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7章 地下室里的疯子:二十天造出未来

作者:微笑哈哈哈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鹏城的夜,湿热得像个蒸笼。红岗花园地下室的排气扇发出濒死的轰鸣,却抽不走屋里那股混杂着松香、泡面和霉味的空气。


    三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堆满了从北京背回来的“家当”。


    李建国把最后一个纸箱子扔在地上,抹了一把脸上的油汗,一屁股坐在那个装满主板的箱子上。


    “疯了,咱们绝对是疯了。”


    他指着墙上的挂历,上面的日子已经被红笔圈死。“二十天。咱们连个正经的贴片机都没有,要手搓手机?还是那种……科幻手机?”


    屋里没人接茬。


    两个刚从美国回来的工程师——赵立和孙强,正缩在角落里,看着这间简陋得令人发指的“研发中心”,脸上写满了怀疑人生。他们在硅谷用的是Sun的工作站,坐的是人体工学椅,喝的是现磨咖啡。现在?只有几把摇摇欲坠的木头椅子,和满地的蟑螂药。


    “都过来。”


    张汉玉站在那块从二手市场淘来的白板前,手里捏着一支黑色马克笔。


    并没有什么开场白,也没有鼓舞士气的废话。笔尖落在白板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他画了一个长方形。


    “这是什么?”张汉玉问。


    “大哥大?”王小明嘴里叼着根火腿肠,含糊不清地回答。


    “错。”


    张汉玉在长方形中间画了一条线,上面是屏幕,下面却空着。


    “键盘呢?”赵立忍不住开口,“没有键盘怎么拨号?”


    “不需要键盘。”张汉玉在屏幕位置点了点,“屏幕就是键盘。”


    他在下面那个空白区域画了一个圆圈。“这台机器,正面只有一个按键。剩下的操作,全部在屏幕上完成。”


    屋里一片死寂。


    1995年,手机等于按键,等于天线,等于黑白像素块。触摸屏?那是银行取款机才有的笨重玩意儿。


    张汉玉没理会众人的惊愕,笔走龙蛇,在屏幕上画了几个方块图标。


    “电话、短信、浏览器、媒体播放器。”


    他转身,马克笔点着那个“浏览器”图标。


    “我们要做的,不是电话。是一台能塞进口袋的电脑。它能连上互联网,能收发邮件,能看新闻,能听歌。甚至……”他在旁边画了个摄像头的简笔画,“以后还能拍照。”


    “这不可能。”孙强站了起来,他是搞底层架构的,最清楚硬件的极限,“现在的ARM7处理器主频只有33MHz,跑个贪吃蛇都勉强。你要跑图形界面?还要跑TCP/IP协议栈?内存呢?电池呢?这种功耗,开机五分钟就得断电。”


    “所以我们需要你。”


    张汉玉把笔扔在桌上,声音在这个狭小的地下室里回荡。


    “如果在奔腾处理器上跑,我要你们干什么?随便找个大学生都能写出来。我要的,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是在只有512KB内存的板子上,跑出视窗系统的流畅度。”


    他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苏晓月,你带赵立和孙强,负责软件。我要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内核要哪怕只有几百K,也要给我跑起来。名字我都想好了,叫‘星火OS’。”


    苏晓月推了推眼镜,没说话,只是默默打开了那台用来开发的电脑。


    “陈教授。”张汉玉看向那个一直抱着公文包的老头,“电池交给你。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我要一块能塞进这个长方形里的电池。不能是圆柱体,要是扁的,薄的,还得耐用。”


    陈景明哆嗦了一下,点点头。


    “建国,你搞硬件集成。这二十天,你就是睡,也要睡在华强北。缺什么元器件,不管是拆旧货还是去香港背,必须给我弄回来。”


    “王小明,你负责后勤。这屋里的人,想吃什么买什么,想喝什么买什么。哪怕他们要天上的月亮,你也得去水里给我捞个影子上来。”


    分工完毕。


    没有誓师大会,没有豪言壮语。


    张汉玉拉开一把椅子坐下:“开工。”


    ……


    如果不身临其境,没人知道“从零开始”这四个字有多绝望。


    前三天,地下室里全是吵架声。


    “这根本行不通!”孙强把键盘摔得震天响,“标准的GUI库太大了,光是加载字体库内存就爆了!必须砍掉图形界面,改回纯文本!”


    “不能砍。”苏晓月头都没抬,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砍了就和诺基亚没区别了。”


    “那你告诉我怎么跑?内存溢出!溢出!看见这红字了吗?”孙强指着屏幕上的报错信息,唾沫星子乱飞,“这是物理限制,不是靠毅力能解决的!”


    苏晓月终于停下了手。


    她转过身,看着孙强和赵立。这两个在硅谷拿着高薪的精英,此刻被现实折磨得近乎崩溃。


    “谁说要用标准库了?”


    苏晓月调出一个黑底绿字的窗口。那是汇编语言编辑器。


    “这……这是什么?”赵立凑过去,看了一会儿,脸色变了,“你在手写显存驱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标准库为了兼容性,牺牲了太多效率。”苏晓月的声音很冷,像是在陈述一个简单的真理,“我们要直接操作寄存器。每一个像素点的渲染,每一个内存地址的分配,都要自己写。”


    “全是汇编?”孙强瞪大了眼睛,“几万行代码,二十天写完?会死人的!”


