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2章 技道之间:一技之固与多技之劳

作者:allanliuqi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唯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唯多技之人最劳。”此言如刃,剖开人世生存之两极:一极是无技者沉沦于生存边缘的苦楚,另一极是多技者奔波于诸艺之间的劳碌。它非止于陈述技艺多寡之外相,而是直指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本状态——人凭借何种方式立于天地之间,又以何种姿态面对自我的实现与困顿。


    没有技能的人所承受的痛苦,并非仅仅局限于饥寒交迫的困境,而是更为深层次地陷入了存在性的危机之中。在这个由各种技艺所构建起来的人类文明里,那些没有技能的人就如同失去了锚点的扁舟一般,只能在社会的边缘漂泊不定。


    庄子曾经说过:“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技艺是个体与世界相连接、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然而,对于那些没有技能的人来说,这座桥梁却已经断裂,他们被隔绝在了意义世界之外,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在过去的工匠社会中,如果一个人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他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而在当今这个知识时代,情况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那么他也很容易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


    这种痛苦并不仅仅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认同感的缺失。没有技能的人往往会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毫无用处,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从而陷入一种被抛弃到无边虚无中的存在之痛。


    然而,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虽然只有一项专长,但却能够凭借这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专注于一项技能,就如同拥有了一把开启自立自强之门的钥匙。


    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把屠刀在他手中能够演绎出生命的艺术。还有抡扁斫轮,他的手艺虽然看似寻常,但却蕴含着宇宙的精微之处。这些所谓的“片技”,实际上是对某一领域的极致专注和长期的钻研与实践。


    就像梓庆削木为鐻一样,他能够忘却名利,摒弃杂念,将自己的心灵纯粹地与天理相融合,最终使技艺成为他存在的方式。在这样的境界中,技艺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修身养性、通达天人的途径。


    那些专注于一项技能的人,因为心无旁骛而能够获得内心的自在,因为深入到技艺的堂奥之中而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宁。他们的立身,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上的自给自足,更是在精神世界里的圆满。


    然而,那些拥有众多技能的人,往往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之下,隐藏着无尽的劳碌。多技就如同多刃剑一般,虽然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但也会使人心力分散,生命的能量在众多领域中流淌而难以汇聚。


    比如汉灵帝,他擅长辞赋、书法和弓马等多种技艺,然而最终却被人讥讽为“无所不能,一无所精”。又如隋炀帝,他对诗文、军事和建筑等方面都有所涉猎,然而他的多才多艺并没有帮助他安定国家,反而导致民怨沸腾。


    多技者的劳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倦怠。因为每一种技艺都需要时间去磨练和精进,每一条道路都需要付出心血去探索,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广泛而不深入,广博而不精通。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劳碌更为明显。人们不断追逐各种各样的技能,焦虑于被时代淘汰,然而却可能在技艺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反而失去了生命的重心和深度。


    由此可见,没有技能所带来的痛苦和拥有过多技能所带来的劳累,实际上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两种困境。而真正的智慧,或许就在于清晰地认识到“技与道”之间的关系。技能只是一种途径,而非目的本身;它就像渡河时的木筏,而不是彼岸。无论是专注于一项技能,还是广泛涉猎多种技艺,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通过这些技艺来领悟生命的真谛。正如孔子所说:“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的思想贯穿起来。”无论学习何种技艺,最终都需要回归到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和体悟上。


    面对当今这个既崇尚专业又鼓励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思辨:是在万花筒般的技能追逐中迷失自我,还是在专心一艺的深耕中寻找生命的支点?或许答案不在技艺之多寡,而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技艺的修习,达到心性的澄明与生命的自在。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技艺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既不沦为无技之苦的漂泊者,也不成为多技之劳的迷失者,而是成为通过技艺证悟生命之道的自由人。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华夏国学智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