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大唐公务考报名中(学子们的反应含32w营)

作者:顾四木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李承乾是等到太阳西下,没那么晒,才撑了一把伞出门。


    他们一家子都不喜暑热,夏日总是恹恹的。若非特殊情况,他夏天的白日绝不会出门。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李承乾看到雉奴需要新修的《职制律》后,想了想,还是决定当日交给舅舅比较好——这样舅舅今天晚上也不会荒废。


    他撑着伞出门,一路尽量沿着树荫来到屋舍后的田圃外。


    还未走进园圃,就见舅舅正在竹椅上坐着整理葡萄苗。


    园圃中的地被分成了好几块,有的已经于春日插上了葡萄苗,有的则于上月插苗,而现在,舅舅又在挑新的苗。


    李承乾也不太懂,只听长孙无忌说过两回,什么农书上说的硬枝扦在春日,嫩苗栽于夏之类的。


    反正对他来说,一年四季都一样种不活。


    在李承乾走进园圃前,长孙无忌也看到了他,立刻道:“承乾,等等!”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长孙无忌放下手里的青苗与剪子,边自己走出来边道:“你就站在外头跟我说就行了。不用进来。”毕竟他觉得今年葡萄结果子还挺有希望的。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趁着太阳还未出来,李承乾来到长孙无忌屋前,原以为舅舅没醒,他准备在院中坐一会。


    谁料见屋里已然亮着灯烛,他就叩门而入。


    这个段落是图片段落,请访问正确的网站且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长孙无忌摇头:“上了年纪后醒的早。”


    然后示意李承乾在对面坐下,帮自己一起整理面前的文书——修律此事并不是脑子一拍,随意就能定下一道律法。


    而是要参考前朝律法、当朝现状、以及已发生过的案例,定下合乎能行的具体条律。


    下面还要附上不同情况的具体刑罚。


    比如——


    李承乾现在正看的这一条:【各署衙官员皆有定数,若署衙过限置人,超一人则仗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1]


    舅舅先修这一条,显然是要配合雉奴的‘精简官员事’。


    这一条律法下面还有各种详细的备注:比如杂色不入流的胥吏不在数中;比如皇帝授官者不在其中;比如下属若私置官员,上峰不知者如何连坐;再比如上下勾连‘欺奏’皇帝的,又如何罪加一等……


    长孙无忌还习惯在每一种情况后,附上一个具体的罪状案例以做进一步说明。


    修律就是这样琐碎麻烦而严谨的事。


    于是舅甥二人这一日,就沉浸在这一条律法中。


    直到接近黄昏,才换过下一条律法。


    李承乾一看就露出几分笑意。


    下一条是针对朝臣滥用权柄曲法包庇的——


    【凡是公事,各依正理。违规为曲法者,笞五十;为人请求,虽非己事,与自请同,亦笞五十】[1]


    李承乾边对照这条律法去翻贞观年间的处置旧例,边轻描淡写道:“舅舅当年包庇褚遂良侵地事,随自己心意安排朝臣、贬斥御史……桩桩件件也属于曲改正理、为人求情吧。雉奴有没有挨个罚舅舅笞五十?没有?可见还是心软啊。”


