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章 电流奔涌的新纪元

作者:石不语者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春日的暖阳洒在罗马城,但比阳光更炽热的,是亚平宁半岛上悄然奔涌的无形浪潮——电流与信息。距离那场震撼议会大厦的电话演示已近一年,当初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发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意大利社会的脉络。


    科斯塔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内,一派繁忙景象。巨大的意大利地图上,代表已开通电话线路的红色丝线,已如坚韧的神经网络般,连接起了都灵、米兰、热那亚、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这六大核心城市。线路采用的已是改良后的古塔胶绝缘材料,耐久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而更核心的进步在于话筒——得益于亚历山德罗“偶然”提及的“碳粒”构想(灵感源自他对早期麦克风历史的模糊记忆),公司的工程师们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用精加工的碳粉替代了最初的简陋金属片振动膜。


    效果是革命性的。通话声音变得更响亮、更清晰,背景杂音显着降低。都灵的工厂主可以直接与热那亚港口的货船代理商清晰敲定装卸细节,米兰的银行家能即时向佛罗伦萨的分行下达指令,罗马的内政部官员甚至尝试通过电话听取那不勒斯警察局长的紧急汇报。虽然长途通话仍需操作员人工转接,且费用昂贵,主要服务于政府、军队和大型商业机构,但一个高效、即时的新型通信网络已然初具雏形。社会的运转节奏,正在不知不觉中加快。


    然而,维持这个网络的代价也日益凸显。早期依赖的干电池组和手摇发电机不仅成本高昂、供电不稳定,且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终端和更长距离线路的能耗需求。电力,成为了扼住电话网络乃至未来更多想象的咽喉。


    罗马城郊,一片新划出的工业区内,矗立着意大利第一座试验性燃煤火力发电站。高大的砖砌烟囱正吐出淡淡的黑烟,厂房内传来蒸汽机有节奏的轰鸣。今天,这里迎来了它最重要的访客——亚历山德罗·科斯塔首相。


    在科斯塔集团首席工程师和电力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亚历山德罗走进了嘈杂而闷热的厂房。巨大的蒸汽锅炉、粗壮的传动轴、以及最关键的——那台正在高速旋转、发出嗡嗡声的直流发电机,构成了工业力量最直观的诠释。


    “首相阁下,欢迎您。”工程师不得不提高音量,以压过机器的轰鸣,“经过一年的建设、调试和改进,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锅炉压力不稳、传动效率低下和早期发电机过热的问题。目前,这座电站的输出功率相对稳定,足以同时满足超过两百部新型电话机的待机和通话需求,其单位电力成本仅为之前分散电池供电的十分之一。”


    亚历山德罗仔细观察着,不时提出问题:“煤炭供应和成本如何?灰渣如何处理?设备的连续运行可靠性有多高?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呢?”


    工程师一一作答,显然对数据了然于胸:“托斯卡纳的煤矿足以供应初期需求,成本可控。灰渣目前用于铺路…连续运行时间已突破三百小时无大故障…我们已编写了操作手册,并开设了培训班…”


    亚历山德罗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他走到配电板前,看着上面简陋的电压表和电流计指针微微摆动,仿佛看到了无形电流正通过粗壮的铜缆,奔流向城市地下新铺设的电缆,为那座日益庞大的通信网络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


    “很好,”亚历山德罗最终说道,声音中带着肯定,“这证明了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的模式是可行的。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下一步,是要扩大规模,提升效率,降低每度电的成本。不仅要满足电话网络,未来,我们要让电力走进工厂,驱动机床;走进城市,点亮夜晚。”


    他随即指示:“立即基于这座试验站的经验和数据,开始设计更大规模、更高效的火电站方案,优先考虑、热那亚、都灵、米兰等工业中心。煤炭终有穷尽,且运输成本不菲。同时,”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看到远方的群山,“我们要利用大自然赐予的永恒动力——瀑布与河流。”


    他转向身边一位负责水利工程的专家:“波河上游的峡谷,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急流,勘探得如何了?”


