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2章 致命七寸:代码里的阿喀琉斯之踵

作者:微笑哈哈哈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会议室的门被重新关上。


    这一次,是从里面反锁的。


    空气里弥漫着劣质烟草燃烧后的焦油味。吴建邦坐在那把人造革椅子上,身体前倾,双肘死死抵着桌面。他没有说话,只是用两根手指夹着那根已经燃了一半的香烟,烟灰摇摇欲坠。


    剩下的几名随行人员已经被他赶了出去。现在,这间狭小的屋子里,只剩下他和张汉玉两个人。


    “你想单独谈。”吴建邦把烟蒂按进满是烟头的玻璃缸里,用力碾压,直到火星彻底熄灭,“那就谈。但我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的证据是伪造的,性质就变了。那是讹诈中央干部。”


    张汉玉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他没有去动桌上那杯已经凉透的水。


    “`/usr/src/uts/3b2/os/sysent.c`。”


    张汉玉报出了一串字符。语速平稳,没有任何起伏,像是在念一段早已烂熟于心的经文。


    吴建邦的手指僵了一下。


    “这是中华视窗2.0内核里,负责系统调用的核心文件路径。”张汉玉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在这个文件的第42行,有一个拼写错误。原本应该是‘initialize’,被写成了‘intialize’。少了一个‘i’。”


    吴建邦的脸部肌肉抽动了一下。


    “巧的是,”张汉玉继续说道,“在AT&T System V Release 3.2的源码里,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函数,有着一模一样的拼写错误。连注释里的语法错误都完全一致。”


    死寂。


    窗外的蝉鸣声突然变得极其刺耳,像是在嘲笑室内的窒息。


    吴建邦感觉喉咙里像是塞了一团棉花。他是搞技术的,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架构相似,还能用“借鉴”来解释。但连拼写错误都一样,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直接复制粘贴。


    “这不能说明什么。”吴建邦的声音干涩,像是两块砂纸在摩擦,“也许……也许只是巧合。”


    “巧合?”张汉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软盘,轻轻放在桌面上,推过去。


    塑料外壳在木桌上滑行,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停在吴建邦手边。


    “这张盘里,是AT&T律师团队准备提交给美国商务部的证据清单。除了那个拼写错误,还有一百四十二处完全相同的变量命名习惯,以及三段被注释掉但没删干净的贝尔实验室内部调试代码。”


    张汉玉顿了顿,抛出了最后一根稻草。


    “吴司长,下个月,中美关于知识产权的谈判就要在日内瓦开启新一轮磋商。如果这时候,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中华视窗’被爆出全盘剽窃美国技术……”


    他没有把话说完。


    不需要说完。


    吴建邦的背瞬间垮了下去。刚才那种高高在上的官威,在这一刻荡然无存。他很清楚后果。这不仅仅是长城科技倒闭的问题,这是外交事故。是整个电子工业部乃至更高层的脸面被按在地上摩擦。


    如果不爆出来,他是推广国产系统的功臣。


    一旦爆出来,他就是监管不力、甚至包庇造假的千古罪人。


    冷汗顺着他的鬓角流了下来,滴在领口上,洇湿了一小片布料。


    “你……到底想怎么样?”吴建邦抬起头。那张原本刻板傲慢的脸上,此刻写满了灰败,“把这个捅出去,对你有什么好处?长城倒了,你的星火就能活?”


    “长城倒不倒,我不在乎。”张汉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我在乎的是路。”


    “路?”


    “我要星火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张汉玉身体前倾,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吴司长,我们做个交易吧。”


    吴建邦警惕地看着他:“什么交易?”


    “第一,调查组立刻撤离。关于星火‘违规经营’的定性,我要一份新的文件。就说……鉴于技术创新需要,批准星火科技在鹏城进行‘多媒体网络传输试点’。”


    吴建邦咬着牙:“这不合规矩。部里的红头文件已经发了。”


    “规矩是人定的。”张汉玉指了指桌上的软盘,“和那个后果比起来,发个补充文件很难吗?”


