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7章 世界和平。

作者:用户26182811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本故事纯属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傅水恒逝世十年后,他生前构想的“人类命运协同网络”已覆盖全球。


    曾经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区,如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孩子们在共同建造的生态城市里学习太阳能技术;朝鲜与韩国的青年科学家联手在月球基地培育水稻;美国与俄罗斯的联合舰队守护着北极生态圈。


    非洲大陆上,中国援建的“光明铁路”贯穿撒哈拉,铁路沿线128个国家实现了电网互联,沙漠中崛起的农业工厂让饥荒成为历史教科书上的词汇。


    而在日内瓦的和平广场,傅水恒的全息影像每日清晨都会向世界说出那句名言:“战争的尽头,必是星辰大海。”


    ---


    十年。


    弹指一挥,却足以让沧海换了人间。


    傅水恒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传奇”或“伟人”这类贫瘠的词汇,化作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呼吸,一种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他生前倾尽心力构划、甚至在最初被讥为“乌托邦呓语”的“人类命运协同网络”,如今已不再是冰冷的蓝图。它如同活体的神经网络,深深植入了地球的每一寸肌理,覆盖了全球,连接着从繁华都市到偏远部落的每一个节点。


    网络的中心,没有实体,只有流动的数据与共识。它的存在,让一种全新的秩序得以萌发、生长,直至枝繁叶茂,荫蔽众生。


    中东,这片曾被战火炙烤得千疮百孔的土地,如今正沐浴在另一种“热”力之中——那是太阳的恩赐。曾经隔离墙林立的边境地区,一座名为“新绿洲”的生态城市拔地而起。在这里,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孩子们,穿着同样式样的、印有太阳能收集纹路的校服,在通透的穹顶学习馆下,共同拆解着最新型号的光伏板模型。他们的祖辈或许还在为一块土地的归属兵戎相见,而他们稚嫩的手指,却在合作组装为整个城市供能的微型电站。争吵声被探讨技术难题的专注所取代,仇恨的阴影,在清洁能源的光芒下,正一点点消融。


    向东眺望,朝鲜半岛。非军事区的铁丝网早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贯南北的生态廊道,鹿群悠然漫步。而在更遥远的38万公里之外,朝韩两国选拔出的顶尖青年科学家,正穿着联合设计的舱内服,在“广寒宫”国际月球基地的封闭生态实验舱里,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在低重力环境下抽穗的改良水稻。金色的稻穗在人工光照下微微摇曳,仿佛承载着两个分裂民族对共同温饱与未来的全部期许。地球上的意识形态隔阂,在生存需求压倒一切的月球,失去了意义。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真空、辐射和匮乏,而他们共同的战友,是身边的彼此。


    北极,万年冰封之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曾经隔着北冰洋互相展示肌肉的美国与俄罗斯核潜艇,如今舰身上的标识已被“北极生态联合巡逻舰队”所替代。它们的任务不再是威慑与侦察,而是监测冰盖厚度,救助受困的北极熊,防止任何可能破坏这片地球最后净土的资源开采行为。冰冷的钢铁巨兽,化为了温顺的守护者,在绚丽的极光下,共同巡逻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赎罪之路。


    视线转向非洲大陆。一条钢铁巨龙,沿着古老的商旅路线,咆哮着贯穿了曾经的生命禁区——撒哈拉沙漠。这是中国主导、全球协作援建的“光明铁路”。它不仅是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条能量与信息的纽带。铁路沿线,一百二十八个国家实现了电网的互联互通。沙漠中,利用聚光太阳能和先进滴灌技术的垂直农业工厂如同后现代的金字塔,巍然耸立。曾经肆虐的饥荒,真的成了只能在历史教科书泛黄页面上找到的词汇,配着黑白照片,讲述着那个遥远而残酷的过去。


    而在象征人类理性与合作精神的日内瓦,和平广场经历了数次扩建。广场的中心,不再矗立任何历史人物的青铜雕像,取而代之的,是一尊运用最新全息成像技术投射出的、栩栩如生的傅水恒影像。他穿着那件人们记忆中熟悉的、略显陈旧的中山装,面容平和,眼神深邃,仿佛能穿透时空,注视着这个由他奠基的新世界。


