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2章 写家书

作者:小桂花婆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进入腊月,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多出了不少,新岁临近,众人都是冲着置办年货来的。


    街面上的铺子忙碌了,那货来货往的码头肯定也比先前繁忙了许多。同样的,八方茶楼也就更加座无虚席了。


    只不过,林远秋和周子旭并没受到座无虚席的影响。因为这段时日,两人哪怕再迟些过来,靠近门口的那张八仙桌也都是给他俩留着的。


    这倒不是店掌柜特意照顾,也不是林远秋他们已付了定钱,而是每日都有人过来帮忙看着呢。


    至于看着座位的是谁,当然是码头周边的住户了。


    那替人写家信的老书生,已有半个多月未出来摆摊了,可大家伙儿都还等着给家中寄信报平安呢。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帮着写书信的人,他们自然不会错过了。


    于是,附近的住户们,但凡有要往家里写书信的,都会早早过了茶楼来,然后往那靠门边的桌位上一坐,算是提早占着位置的意思。这样等两个小书生过来后,就有可写书信的地方了。


    茶楼掌柜和店伙计见此情形,也没多说什么,横竖这两个书生过来后,都会点上茶水糕饼,所以并不耽搁楼里的生意。


    而这两个小书生,指的当然就是林远秋和周子旭了。


    说来也是好笑,直到今日,林远秋和周子旭都没弄明白,他俩好好的来茶楼喝茶听旁人聊天的,怎么就变成替人写书信了。


    记得那日过来茶楼稍微有些晚了,等看到只剩下大门边上还有空着的桌子时,两人也没嫌弃,忙拉过长凳坐了下来,而后照常让店伙计快些送了茶点过来。


    等茶水点心上了桌,两人就往边上瞧,发现今日果然又有好几个提笔记账的商贾,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心中暗喜了不少。


    于是两人也大模大样的把带来的笔墨摆到了桌子上,再把茶碗里的茶水倒入砚台一些,随后就若无其事的磨起了墨来。


    今日是林远秋他们第一次带了笔墨砚台到茶楼来,没法子,谁让这几日有用的信息实在太丰富,若不用笔纸写下,光靠脑子肯定记不了这么多。


    是以两人就想着,等下次再过来时,不如就把笔墨纸砚带上。反正这几日茶楼里也有不少翻着账本登记账册的商贾,所以他俩也不算突兀,旁人见了,肯定也以为他们这是在忙着记账呢。


    此时迫切想着多记些有用资料的林远秋和周子旭,也没想过,两张一看就是读书人的面孔,旁人怎可能傻到把他俩误看成盘账的商贾。


    这不,等两人刚磨好墨汁,还未开始动笔呢,就有一个衣衫褴褛,一看就是在码头帮人扛货的中年汉子探进头来,“小书生,帮我写封信。”


    没等林远秋和周子旭反应过来,就见那中年汉子快速从衣袋里掏出几枚铜板,往桌上一放后,就开始叙述起要写的内容来,“爹,娘,儿子已在府城寻到了挣钱的活计,一天能挣上六七十文呢,每日也都能吃饱肚子,您二老不用挂心”


    因还要赶着去扛货,所以中年汉子说得有些快。可等他看到对面两人还呆愣愣的并未动笔时,想着肯定是自己说得急了,忙就停了下来,接着一字一句又从头开始说起,再说时,汉子的语速就慢了好多。


    然后,周子旭就看到,坐在他对面的林兄,提笔蘸墨,照着汉子的叙述,开始在纸上写起了信来。


    眼前的汉子,让林远秋忍不住想起当年他爹也去码头扛货的时候,所以能帮就帮吧,反正只是举手之劳的事。


    本以为这只是个例,哪知等中年汉子拿着写好的家书离开不久,很快又有几个要写书信的找了过来。


    同样是衣衫褶皱,手指开裂,一看就是常年在码头这边靠做苦力养家糊口的人。


    林远秋也是近几日才知道,北城这边的住户,大多来自外乡。


    这些人比府城人更吃得起苦,力气也大,所以那些商贾都喜欢雇他们做活。


    有银钱挣,自然就留得住人,渐渐的,好多外乡人都在这边落了脚,长年靠着在码头搬运为生。


    而临近过年,正是他们往家里捎银钱、寄家信的时候。可许是天太冷的缘故,先前那个替人写书信的老书生这几日没再过来,大伙儿正着急呢,这会儿听到李二牛说茶楼就有替人写书信的,自然都飞也似的跑过来了。