    吴建邦沉默了。权衡利弊,这是官僚的本能。


    “第二,”张汉玉竖起第二根手指,“广电和星火的合作,电信局那边肯定还会施压。我需要部里表态。不用明着支持,只要你们保持‘关注但不干预’的态度,我就能搞定剩下的事。”


    “还有吗?”吴建邦的声音有些无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汉玉把那张软盘拿回来,在手里把玩着,“我可以帮你们把屁股擦干净。”


    吴建邦猛地抬头,瞳孔剧烈收缩。


    “你说什么?”


    “中华视窗现在的代码肯定是不能用了。但是,如果换个内核呢?”张汉玉从口袋里掏出另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英文单词。


    **BSD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搞出来的系统。开源,免费,协议宽松。只要保留版权声明,随便怎么改,甚至可以闭源商业化。”张汉玉把纸推过去,“让长城科技的人立刻停掉现在的开发,转投BSD架构。我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他们完成内核迁移。”


    “对外,就说是‘重大技术升级’,发布中华视窗3.0。至于2.0版本……”张汉玉笑了笑,“就当它从来没存在过。所有的库存销毁,所有的已装机版本强制升级。”


    吴建邦盯着那张纸,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这是一条生路。


    不仅保住了长城的面子,保住了部里的政绩,甚至还规避了未来的法律风险。


    “你会这么好心?”吴建邦不信,“长城可是要置你于死地。”


    “我说了,我是做生意的。”张汉玉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吴建邦,“长城科技现在的市场份额我也吃不下。留着他们,既能当个挡箭牌,又能帮我培养用户习惯。只要他们以后别再来招惹我。”


    他把那张存着“证据”的软盘,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


    啪嗒。


    清脆的撞击声。


    “吴司长,这东西我有备份。只要长城科技守规矩,这份备份就永远不会见光。但如果下次再有‘联合调查组’上门……”


    威胁的意思不言而喻。


    吴建邦看着垃圾桶里的软盘,又看了看桌上的BSD方案。他颤抖着手,抓起那张纸,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有些褶皱的中山装。


    “试点工作要注意分寸。”吴建邦的声音恢复了一丝官方的腔调,但底气全无,“别搞出群体性事件。”


    “放心。”张汉玉伸出手,“我们是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


    吴建邦迟疑了一下,还是伸出手,和张汉玉握了握。


    那只手冰凉,全是汗。


    ……


    十分钟后。


    楼下的奥迪车队再次启动。这一次,没有警笛,没有嚣张的轰鸣,像是逃难一样仓皇驶离了红岗花园。


    李建国站在窗边,看着车队消失在拐角,整个人虚脱般地滑坐在地上。


    “走了……真走了?”他抓着窗帘,不敢相信,“部里的调查组,就这么撤了?”


    “不仅撤了,还给我们留了一张护身符。”张汉玉把一份刚刚签署的《关于开展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试点的批复意见》扔在桌上。


    那是吴建邦临走前,在车上手写的,盖了私章。虽然不是正式红头文件,但在鹏城这一亩三分地上,足够让电信局闭嘴了。


    “牛逼!”李建国跳起来,抱着张汉玉狠狠晃了两下,“汉玉,你到底跟那个老小子说了什么?我看他走的时候,腿都是软的。”


    “没什么。给他上了一课。”张汉玉挣脱开李建国的熊抱,走到饮水机前接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课。”


    苏晓月并没有加入庆祝的行列。


    她坐在角落的工位上,面前摆着那台用来测试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跑着一行行代码,风扇发出凄厉的尖啸声,像是要起飞。


    “汉玉,别高兴得太早。”苏晓月的声音冷冰冰的,像一盆凉水泼了下来。


    张汉玉放下水杯,走过去:“怎么了?”


    “你看这个。”苏晓月指着屏幕上的任务管理器。


    CPU占用率:100%。


    内存占用:98%。


    画面上,那个简陋的视频通话窗口正在卡顿。每隔几秒钟,画面就会停滞,变成一堆马赛克,声音也断断续续,像个结巴。


    “这是我们在局域网环境下的测试结果。”苏晓月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现在的视频压缩算法主要是H.261,那是给专业视频会议设备设计的,极其消耗算力。这台笔记本是奔腾处理器,跑起来都这么吃力。如果我们要在普通的486电脑,甚至将来我们要做的机顶盒上跑……”


    “根本跑不动。”张汉玉接上了她的话。


    “对。跑不动。”苏晓月敲了一下回车键,终止了程序。风扇的尖啸声终于停了下来。


    “如果不能解决压缩算法的问题,所谓的‘宽带视频通话’就是个笑话。用户装了我们的盒子,结果看视频像看幻灯片,电脑还烫得能煎鸡蛋。不出三天,他们就会把盒子砸了。”


    李建国凑过来,看了一眼屏幕:“那就换个算法呗?不是还有那个什么MPEG吗?”