    每日清晨,当初升的阳光掠过勃朗峰顶,恰好洒在广场上时,傅水恒的全息影像便会准时激活,用他那带着独特口音、却已被世界熟悉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向苏醒中的星球,说出那句跨越了时间、已成为全球共同精神财富的名言:


    “战争的尽头,必是星辰大海。”


    声音在广场上空回荡,通过协同网络,同步翻译成数千种语言和方言,传递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笃定的陈述,一个正在被每日践行的现实。


    对于生活在“协同网络”纪元的新一代,尤其是像十五岁的阿米尔这样的孩子来说,眼前的世界就是天然的存在。他出生在“新绿洲”城,父母是分别来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生态建筑师。在他的认知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庆祝彼此的节日,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天放学后,阿米尔和他的巴勒斯坦好友卡里姆没有直接回家,他们溜达到了城市边缘的历史体验区。这里模拟保持着二十一世纪初该地区的部分原始地貌——残破的墙体、斑驳的弹孔,以及一些被刻意保留下来的废弃军事工事。对阿米尔而言,这里像一个过于逼真的、带着沉重压抑感的主题公园。


    “我爷爷说,他小时候,每隔几年就要躲一次空袭。”卡里姆踢着脚下的人造碎石,语气里没有太多波澜,更像是在复述一个遥远的故事。“他说那时候,天空飞过的飞机,多半是带来死亡的。”


    阿米尔抬起头,望着此刻湛蓝天空中正无声滑过的、闪烁着信号灯的磁悬浮高速空轨,以及更远处,拖着银色尾迹、正在缓缓降落在城市空港的跨大陆客运空天飞机。死亡?从天空?他努力想象了一下,觉得无比荒谬。


    “我外婆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他们那时候,去另一边(指原来对方控制区)的亲戚家,要经过好几道关卡,被士兵用枪指着检查好久好久。”阿米尔耸耸肩,“听起来……真不高效,而且愚蠢。”


    两个少年相视一笑,那种笑容是属于新时代的、无法真正共情旧时代创伤的轻松。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物理课上老师展示的、利用傅水恒早期提出的“信息场共振理论”演化而来的新型无线能源传输模型。那才是酷炫的、值得投入毕生精力去探索的东西。


    “战争的尽头,是星辰大海。”卡里姆低声重复了一遍清晨傅水恒全息像的话,眼神发亮,“阿米尔,你说,我们毕业后,有没有机会申请去木星轨道空间站工作?我听说那边正在筹建氦-3采集基地,需要大量的年轻工程师。”


    “当然有机会!”阿米尔用力点头,兴奋地抓住好友的肩膀,“只要我们通过‘协同网络’的全球考核!到时候,我们一起去!”


    他们的目光越过眼前模拟的废墟,投向远方,仿佛已经穿透大气层,看到了那片无限广袤、等待着他们去开拓的星辰大海。仇恨的过去,在这里真正地被遗忘了,被更具吸引力的未来所覆盖。


    然而,并非所有旧时代的痕迹都能如此轻易地被抹去或遗忘。在首尔一栋可以俯瞰汉江的现代化公寓里,年过七旬的李秉哲老人,正独自坐在书房里。窗外是流光溢彩、充满未来感的城市夜景,但他眼前的平板电脑上,显示的却是一张黑白数字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应征入伍时,站在三八线某个哨所前的留影,照片上的他,眼神警惕,肌肉紧绷。


    李秉哲曾是韩国军队的一名职业军官,他的整个青春时代,都浸润在半岛南北对峙的紧张氛围中。他失去过亲密的战友,也亲眼见过战争阴云笼罩下民众的恐慌。即便如今,朝韩两国已经在“协同网络”框架下展开了包括月球科研在内的深度合作,即便他年轻的孙女正在平壤参加一个为期半年的青年文化交流项目,并经常通过超高速网络与他视频,兴奋地讲述那边的见闻……有些烙印,依旧深藏在心底。


    他关掉照片,轻轻摩挲着书桌上一个陈旧的、漆面斑驳的木盒子。里面珍藏着一套更旧的、出版于上世纪中的军事地图。那是他父亲留下的遗物,代表着一段他不愿提起,却又无法彻底割舍的家族记忆和历史。