    “死不了。”苏晓月重新把手放在键盘上,“就算死,也要等代码跑通了再死。”


    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再次响起。


    那种节奏感,带着一种决绝的狠劲。


    赵立和孙强对视一眼。他们看到了这个年轻女孩眼里的血丝,也看到了那种即使撞了南墙也要把墙撞碎的执拗。


    这种执拗,他们在硅谷没见过。


    两人默默地坐回位子,打开了那个令人生畏的汇编编辑器。


    ……


    另一边,隔出来的“化学实验室”里,情况更糟。


    陈景明教授这几天头发掉了不少。


    那个简易的实验台上,摆满了一堆鼓鼓囊囊的银色小包。那是失败的锂聚合物电池样品。


    “又鼓了……”


    陈景明用镊子夹起一个样品,刚通电测试了不到十分钟,电池表面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起来,像个充了气的河豚。


    “电压不稳,电解质分解产生气体。”陈景明摘下护目镜,颓然地坐在地上,“聚合物电解质的流动性太强,一旦在大电流下工作,就会失控。”


    李建国正好进来送饭,看见这一地狼藉,心疼得直抽抽。


    “陈老,这都烧了多少钱了?原材料很贵的啊。”


    “钱钱钱!你就知道钱!”陈景明火了,把手里的记录本摔在桌上,“这是科学!现在的配方就是不行,电解质太稀,锁不住锂离子!”


    张汉玉闻声走了进来。


    他手里端着一碗刚泡好的皮蛋瘦肉粥,热气腾腾。


    “怎么了?”张汉玉看了看那些鼓包的电池。


    “粘度不够。”陈景明指着烧杯里浑浊的液体,“国外的文献都是骗人的。他们说用凝胶,可是凝胶的导电率太低。用液态,又容易漏液、胀气。这就是个死结。”


    张汉玉没说话,只是用勺子搅了搅碗里的粥。


    粘稠的粥在勺子上挂住,掉不下来。


    “陈老,吃饭了吗?”张汉玉把粥递过去。


    陈景明没好气地推开:“吃不下!这问题解决不了,我也快卷铺盖走人了。”


    “吃点吧。”张汉玉舀了一勺,故意在陈景明眼前晃了晃,“你看这粥,刚煮的时候是水和米,稀里哗啦的。煮久了,米里的淀粉出来了,就成了糊状。既能流动,又不会乱跑。”


    陈景明愣了一下。


    “淀粉……”他盯着那勺粥,眼神有些发直。


    “我就随口一说。”张汉玉笑了笑,假装漫不经心,“咱们老家做菜,要是汤太稀了,就加点芡粉勾个芡。那汤立马就浓稠了,还亮堂。”


    “勾芡……”


    陈景明猛地站起来,差点把张汉玉手里的粥撞翻。


    “对啊!勾芡!”


    他在狭窄的过道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找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当‘芡粉’,混进电解质里,把它变成半固态!既保留了液态的高导电率,又有固态的稳定性!”


    他一把抓住张汉玉的胳膊,力气大得吓人。


    “聚偏氟乙烯!PVDF!我要这个东西!马上要!”


    张汉玉看向门口的王小明:“听见了吗?去买。”


    “这玩意儿哪有卖的啊?”王小明一脸懵。


    “化工厂!涂料厂!不管哪有,今晚必须弄回来!”陈景明已经疯了,他把桌上那些失败品全部扫进垃圾桶,“快去!”


    ……


    凌晨四点。


    红岗花园万籁俱寂,只有地下室的灯还亮着。


    陈景明小心翼翼地把调配好的半透明糊状物注入到层叠的极片之间。然后用铝塑膜封装,抽真空,热压。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这是一块只有扑克牌大小,厚度不到4毫米的银色方块。


    在这个年代,电池都是圆滚滚的硬家伙。这种软塌塌的东西,看起来毫无安全感。


    “接负载。”陈景明的声音在发抖。


    李建国咽了口唾沫,把两根导线接在了电池极耳上。另一端,连着一个高亮的LED灯珠。


    啪。


    开关按下。


    刺眼的白光瞬间照亮了昏暗的实验室。


    光线稳定,没有闪烁。


    电压表上的数字跳动了一下,稳稳地停在了3.7V。


    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


    电池没有发热,没有鼓包,依然平整如初。


    “成了……”陈景明一屁股坐在地上,捂着脸,肩膀剧烈耸动。没人知道他背负了多大的压力,也没人知道这块小小的电池意味着什么。


    这是能量密度的革命。


    张汉玉看着那道白光,嘴角微微上扬。


    第一块拼图,拼上了。


    但还没完。


    他转头看向另外一边。苏晓月还在敲代码,屏幕上的光标疯狂闪烁。


    “硬件有了。”张汉玉走到苏晓月身后,看着那行云流水的汇编指令,“现在,给它注入灵魂。”


    苏晓月没有回头。


    “还要三天。”她的声音沙哑,却透着一股金石般的硬气,“三天后,我要让这块板子,学会说话。”


    地下室的排气扇依旧轰鸣。


    这群疯子,正在用双手,一点点把未来拽进现实。距离二十天的死线,还剩半个月。真正的地狱模式,才刚刚开始。


    喜欢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请大家收藏:()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