    “MPEG-1需要硬件解码卡。”张汉玉摇摇头,“一块解压卡两千块,比我们的盒子都贵。不可能普及。”


    屋子里的气氛瞬间从刚才的狂喜跌入冰点。


    刚刚搞定了政策危机,技术瓶颈又像一座大山一样压了下来。


    这就是九十年代的创业。过了一关,还有一关。永远没有喘息的机会。


    “软件解码。”张汉玉盯着黑下去的屏幕,喃喃自语。


    “什么?”苏晓月问。


    “必须搞出一种纯软件解码的算法。效率要比H.261高十倍,能在低端CPU上流畅运行。”张汉玉的脑海里飞快地闪过几个名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alVideo?DivX?还是后来一统天下的H.264?


    现在的硬件环境太差了。这些未来的算法,现在的芯片根本扛不住。


    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在画质和算力之间极致妥协的平衡点。


    “晓月。”张汉玉突然转过身,“你还记得我们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那篇论文吗?关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快速算法。”


    “记得。但是那个算法有严重的块效应,画面边缘全是锯齿。”


    “如果有办法消除锯齿呢?”张汉玉拿起笔,在白板上飞快地画了一个草图,“如果我们不处理全帧,只处理变化的部分?如果我们放弃一部分色度信号,只保留亮度信号?”


    苏晓月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在键盘上敲击起来,验证着这个思路的可行性。


    “运动补偿……帧间预测……”她嘴里念叨着专业术语,手指越来越快,“理论上……可以减少40%的数据量。但是对内存带宽的要求会变高。”


    “那就用汇编语言写核心代码。”张汉玉把笔拍在桌子上,“把每一条指令都榨干。把每一个寄存器都用到极致。”


    他转头看向窗外。


    夜幕降临,红岗花园的万家灯火亮起。


    在那一扇扇窗户后面,是渴望看见远方亲人的脸庞。


    “吴建邦走了,但技术封锁还在。”张汉玉的声音低沉,带着金属般的质感,“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芯片禁运,让我们只能用落后两代的硬件。那我们就在这些落后的硬件上,跑出比他们更快的软件。”


    “建国,去买泡面。”


    “晓月,准备好睡袋。”


    张汉玉拉过一把椅子,坐在那台发烫的电脑前,双手悬在键盘上方。


    屏幕的光映在他的脸上,将他的影子投射在身后的墙上,巨大而孤独。


    “今晚,我们要重新定义‘压缩’。”


    回车键敲下。


    屏幕上一行绿色的光标开始疯狂跳动。


    `init_encoder…`


    `loading quantization matrix…`


    `ERROR: Memory Overflow`


    报错的红字瞬间弹了出来,刺目惊心。


    张汉玉没有停。他按下退格键,删掉代码,重新输入。


    一次。


    两次。


    一百次。


    窗外的月亮升起又落下。


    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光穿透窗帘的缝隙,像一把利剑,刺破了屋内的昏暗。


    屏幕上的画面,突然动了。


    没有马赛克。


    没有卡顿。


    那个测试用的视频文件里,是一只正在奔跑的猎豹。


    它流畅地跃过屏幕,每一根毛发都清晰可见。


    CPU占用率:35%。


    “成了……”苏晓月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到这一幕,瞬间清醒。


    张汉玉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但他没有笑。


    因为他看到,屏幕右下角的网络连接图标,突然变成了一个红色的叉。


    断网了。


    不是软件问题。


    是物理断网。


    楼下传来一阵喧哗声。


    李建国跌跌撞撞地冲进来,脸色比昨天面对调查组时还要难看。


    “汉玉!不好了!”


    “电信局的人……带着剪线钳来了!”


    “他们要把红岗花园所有的同轴电缆,全部剪断!”


    张汉玉猛地站起身,椅子翻倒在地。


    屏幕上,那只奔跑的猎豹定格在半空,前爪伸向前方,却永远无法落地。


    喜欢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请大家收藏:()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