    长孙无忌:……


    窗外日暮迟迟,光线渐暗。


    两人点起灯烛,怀着同样的心情,将大唐的《职制律》律精雕细琢起来。


    哪怕他们今生也不会回到朝堂中去。


    但只要大唐的朝堂臣子、这大唐天下,能够因此律,变得更好一点,便足矣。


    洛阳宫。


    六月上旬,黄道吉日。


    清晨。


    吏部外的高墙上,终于贴出了正式的‘资考’公文。


    姜沃听到外头的人声,走出去,就看几大张红纸下的大片空地,被各署衙胥吏挤了个水泄不通。


    每个人都在拿了纸笔奋笔疾书的抄录,等着回去上报上峰与传抄散人。


    不过半日,该公文便传遍了洛阳城各署衙。


    作为国子监司业,崔朝处自然也得了一份。


    但他并没有看,也不用看。


    作为家属,这份公文的具体内容,他昨夜已经听最终审稿的吏部侍郎挨个念叨过了。


    他想起昨夜灯下,唇角带了几分笑意。


    姜沃是睡前不放心,又叫他一起,最后看了一遍明日要张贴的公文。


    崔朝就见她乌发如云,本来散落披在肩上,后来似乎是嫌头发总是滑落碍事,就从笔林上,随手取了一只新毛笔,把头发挽了起来,露出莹若积雪的侧颜。


    又听她将几页公文一一道来。


    “第一张:吏部资考制注解。”便于广大候选官了解,何为吏部‘资考授官’制度。


    “第二张:显庆二年吏部‘资考’具体事仪。”这是今年的报名要求与具体考试流程。


    “第三张:国考与省考的分类详解。”


    “第四张:显庆二年各署衙招置实职官的职位、数目、招考要求。(国考)”


    “第五张:显庆二年各州县招置实职官的职位、数目、招考要求。(省考)”


    以上两张公文,并非吏部所出,而是各署衙报到吏部来的——中间也少不了一些极限拉扯。


    比如风水轮流转,现在换户部尚书坐在王老尚书跟前不走了,静坐要求道‘多给我们户部几个入流官名额吧!’


    姜沃每每想起,都要笑一回。


    她笑过后,才扶了扶头发上插着的笔杆子,对崔朝说完最后一张。


    “第六张:候选官报考名刺填报说明。”这是让考生们统一填报名表,方便吏部统计归档。


    崔朝还记得她数过这几张公文后,转头看向自己。


    眼眸晶亮而饱含期待——


    “明日此公文贴出,你就在国子监多走一走,帮我收集下候选官的反馈意见。”


    “尤其是他们对哪一方面反应最大,对哪一道条文最不理解。”国子监六学数千学子,是最好的信息来源。


    崔朝想起她昨夜这句话,起身走出门去。


    洛阳宫尚书省都堂。


    之后相熟的便三三两两往外走,讨论着备考事宜。


    在许多学子还在研究考试制度的时候,也有部分心中早选定了官职的考生,已经抢先开始研究‘考卷’了。


    转眼从夏入秋。


    姜沃听着崔朝念国子监学子的新闻,慢慢喝凉茶。


    比如现在,学子们已经开始收集和交换备考书籍了。


    旁边学子边记录边道:“我想考户部,旁的不说,井田政令得倒背如流吧。再有,还得把算学的《九章算经》、《海岛算经》这些通做一遍。定要考算学的。”


    什么?以后居然还不能得荫封后当年就考试?


    国子监风向骤然一变。


    有学子甚至开始列考试必备书目了:“甭管是国考还是省考。总之贡举进士科、明经科都考的《九经》必是要记诵的!”


    “于太师注释过的《九经》能不能借我抄一份?”


    光阴如流水。


    灿阳下人头攒动,声论鼎沸。


    果然,人类适应变化的能力真的很强——


    崔朝翻过了几页,继续道:“除了关心各署衙官职的学子,还有许多学子,已经在准备几个月后的‘资考’了。”


    姜沃就站在廊下,偶尔能听到一两声清晰的讨论——


    十数张桌椅早早排开,吏部的书令史严阵以待。


    “以后,我继续给你听着国子监的消息。”


    姜沃笑眯眯点头:“好。”


    用姜沃的话来说,今天,是大唐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正式报名日。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正是下等荒僻之州府,估计投名刺报考的候选官才少,才好考中。你们没看到?今年还有五个下县县令名额,不考也能去做。”


    那……要不要今年赶紧考一下?


    而另外有高瞻远瞩者,咳嗽两声吸引大家注意力,然后挥手道:“最重要的问题,不应该是先弄清楚:若是报了省考去州县做官,要在外待几年才有机会调回京城三省六部吗?”


    “国子监内的学子们反应如何?”


    崔朝见她欢喜,也就笑了。


    ……


    今年有资格报考的国子监学子,如今彼此见面第一个问题都是异口同声问道:“今年的国考和省考,你们预备报哪一个?”


