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9章

作者:恩安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研讨会上,一位以犀利着称的法国艺术评论家,让-皮埃尔·雷诺,对林舒安的策展理念发起了挑战。他指着一段关于宋代瓷器“雨过天青”釉色的视频,语气带着西方式的逻辑性质疑:


    “林女士,您反复强调‘意境’、‘气韵’这些抽象的概念。但艺术批评需要的是可被分析和解读的具体语言。您如何让我们相信,这种釉色的美,不仅仅是某种偶然的工艺结果,而是蕴含着您所说的‘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浪漫的事后附会。”


    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舒安身上。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理性思维与东方感性美学之间的碰撞。


    一瞬间的紧绷后,她迅速冷静下来。“不能硬碰硬,要找到沟通的桥梁。” 她意识到,需要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去阐释东方的智慧。


    林舒安神色从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微微一笑:“雷诺先生,您的问题非常精彩。这让我想起贵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他反复描绘干草堆、睡莲,追求的难道仅仅是光影的物理变化吗?不,他捕捉的是光在时间中流逝的‘印象’,是那种瞬息万变、无法被精确量化的‘感觉’。”


    她顿了顿,看到雷诺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继续道:


    “我们的工匠,在烧制瓷器时,依靠的不是固定的化学公式,而是对土、火、釉在特定窑火氛围下相互作用的‘感觉’和‘经验’。这种‘感觉’,是千百次失败中积累的、身体与材料对话产生的‘内化知识’。‘雨过天青’并非偶然,它是工匠在无数次与自然的对话中,捕捉到的、最接近天空雨后初霁那一瞬间的‘印象’。这种追求,与印象派捕捉光影,在本质上,难道不是一种跨越文化的‘共鸣’吗?”


    她没有强行灌输东方哲学,而是巧妙地拉近了与西方艺术史的距离,用“印象”、“感觉”、“内化知识”这些更易理解的概念,搭建了理解的阶梯。


    雷诺若有所思地沉默了,随后缓缓点头:“一个…有趣的视角。我开始理解您所说的‘对话’了。”


    顾怀笙在处理邮件,安安在地毯上安静地画画。顾怀笙偶然抬头,发现儿子不是在胡乱涂鸦,而是在专注地描绘他放在茶几上的那只龙泉青瓷茶杯。


    更令他惊讶的是,安安没有用常规的蓝色或绿色,而是用了大面积的、深浅不一的灰色和白色,只在边缘点缀了一抹极淡的青。画出来的效果,竟然捕捉到了青瓷温润如玉的质感和微妙的光泽变化,一种超越年龄的色彩感知力跃然纸上。


    顾怀笙放下电脑,走到儿子身边蹲下,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


    商业巨子的心脏被一种奇妙的震撼击中。“这难道就是…天赋?” 他从未刻意教过儿子任何绘画技巧,但这孩子似乎天生对形态和色彩有一种敏锐的直觉。


    顾怀笙声音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那份专注:“安安,为什么用这些颜色画爸爸的杯子?”


    安安头也不抬,小手指着画上的灰色块:“杯子是凉的,安静的,像下雨前的云。这里指着那抹淡青,有一点点太阳光偷偷跑进去。”


    顾怀笙怔住了。儿子用的不是视觉语言,而是通感!他将触觉(凉)、听觉(安静)、视觉(云、光)融合在了一起。这恰恰与东方美学中强调的“通感”与“意境”不谋而合。


    当晚视频通话,顾怀笙罕见地没有先问工作,而是迫不及待地分享了安安的“青瓷画像”和他的“通感”解读。


    林舒安在屏幕那端,看着儿子那幅充满灵气的画,听着丈夫的描述,眼眶瞬间湿润了。她正在巴黎为如何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美学的“玄妙”而绞尽脑汁,而远在家中的儿子,却用最本能、最纯粹的方式,给出了最本质的答案。


    “艺术最本真的状态,不就是去除所有矫饰,直抵内心的感受吗?安安提醒了我。”


    林舒安激动地:“怀笙,把画拍清楚点发给我!这太重要了!”


    她立刻将这幅画和安安的解读,加入了第二天与FICP团队讨论的素材中。她以此为例,阐述东方美学并非虚无缥缈,它就根植于最朴素的生活观察和生命体验中,甚至是孩童都能本能感知的。


    在巴黎,林舒安借助儿子的画和解读,成功地将抽象理念落到了实处,让策展团队更加信服地接受了她的方案。他们决定在展览中开辟一个“童眼看遗产”的互动单元,展示包括安安画作在内的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


    在国内,顾怀笙没有急于给儿子报什么天才绘画班,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去观察自然——观察树叶的脉络、水波的涟漪、云朵的形状,倾听风声雨声,感受材料的温度。他明白,保护这份珍贵的感知力,比学习任何技巧都更重要。


    “也许,最好的教育,就是守护他与生俱来的、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东西方的共鸣,在巴黎的会议室里,通过理性的阐释与感性的例证得以达成。


    父子间的共鸣,在家庭的游戏室里,通过一幅稚嫩的画作和一次用心的倾听悄然建立。


    而夫妻间的共鸣,则跨越了时区和山海,通过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将他们的心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了共同守护的美好而各自努力。


    共鸣,并非简单的认同。


    它是在差异中寻找理解,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在遥远的距离中心意相通。


    当东方的韵律终于在西方殿堂找到知音,当父亲在儿子身上发现美的种子,


    这场跨越文化与代际的“共鸣”,便奏出了这个家庭故事中最华彩的乐章。


    胜利的彼岸仿佛已在眼前,但最猛烈的风暴,往往诞生于黎明之前。


    预展前夜,布展工作紧张收尾。


    喜欢明珠映夜请大家收藏:()明珠映夜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