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章 第六节:通里穴与列缺穴双穴搭配

作者:我不是泰戈尔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通里穴与列缺穴双穴搭配:意义、功效及典型案例总结


    一、双穴搭配核心意义


    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与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属表里经络穴配伍(心经与肺经为表里经),契合“络穴通表里、八脉交会调脏腑”的针灸原则。通里主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善宁心安神、通经活络、调理舌窍;列缺主联络肺经与大肠经,兼通任脉,长于疏风解表、宣肺止咳、通络止痛。二者“一表一里、一心一肺”协同,既通过表里经调节气血阴阳,又借助络穴特性疏通全身经络,形成“宁心安神、疏风解表、通络止痛、调理脏腑”的协同作用,是调理心、肺及经络相关病症的重要组合。


    二、核心功效(精准对应病机)


    1、宁心安神,改善神志病症:通里归心经,直接调理心神;列缺通过任脉间接影响心神(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调气血),二者搭配可缓解心悸、失眠、健忘、癫狂等神志失常症状,尤其适合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发的心神不宁。


    2、疏风解表,缓解外感病症:列缺为“解表要穴”,善散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通里辅助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搭配后可改善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外感表证,尤其适合伴有心悸、失眠的外感患者。


    3、通络止痛,调理肢体与头面:通里疏通上肢内侧(心经循行路线)经络,列缺疏通上肢外侧(肺经循行路线)及头面部(任脉循行相关)经络,二者协同可缓解上肢麻木、疼痛、活动不利,以及头痛、项强、牙痛等头面颈部疼痛。


    4、调理舌窍,改善语言功能:通里为“舌络”相关穴位,善治舌强不语、言语不利;列缺通过任脉调节咽喉、舌部气血,搭配后可辅助调理中风后遗症、舌炎等引发的语言功能障碍。


    三、典型案例总结(临床常见场景)


    案例1:心脾两虚型失眠


    患者情况:42岁女性,长期熬夜、思虑过度,反复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搭配用法:通里(直刺0.3-0.5寸,捻转补法)+ 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配合归脾汤加减口服、规律作息。


    调理效果:3次治疗后入睡困难改善,可睡4-5小时;1周后多梦易醒缓解,心悸、乏力减轻;1个月后睡眠恢复正常(每日睡6-7小时),健忘、食欲不振改善。核心是通里宁心安神、列缺调和气血,协同补益心脾,滋养心神。


    案例2:风热感冒伴咽痛


    患者情况:28岁男性,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2℃)、咽痛、咳嗽、鼻塞流黄涕,伴轻度心悸、烦躁,舌红苔黄,脉浮数(风热感冒、心经有热)。


    搭配用法:通里(直刺0.3寸,平补平泻)+ 列缺(向上斜刺0.5寸,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配合多饮水、清淡饮食。


    调理效果:1次治疗后体温降至37.3℃,咽痛、心悸缓解;3次治疗后咳嗽、鼻塞消失,烦躁情绪平复;随访1周未复发。核心是列缺疏风清热、通里清泻心经余热,兼顾解表与安神,快速缓解复合症状。


    案例3:上肢经络阻滞(颈椎病继发)


    患者情况:50岁男性,长期伏案工作,确诊颈椎病,出现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左侧为甚,从肩部放射至前臂内侧(心经)、外侧(肺经),伴手指活动不灵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涩(经络阻滞、气血不畅)。


    搭配用法:通里(直刺0.5寸,平补平泻)+ 列缺(向上斜刺0.5寸,平补平泻),加电针刺激(低频连续波),留针30分钟,每周3次,配合颈椎牵引、上肢功能锻炼。


    调理效果:1周后上肢麻木、疼痛减轻;2周后手指活动灵活,疼痛基本消失;1个疗程(4周)后随访,症状未复发。核心是通里、列缺协同疏通表里经经络,调和气血,缓解上肢气血阻滞。


    案例4:中风后遗症(舌强不语)


    患者情况:65岁男性,脑梗死术后6个月,遗留舌强不语、言语含糊,伴右侧上肢无力、心悸,舌淡紫苔薄白,脉沉涩(瘀血阻滞、气血亏虚)。


    搭配用法:通里(直刺0.3寸,补法)+ 列缺(向上斜刺0.3寸,补法),留针20分钟,出针后艾灸双穴各5分钟,每周3次,配合语言康复训练。


    调理效果:2周后言语含糊改善,可说出简单词语;1个月后能正常交流,右侧上肢无力缓解;随访3个月,语言功能恢复良好。核心是通里调理舌窍、列缺调和气血,协同促进语言功能恢复,兼顾改善肢体与心神症状。


    案例5:项强头痛(外感风寒证)


    患者情况:35岁女性,吹空调后出现颈项强痛、转头困难,伴后头部疼痛、恶寒发热、鼻塞,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外感风寒、经络阻滞)。


    搭配用法:通里(直刺0.3寸,平补平泻)+ 列缺(向上斜刺0.5寸,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配合颈部按摩、热敷,嘱注意保暖。


    调理效果:1次治疗后颈项强痛缓解,可正常转头;3次治疗后头痛、恶寒发热消失,鼻塞缓解;随访1周未复发。核心是列缺疏风散寒、通里辅助通络,协同缓解外感风寒引发的头项疼痛。


    四、搭配注意事项


    1、辨证要点:核心适用于心脾两虚证、风热感冒证、经络阻滞证,阴虚火旺(如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者需慎用艾灸;孕妇针刺列缺时需浅刺轻刺激(避免影响任脉)。


    2、操作规范:通里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针刺需避开血管、神经;列缺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针刺时注意角度(向上斜刺),避免刺伤骨膜;实证多用泻法,虚证多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寒证可加艾灸。


    3、辅助配合:调理期间需根据病症调整生活习惯(如失眠患者避免熬夜、感冒患者忌生冷食物),适当锻炼(如上肢不适多做握拳、伸展运动),提升疗效。


    喜欢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请大家收藏:()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