    有时,在深夜,他依然会被几十年前模拟军事演习的噩梦惊醒,耳边仿佛还回响着警报声。他走到窗边,看着江面上往返的、灯火通明的观光游轮,以及更远处夜空中平稳飞行的大型货运无人机群。和平是如此的真实,触手可及,却依然偶尔让他感到一丝不真实的心悸。


    “傅水恒……”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语气复杂。有感激,有敬佩,或许,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属于败军之将的释然。他见证了人类最愚蠢的互相残杀,也活到了亲眼看见仇恨坚冰融化的这一天。他深知,这看似理所当然的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其背后,是像傅水恒那样的人,以超越时代的智慧和难以想象的意志,扭转了人类这艘巨轮看似注定撞向冰山的航向。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日内瓦“协同网络”总部核心指挥大厅里,和平的运转,更像是一场精密无比的、永不间断的外科手术。


    大厅呈圆形,仿佛古罗马斗兽场的现代科技版本,但这里角逐的不是生命,而是秩序。环形的墙壁是完全沉浸式的全球实时数据流显示屏,上面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滚动、切换着兆亿级的数据:全球能源调度百分比、主要物流通道实时状态、生态指标波动、金融交易清算流量、甚至包括全球民众情绪指数的宏观波动……无数信息如同彩色的河流,汇聚于此,又被精确地分流处理。


    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分析师、协调员和算法工程师,坐在层层抬升的环形工作台后,他们面前是轻薄的柔性屏幕,耳中挂着骨传导通讯器。没有人高声说话,只有敲击虚拟键盘的细微声响和偶尔压低声音的快速交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报告,东南亚节点,‘湄公河-澜沧江’水利协调系统,三号调节坝流量异常,偏离预设值百分之零点一五。初步判断为沉积物传感器故障,已派出自动维护单元。”一个冷静的女声在特定频道响起。


    “收到。北美电网,洛杉矶枢纽峰值负载预计三小时后达到临界阈值,已自动启动‘太平洋季风带’风电群补充预案,同时调整部分非必要能耗企业用电时序。”另一名男性协调员迅速回应。


    “警报解除。撒哈拉‘光明铁路’第七段,沙尘暴预警等级由红色降为橙色,铁路通行能力恢复至百分之九十五。备用磁悬浮路线待命状态解除。”


    这里没有硝烟,却关乎亿万人的生计与安全;这里没有刀光剑影,但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全球的稳定。他们守护的,是和平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协同规则。


    大厅正中央,是一个略微抬高的平台,上面只放置着一把看似普通的指挥椅。这把椅子大多数时候空着,象征着“协同网络”并非由某个独裁者或核心机构掌控,而是基于傅水恒留下的底层算法协议和全球共识在自主运行。只有在遭遇最高级别的、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危机时,经过全球理事会授权,才会有一位轮值首席协调官坐上那把椅子,启动应急协议。


    这把空置的椅子,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符号——真正的和平,不应系于一人之身,而应依赖于坚固的、被所有人认同并维护的体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的道路就是一帆风顺的阳关大道。利益的暗流、旧有格局的惯性、以及人性中固有的猜疑与自私,总会寻找体系的缝隙,试图冒头。


    此刻,在大西洋深处,一艘隶属于“全球海洋资源共同开发公司”的巨型勘探船“波塞冬号”,正静静地悬停在幽暗的海床上方。船上的负责人,是一个名叫维克多·兰诺克斯的前法国海军军官,以强硬和务实着称。他正对着通讯屏幕另一头的人发着牢骚,屏幕上是“协同网络”资源分配委员会的一名高级代表。


    “听着,委员会先生!”维克多挥舞着手臂,他身后的舷窗外,是深海探测器发出的惨白光束,照亮了一片富含稀有金属的结核矿层。“我们比预定进度提前了整整两个月!发现了这片富矿!按照旧的规则,我们拥有优先开采权,甚至可以申请专利!但现在,‘协同网络’却要求我们将所有数据无条件共享,等待全球招标和‘公平分配’?这简直是在扼杀效率,扼杀进取心!”


    屏幕上的代表面容平静,语气却不容置疑:“兰诺克斯船长,我理解您的感受。但请记住,‘协同网络’的基石之一,就是确保人类共同遗产——尤其是深海、极地、外太空这类全球公域的资源——必须为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服务,而不是成为某个公司或国家独占的蛋糕。优先发现值得赞赏,会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但独占开采权,不符合我们共同制定的章程。这能有效避免因资源争夺而引发新的冲突。”


    “冲突?哈!”维克多嗤笑一声,“没有竞争,哪来的进步?你们这是在制造懒惰和平均主义!”