    面对这么一群人,拒绝的话,林远秋跟周子旭怎么都说不出口,最后只得提起笔,挨个替他们写起了书信来,且林远秋还给书砚拿了银两,让他去书肆买些装书信的封套过来,总不好就让人家这么干拿着信纸吧。


    至于替人写书信的银钱,两人一商量,最后决定也跟别人一样,根据字数的长短,收五文到十文不等。


    原本看他们靠苦力挣银钱不容易,周子旭是想一文钱都不收的,可林远秋并没同意。


    不是他舍不得这几文钱的收入,而是他俩不能扰乱这个市场。


    若今日他们免费替人写了书信,那么等那个老书生再出来摆摊时该怎么办,人家说不定就靠这笔收入谋生呢。


    周子旭一听,忍不住吐了吐舌头,心道自己的想法确实欠妥了。就像林兄说的,这世道大家都不容易,他俩总不能因为一时的善心,而影响了别人的生计吧。


    说到不容易,周子旭就想到了此时的自己和林兄,你看大冷的天,他们就坐在门口处,虽有厚布帘挡着风,可每次有人进来时,都会带了冷风进来,没看林兄的几根手指,都开始长冻疮了嘛。


    听林兄说,晚上睡觉把手放进被窝里时,生冻疮的地方就会又痛又痒,可不舒服了。


    周子旭从没生过冻疮,自然没有体会过又痒又痛是个什么滋味。


    不过看到林兄每次说起冻疮时,都是一副只差咬牙切齿的模样,想来挺难受的吧。


    而此时的林远秋,看着比原来粗壮了不少的几根手指,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才好了一年呢,没想到今年又长出来了。


    林远秋发现,冻疮这东西,只要生过一回,那么之后每到冬季,就很容易再长出来。


    也幸好自己的冻疮不会破皮,不然那滋味,肯定更酸爽。


    替人写信的事,一直持续到了腊月十六,等基本没人再过来时,林远秋和周子旭便暂歇了去茶楼的事。


    再过两日,就是府学放年假的日子,两人想去街上一趟,准备给家里人买些东西回去。


    说是家里人,其实也不会每人都买。除了给爷奶他们,剩下就是几个小的了,两个侄女一个侄儿,还有一个小外甥。


    至于春燕、春草,自是不必说的,林远秋每次都会买礼物给她们,有时头花,有时布料,还有香扇什么的,挑的都是现下最时兴的样式。


    而给两个妹妹买东西时,林远秋也会给春秀带上一份,如今家里就她们姐妹三个,总不至于就差二姐的。


    想到上次几人收到头花时的兴奋,林远秋准备这次依旧给她们买头花,两个小侄女也是。


    给女孩子们挑礼物可不是林远秋的强项,反正随大流肯定不会错的。


    看到林兄给两个小侄女每人买了两朵带珠子的小头花,周子旭忙也跟着挑了两朵。


    他也有一个喊他小叔叔的小侄女呢,若这次自己空着手回去,那小丫头说不得还要哭鼻子来着。


    至于他的那几个侄子,周子旭摇头,还是算了吧,一个个站起来差不多都有他高了,他才懒得给他们买呢。


    放假前一日,林远秋又去了一趟小胡掌柜那儿,把画好的几幅画给他送了过去。


    等结算好了银钱,小胡掌柜又拎了几个包袱出来,这些都是最近新定下的菩萨画像。


    对了,小胡掌柜一拍脑袋,还有两架炕屏绣样的定单还没拿出来呢,想到这里,林远秋忙转身又去了里间门,不多会儿就提着一个大包袱出来了,“喏,这是客人定的炕屏绣样,有两架,一共算四十两银子。”


    炕屏大多为四扇屏,一架相当于要画四张菩萨画像,再加上荷花背景,所以给出每架二十两银子的价格,也算是合理的。


    不过这是绣样,必须画在绣布上,而布料的吸水性要比宣纸差上一些,作起画来自然要费时不少。


    不过,这次年假可有一个半月呢,完成这些订单肯定是没问题的。


    等出了书画铺子,林远秋又去书肆买了十几张四尺全开的宣纸。大写意绘画速度快,如有空余时间门,不管花鸟也好,人物也罢,亦或是山水,林远秋都准备多画上几幅。


    和前次一样,这次林三柱依旧是搭乘周家的马车过来的。


    眼见这天就要有雪下来,所以早点回家才是正经。是以林三柱跟周兴也没在府城多耽搁,只歇了一晚后,一行人就坐上马车打道回府了。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还得先去县城一趟,好把今年发给秀才的廪膳银和米面领回来。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