    专家立刻汇报:“回首相阁下,勘探队已初步选定了几处具备建设水电站潜力的地点,水文数据正在持续收集中。最具潜力的是一处位于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峡谷,落差大,水流稳定。我们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地形测绘,小型实验性水电站的选址和初步设计也已启动,预计下半年可以开工建设。”


    “加快进度,”亚历山德罗命令道,“水电站将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基石。我们要尽快掌握筑坝、引水、尤其是适合水轮机的发电机制造技术。资金和资源优先保障。”


    离开喧闹的火电站,返回罗马城区的马车里,亚历山德罗的思绪并未停歇。电力的获得与传输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但电的用途,绝不应仅限于驱动电话。一个更光明的念头在他脑中盘旋——白炽灯。直接点灯,而非依靠电弧灯那样刺眼、昂贵且危险的光源,才是电力走入千家万户、真正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钥匙。他一回到奎里纳莱宫,立刻召见了科斯塔集团研究院的负责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电灯的项目,进展如何?”他开门见山。


    研究院院长,一位戴着厚眼镜的学者,面露难色:“首相阁下,我们按照您之前提供的‘真空玻璃泡’和‘高熔点灯丝’的思路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是…困难极大。”他叹了口气,“首先是没有足够好的真空泵,玻璃泡内残留的空气会使任何灯丝迅速氧化烧毁。其次,我们尝试了铂金、各种合金丝,甚至您提到的‘钨’…但要么熔点不够,极易烧断;要么像钨,其提炼和延展成型技术以我们目前的能力几乎无法实现,成本高得惊人。实验至今,没有一种材料能持续点亮超过几分钟…”他的声音充满了挫败感。


    亚历山德罗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知道这些困难,这是时代技术的局限。真空技术、钨冶金…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的是一个过渡方案,一个能尽快实现、哪怕不那么完美,但足以证明概念、点燃市场的方案。


    突然,他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一段尘封的记忆碎片仿佛被电流激活,骤然闪亮——不是钨丝,是碳,碳化的竹丝或者…碳化的棉线。


    他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身体微微前倾:“院长,停下所有金属灯丝的试验。立刻转换方向,尝试碳化纤维”


    院长愣住了:“碳?首相阁下,碳的熔点虽然很高,但它在空气中会…”


    “不是在空气中,”亚历山德罗打断他,语速加快,思路越来越清晰,“就是在真空玻璃泡里。当然,真空度还需要你们尽全力去改进,但材料改用有机材料。试试把棉线、细纸条、或者…对,竹子。把特定种类的竹子削成极细的丝,然后进行高温碳化处理,让它变成一根导电的碳丝。把它密封进尽可能抽真空的玻璃泡里,再通电试试。”


    他描述的细节如此具体,仿佛亲眼见过一般。院长听得目瞪口呆,但基于首相过往那些“灵感”带来的巨大成功,他不敢有丝毫怀疑,立刻意识到这极可能是一条全新的、充满希望的路径。


    “碳化…竹丝…棉线…”院长喃喃自语,眼中重新燃起了兴奋的火焰,“避开难以提炼的金属,利用碳的高熔点和在真空下的稳定性…天才的思路。阁下,您简直是…我们立刻就去试验。”


    “记住,”亚历山德罗叮嘱道,“真空泵是关键。集中力量,改进抽气技术和密封工艺。我需要尽快看到能持续点亮超过…嗯,至少一小时的灯丝。资金和人员,无限量支持。”院长几乎是跑着离开办公室的,充满了新的斗志和方向。


    亚历山德罗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渐渐沉入暮色的罗马城。街灯尚未点亮,城市即将被昏暗笼罩。但他的眼中,却仿佛看到了一座座灯火通明的城市,工厂在夜间依旧轰鸣,家庭在电灯下享受温馨…电流奔涌的新纪元已经开启,而他要做的,就是为这个时代,点亮第一盏持久而温暖的光。


    喜欢青铜账簿与铁王座请大家收藏:()青铜账簿与铁王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