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1章 头疼

作者:莜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希望主角团靠谱点,别是猪队友。最好有个神秘能打的高手坐镇!】


    一时间,各大读书社群和贴吧里,关于“盗墓”题材的讨论热度悄然攀升。


    甚至有人开始自发整理起相关的历史资料、民间传说,试图在《盗墓笔记》正式发布前,先一步进入那个神秘的世界。


    一些原本冷门的、关于古代墓葬制度、风水堪舆的书籍,竟然也迎来了一波小小的销量增长。


    这股悄然兴起的期待浪潮,虽然规模和声量暂时无法与福尔摩斯的全球狂热相比,但却更加精准和核心。


    它预示着,《盗墓笔记》尚未面世,就已经牢牢抓住了它目标受众的胃口。


    于是,舆论场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分化:


    一边是望眼欲穿、催促《福尔摩斯》下册的推理迷;


    一边是震惊不已、试图理解斯语灵感来源的同行;


    另一边,则是摩拳擦掌、对《盗墓笔记》这个神秘新坑充满无限好奇与期待的冒险题材爱好者。


    而处于所有视线焦点的斯语,则在云顶苑的书房里,不紧不慢地继续勾勒着吴邪第一次下墓的惊心动魄,书写着青眼狐尸的诡异,铺垫着张起灵那沉默背后的巨大秘密。


    他清楚地知道,当鲁王宫的大门真正向读者敞开时,引发的将会是另一种截然不同、但同样炽热的狂潮。


    随着《盗墓笔记》前期章节的陆续发布和更多故事细节的披露,那个由吴邪、张起灵、王胖子组成的“铁三角”,以及背后盘根错节的“老九门”家族体系,逐渐呈现在读者面前。


    独特的叙事视角、浓重的悬疑氛围、以及那些糅合了历史、民俗与奇思妙想的盗墓细节,迅速抓住了核心受众,口碑开始发酵。


    然而,与读者层面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管理部门内部悄然升起的一股紧张和焦虑。


    当相关审读人员将《盗墓笔记》初期稿件和故事大纲摆上会议桌时,一种似曾相识的头痛感再次弥漫开来。


    “又是盗墓!这个言吾,怎么专挑这种敏感题材下手?”


    一位负责内容初审的中年干部揉着太阳穴,语气充满了无奈,“之前《鬼吹灯》就引发了不少争议,现在倒好,他不仅写盗墓,还搞出了个‘老九门’,写成家族传承、门派林立了!这……这影响是不是更不好?”


    另一位较为年轻的专员则试图从文本本身分析,“领导,从目前稿件看,《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确实有显着不同。


    《鬼吹灯》更偏向民间传说和志怪冒险,带有一定的民俗色彩。


    而《盗墓笔记》……它构建了一个更庞大的、基于家族恩怨和历史谜团的‘盗墓宇宙’,‘老九门’的设定让这种行为带上了某种……某种江湖传承的色彩,甚至有点‘浪漫化’的倾向。


    这会不会让一些年轻读者对‘盗墓’这个违法行为的性质产生误解?”


    “最关键的是,‘上交国家’这个核心基调,在《盗墓笔记》目前的情节里,体现得并不明显啊!”


    第三位与会者点出了最关键的区别,也是他们最担忧的点,“《鬼吹灯》至少在核心立场上是明确且正确的。


    但《盗墓笔记》目前看来,主角团的动机更多是出于个人的好奇、家族的宿命和解开自身谜团,缺乏那种鲜明的‘保护文物’的自觉性。这其中的尺度非常微妙,也很危险。”


    新一轮的紧急讨论会在文网局内部召开。与会人员的意见再次出现了分化。


    保守派的态度非常明确,“这种题材,还是家族式盗墓,必须严格管控!甚至应该建议作者大幅修改主线,明确转向文物保护探险,淡化乃至删除‘盗墓’的核心设定。


    否则,一旦出版,社会影响难以预估,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很可能模糊法律界限。”


    而另一派,则显得更为审慎和纠结,“可他是言吾啊!《三体》为我们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福尔摩斯》更是文化输出的典范。


    他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看待普通作品的尺度来衡量。如果我们对他的新作进行粗暴干涉,会不会扼杀一个可能再次惊艳世界的创意?


    国际舆论会怎么看?会不会被解读为我们无法容忍创新的文化环境?”


    “但法律和导向的红线不能因为作者的名气就动摇!”


    保守派反驳道,“名气越大,责任越大,带来的影响也越大。如果处理不好,后果更严重。”


    支持者则试图寻找中间路线,“或许……我们可以引导?不直接否定,而是通过沟通,让作者在后续情节中,自然地融入更多文物保护的理念,让主角团的行为动机逐渐向正面靠拢?


    比如,让他们意识到盗墓的危害,最终转变为文物的守护者?这样既保留了故事的吸引力,又确保了导向的正确。”


    会议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最终,决策的压力再次来到了高层。


    他们需要权衡:一方面是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的刚性要求,另一方面是鼓励文化创新、保护顶尖创作人才以及维护来之不易的国际文化声誉的柔性需求。


    《盗墓笔记》这份书稿,仿佛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也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中,管理思维与新兴创作力量之间不断磨合、寻找平衡点的复杂现实。


    而这一切的焦点——斯语,似乎对此早有预料。


    他在叙述中,其实已经埋下了一些伏笔,比如吴邪性格中的善良与犹豫,以及故事后期将会逐渐揭示的、关于“长生”背后更大的阴谋与代价,这些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纯粹盗墓的“正当性”。


    只是,在故事的开篇,这些深意尚未完全显露。


    官方在苦恼,读者在期待,而斯语的笔下的故事,依旧在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向着那个幽深诡谲的地下世界,稳步推进。


    喜欢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请大家收藏:()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