


    啥?


    一百亩!


    那算上现有的十八亩,可不就有一百一十八亩了?


    哎呦,这下不止吴氏婆媳四个,就连老林头和林柱都忍不住直吸气。


    这会不会太多了啊。


    看着家里人都是一副肉痛的样子,林远秋忍俊不禁,“爷,奶,孙儿还有一条规矩未说呢。”


    “什么规矩?”


    大家齐齐朝林远秋看了过来。


    林远秋不疾不徐,“若谁家占着有族人在朝中为官,而在外欺男霸女,为非作歹,那么他们家就失去领祭田粮的资格!”


    “好好好,这条规矩好!”


    林柱忍不住拍手称赞,“有这规矩压着,咱们远在京城,就不用担心会有族人打着远秋的名头,在外胡作非为了!”


    老林头也觉得这规矩好,这样他们一家到了京城后,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远秋当上官可不容易,要是能用此方法管束好族人,自己就不用担心哪天会因为族人犯了事,而被皇帝罢官了。


    听到老头子和老这么一分析,吴氏也没了舍不得。


    只要能为家里好,为小孙子好的事,她肯定都是没话说的。


    “爷,等孙儿去镇上把祭田都置办好了,您再与族长和族老他们把这事说一说,对了,让爹和大伯二伯也跟您一起去。”


    林远秋觉得,像这种脸上有光的事,得让家中长辈多去感受一下,这样的好处就是,能让人多了自信。


    这于日后的出门在外,肯定是有好处的。


    老林头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待屋里剩下自己夫妻俩,以及老和小孙子时,他忍不住问道,“远秋,咱家做柿饼的方子要告知族人吗?”


    “不,咱们谁都别告诉。”


    林远秋摇头,回答的毫不犹豫。


    先不说他们一家去京城后还要靠着卖柿饼养家。就是这会儿把方子告诉族里,也只会适得其反,到时肯定有族人会说,既然这么好心,那为何不早点告诉他们,这样他们就能早上几年挣银钱了。


    所以,谁都不说。


    ......


    第二日,林远秋和林柱去了镇上,这次还是林远柏驾的马车。


    看到四哥眼睛红红的,林远秋有些不解,“四哥你眼睛怎么了,是昨晚没睡好吗?”


    林远柏点头,老实道,“昨晚书看的有些晚。”


    看书?


    林远秋有些不可思议,四哥不是最讨厌看书的吗。


    许是林远秋脸上的诧异太过明显,林远柏有些不好意思,“你四哥我突然爱看书了不行啊。”


    林远秋哪里知道,就因为他与家里人说的那番话,又让林远柏生出了多读书肯定是有用的想法,所以昨晚他捧着书直接看到了更。并拿书签在看不懂的地方做了记号,准备到时问问大哥去。


    因着上次已与几个牙侩打了招呼,所以今日再去牙行时,人家很快就报了七八块水田出来。


    有十二亩的,有十二亩的,也有二十多亩的。


    虽说是拼凑,可林远秋也不想让几块水田相隔的太远,最好也不要离小高山村太远,这样往后管理起来就要方便一些。


    接下来的半日,就是坐着马车,和牙侩一起去实地查看水田。


    林柱虽然对农活不精,可查看水田壮不壮的本事还是有的,因为老爹告诉他泥土颜色深一些的,土层厚一点的肯定肥。


    是以,每到一个地方,林柱和林远柏先是查看泥土的颜色,若是偏黄,就直接上马车换个地方,若是颜色偏黑,那么就会脱了鞋袜下到田里,看看土层厚度有没有没过膝盖。


    按着这种挑选方法,最后,他们选了四块水田,加起来一共一百零二亩。


    运气比较好的是,这四块地离着小高山村都还算近,哪怕相对比较远的那十二亩,驾牛车过去的话,也只需半个时辰左右。


    回到家后,林远秋就把几张地契都给了老林头,之后的事他准备都交给家里。


    这段时日事情太多,总感觉从金榜题名之后自己就没好好歇上一歇。加之这几日花银子如流水,所以接下来的几日,林远秋想背上自己的书箱,好好去山上住上几天,然后多画画,多挣银子才是王道。


    都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林远秋可以肯定,要不是自己口袋里有银子,这几日他的腰板也挺不到这么直。


    第二日一早,林远秋就和背着书箱的平安上了山。


    与此同时,老林头领着个儿子去了林族长家。


    父子四人过去时,族里人可都是看到的,众人正想着大贵父子几个找族长有啥事呢,结果不出半盏茶功夫,就看到族长的几个孙子飞也似的从家里冲了出来。没过一会儿,就见几个族老被人搀扶着过来了。再过了半个时辰后,林德运拿着铜锣出来了,然后就是一阵猛敲,接着敞开大嗓门高喊:


    “请所有林氏族人巳时一刻去祠堂,族长有话要说!请所有林氏族人巳时一刻去祠堂,族长有话要说!”


    因着林德运铜锣敲得实在太过震耳,让族人们心中都有些惊慌,是以才辰时刻,大家就把祠堂挤得满满当当的了。


    好在等族长和族老们进来时,脸上都是带着笑的,看来是好事,这下,族人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归了位。


    林族长有史以来,头一次这样激动,所以说话有些语无伦次,“诸位大喜事们,今日喊你们来,就是想告知大喜事一声,咱们族里好些人家不用每日只吃两顿了,往后都能吃顿饭了!哈哈哈哈。”


    众族人:“......”


    然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眼满脸都是疑惑:大喜事是谁?谁是大喜事?


    边上几个族老一听,差点笑岔气去。


    而林族长,依旧嘴角咧到耳朵根的激动,一点都未发觉自己把族人喊成了“大喜事”。


    见状,林德运忙小声提醒自己老爹。


    一刻钟后,与词堂一墙之隔的族学,正在班舍里教学子们念课文的李夫子,突然听到隔壁有哈哈哈的大笑声传来,而且是群笑,就是有好多好多人一起大笑的声音。


    去年年初的时候,王夫子就请辞了夫子一职,如今族学夫子姓李,与王夫子的童生不同,李夫子有秀才的功名。


    ......


    “公子,方才小的路过河边时,又听到有洗衣裳的妇人在夸您和老爷他们了。”


    平安把提着的食盒放在方桌上,然后打开盖子,把里头的饭菜都端了出来。


    这几日林远秋的吃食,都是由平安下山去取的。


    林远秋也没耽搁,洗净手后就捧碗吃起饭来。


    至于平安说的话,林远秋这几日已听的太多。就像前日春燕春草回门,自己下山待客时,族里好些妇人居然直接上家门来跟他连连道谢。


    林远秋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定下让怀孕妇人也有口粮可领的举措,会在族中妇人当中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有好几个妇人边感谢边还抹着眼泪。


    这样的场景实在让人意想不到。


    林远秋自是不知,时下农家孕妇,哪个不是从怀孕起就一直在地里忙碌到生娃,用她们家婆的话说,那就是不干活哪来的粮食给你吃,老娘当年可也是这样过来的,就你金贵!


    可以说,好些孕妇都是咬着牙在地里做活。


    可如今却不一样了,有了孕妇可以从祭田里领口粮的规定后,等自己再怀孕时,要是吃不消下地,那就可以不用再去了。


    反正族里有孕妇口粮发,她们大可以吃自己的,到时家婆也肯定无话可说。


    也正因为如此,族里正直育龄的妇人们,对林远秋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了。


    ......


    这次的状元宴,吴氏依旧像前几次请席一样,准备买了糕饼点心送给那些帮忙的族人。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