    “我们是在防止贪婪和战争。”代表冷静地反驳,“章程的每一条款,都浸透着历史的教训,其中很多,直接源于傅水恒先生当年的警示。想想二十世纪的资源战争吧,船长。效率,不应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为代价。请执行命令,上传所有勘探数据。”


    维克多脸色铁青,他盯着屏幕上那片诱人的矿藏,内心挣扎。旧时代的本能在他体内咆哮,告诉他应该想办法绕过规定,至少藏起一部分关键数据。但理性又提醒他,“协同网络”的监测无处不在,违反规则的代价极其高昂,不仅仅是法律制裁,更会被整个协作体系排斥,那将是商业和声誉的双重死亡。


    他深吸了一口气,深海船舱内冰冷的空气让他稍微冷静了些。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读过的一些关于傅水恒的传记,里面提到傅水恒曾说过:“最大的勇气,有时并非在于挑战强权,而在于克制内心的贪婪,选择与众人同行。”


    “该死的……”他低声咒骂了一句,不知是在骂委员会,还是在骂那个早已逝去却依然影响着世界运作的东方智者。最终,他颓然地对着通讯器下令:“……把所有数据,打包上传至资源分配委员会公共数据库。”


    他妥协了。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为维系和平的规则体系,其力量强大到足以约束哪怕最不羁的个体意志。每一次这样的妥协,看似是个人或团体利益的损失,实则都是对和平大厦的一块砖石的加固。


    类似的摩擦,在“协同网络”运行的十年间,发生过无数次。从跨国公司的税收分配,到新兴技术的伦理审核,再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归属……每一个议题都可能成为引爆点。但每一次,都是在类似的规则框架和协商机制下,得以化解。过程或许有波折,有争吵,但底线从未被突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和平,并非静态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投入、调整和守护的精密系统。


    当暮色降临日内瓦,和平广场上的人群并未散去,反而越聚越多。不同肤色、不同装束的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许多人手中捧着自发制作的、带有傅水恒头像或那句名言的发光板,像是握着一颗颗微小的星辰。


    没有喧嚣的呐喊,没有狂热的崇拜,广场上弥漫着一种奇异的、庄重而温暖的静默。人们只是仰望着广场中心那在夜色中愈发清晰、仿佛由星光凝聚而成的傅水恒全息影像,眼神中充满了感激、缅怀,以及一种对共同未来的坚定信念。


    阿米尔和卡里姆,通过家里的全息投影,也接入了广场的实时景象,他们安静地看着,少年的心中,某种东西在悄然生根。


    李秉哲老人,在首尔的公寓里,关掉了房间的灯,只留下窗外城市的霓虹作为背景。他打开终端,调出和平广场的直播画面,默默地看着,良久,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中,终于卸下了最后的沉重。


    维克多·兰诺克斯船长,在深海勘探船的休息舱里,也调到了这个频道。他看着那个全息影像,回想起白天的挣扎与妥协,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略带自嘲的笑意。他举起手边的咖啡,对着屏幕中的影像,无声地致意。


    而在“协同网络”总部指挥大厅,轮值的工作人员们,也在忙碌的间隙,瞥一眼大厅侧面屏幕上显示的广场实况。数据流依旧奔腾不息,警报或许下一秒还会响起,但此刻,一种宏大而安稳的力量,充盈在这个星球跳动的心脏之中。


    傅水恒的影像,在星月映衬下,仿佛活了过来,他的目光穿透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温柔地抚过地球上每一片曾经伤痕累累、如今焕发新生的土地,抚过每一个沐浴在和平之光下的生命。


    他似乎在说,看,这就是我们亲手创造的奇迹。


    战争的尽头,果然是星辰大海。


    而人类,这艘曾经在仇恨与恐惧的惊涛骇浪中颠簸飘摇的孤舟,终于在他的精神罗盘指引下,校准了航向,正乘风破浪,驶向那片无垠的、充满希望与可能的星海深处。


    这和平,并非历史的终点,而是文明远征的新起点。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我穿越到山西抗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