    “你们看到了吗?资考分为两场,吏部和置官的署衙都要出一份考卷。”


    有学子主动分析道:“报了省考可是要离京,去州县做官!你们看了今年招置州县实职官的所在了吗?有缺的可都不是什么上州,都是中下的州府!出去可是要吃苦的。”


    “那本算学合集你们买了没有啊?”


    毕竟向来是需求造就市场嘛。


    领朝廷俸禄做官,就不能像给朝廷纳税的百姓一样,只求自己安居乐业。


    八月下旬,桂子飘香之时。


    泱泱候选官排着队,递上按照标准写的报考名刺。并没有人格外去组织,但排队的时候,还是泾渭分明:国子监的荫封子弟在一处,而各署衙熬了多年资历的胥吏又是一队。


    不是她天马行空,据她所知,宋代科举盛行,因多考时政策论,就会有读书人专门汇总时事热点以及历年榜上有名的答卷,做成专门的册子售卖。


    这日姜沃刚回到家中,还不及换下官服,就问起崔朝此事。


    从国子监学子的反应,管中窥豹,也能推断整个朝堂的世家、勋贵们,接下来的注意力估计也不会纠结在吏部居然要‘资考’这件事上。


    显庆二年。


    他作为国子监司业,是眼见着五月初,国子监这些荫封学子们,是如何群情激愤于‘吏部授官居然要统考’!那时候的舆论环境简直是:头可断血可流,门风不可辱!


    闻此言,就有人忧心忡忡道:“这么说。若是报国考,尤其是报吏部、户部这等要紧署衙,说不定要与上百人一起争一个实职官?那我还是换一个吧。”这位学子已经准备去报太仆寺了。


    经尚书省与吏部共同筹记:今岁资考人数,共五千三百零二员。


    以至于五月初时,若不是他与国子监祭酒压得住,只怕都有学子仗着出身要跑去吏部闹事!


    再到今日,不过短短一个月,国子监学子们口中讨论的问题已经变成了这些——


    笑意渐明。


    兵部也一早已安排了一队五十名兵士来维持秩序——


    只见他摸出一个册子,一条条与姜沃说起。


    估计都会转移到‘给家中晚辈选什么部?选什么官职’。可要早点开始准备,别让其余人家抢走了!


    边说边不由感慨,这一月来,国子监内风向变化真快啊。


    没见人家前太尉,都没有官职了,还在无情被卷吗?


    当消息迭出,新闻一个接着一个,人果然就下意识去追逐新的热点了。


    周围人恍然大悟,纷纷颔首赞同:“你说得对啊!”


    姜沃含笑听着:其实来到大唐这些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可不刻板,接受能力很强。


    姜沃想,可能用不了几年,就会出现“xx红皮书”、“资考必备四套卷”、“历年吏部常卷真题汇总”等资料书。


    这世上,永远有先开始复习的卷王。


    ……


    “吏部出一份常卷,考入仕的常识?什么是常识?”


    “什么?各署衙的‘特卷’要出四份,考堂上随机抽一份考——那到时候得先去寺中抽个上吉签,保佑抽到我熟记的那一份才好!”


    果然,吏部正式公文张贴过后,国子监内处处都是不顾暑热,来回走动,彼此交谈的学子。


    而崔朝果然不愧是皇帝的伴读,习惯都差不多。


    ……


    “有理!还有大唐州县图,也要先熟记起来才是——不管是考吏部、户部、兵部一定都考的到!”


    这位已经准备求助于玄学力量!


    然而很快,‘将来至少三年起步守选制’的风声传出来了。


    这一日,姜沃站在尚书省都堂外,直到夕阳西下,最后一个候考官递上名刺后离去。


    荫封子弟们纷纷义愤填膺串联道:让我们去跟那些胥吏和制科举子一起考试,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卷点好。


    首次吏部资考。


    就是因为有这些先卷起来的学霸,才能先卷带动后卷啊。


    姜沃心情灿烂的,就恍如是在阳光沙滩上,抱着椰子吹海风——


    原版未篡改内容请移至醋_溜_儿_文.学.官.网。如已在,请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