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章 《清明:追思寄情处,领略节气里的文化与生机万象》

作者:双龙凤战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春分过后,大地的春色愈发浓郁,我们迎来了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清明,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诗篇,既饱含着对逝者的追思缅怀,又洋溢着万物蓬勃生长的新生气息,在时光的长河中勾勒出独特的韵味。


    一、清明节气的天文与气候特征


    从天文角度来看,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清明节气来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倾斜且方向相对稳定,这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进行周期性移动。清明时节,太阳直射点持续向北半球移动,使得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进一步增多。相较于春分,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阳光更加垂直地照射地面,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快速积累,如同给大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有力地推动了气温的持续攀升。


    在气候方面,清明时节气温显著升高,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2℃ - 20℃左右。在北方地区,历经寒冬与早春的过渡,寒意已基本消退,春风宛如温柔的使者,轻拂大地,带来一片绿意盎然。树木不再是刚刚吐芽的稚嫩模样,而是枝繁叶茂,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以华北地区为例,平均气温能达到15℃ - 20℃,较春分时节升高了3℃ - 5℃。广袤的田野上,麦苗茁壮成长,犹如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泛起层层麦浪。南方地区则早已是繁花似锦之后的绿意葱茏,气温较为稳定,空气湿润,平均气温在18℃ - 25℃之间,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个温暖而舒适的温室。在这样宜人的气候下,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漫步在江南的水乡小镇,或是穿梭于岭南的山林之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浓郁气息。


    同时,清明时节降水也较为充沛,细雨纷纷成为这个节气的常见天气现象。全国平均降水量在这个时期有所增加,尤其是南方地区,月降水量可达100 - 150毫米。这些雨水如同一丝丝细密的银线,滋润着大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雨水渗入土壤,使得土壤湿度适宜,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而且,降水还能净化空气,让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然而,清明期间天气变化较为频繁,有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冷空气活动,导致气温波动。这种气温的起伏,在北方可能表现为早晚温差加大,而在南方则可能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提醒人们要及时增减衣物,适应天气的变化。


    二、清明在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与习俗


    清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情感与历史记忆的重要节日。清明蕴含着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人文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扫墓祭祖是清明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尽可能回到家乡,前往祖先的墓地。到达墓地后,首先清扫墓前的杂草,将墓碑擦拭干净,这一过程仿佛是在与祖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表达着对先人的关怀与敬意。随后,人们会献上精心准备的鲜花、祭品。鲜花通常选择菊花等素雅的花卉,它们象征着对逝者的敬重与怀念。祭品则丰富多样,根据地域和家族传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一些南方地区,人们会带上糕点、水果、酒水等祭品,这些食物不仅是对祖先的供奉,也寓意着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生活富足。在墓前,人们会将祭品摆好,然后依次向祖先鞠躬行礼,有的还会默默诉说着对祖先的思念以及家族的近况,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在北方一些地区,除了献上祭品,人们还会为坟墓添上新土,这一行为寓意着为先人修缮居所,表达了对祖先的孝道和关怀。扫墓祭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家族情感传承的重要纽带,通过这样的活动,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着家族的根源,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家族的凝聚力得以不断增强。


    踏青也是清明时节广受欢迎的习俗。清明时节,大自然仿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正是外出游玩、亲近自然的绝佳时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呼朋唤友,或是扶老携幼,来到郊外的田野、山林、河边等地,尽情感受春天的美好。踏青习俗的形成与清明的气候特点紧密相连,此时天气温暖宜人,草木繁茂,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郊外,盛开的花朵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花瓣随风飘落,宛如一场花雨;嫩绿的新芽从树枝上、草丛中探出脑袋,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春天的赞歌。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在踏青过程中,孩子们尤其兴奋,他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放风筝、捉蝴蝶,充满了童趣。放风筝时,孩子们手中紧紧握着风筝线,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看着风筝在天空中越飞越高,仿佛自己的梦想也随之翱翔。捉蝴蝶则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大自然的神奇生物,感受生命的奇妙。大人们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玩耍,或是与亲朋好友交流谈心,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踏青不仅让人们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还为家人、朋友之间提供了相聚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欢乐。


    此外,清明还有放风筝、插柳等习俗。放风筝在清明期间颇为盛行,人们精心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造型逼真的动物风筝,如展翅翱翔的雄鹰、色彩斑斓的蝴蝶;也有寓意吉祥的传统风筝,如寓意长寿的仙鹤、象征富贵的牡丹。将风筝放至高空,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人们在空旷的草地上,迎着春风,一边放线,一边调□□筝的角度,看着风筝逐渐升入高空,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当风筝飞得足够高时,人们会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寓意着放走晦气和疾病,带来好运。这种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厄运的摒弃。插柳则是在门前、屋檐下插上柳枝,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柳树具有辟邪的作用,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在古代,人们相信一些邪祟之物惧怕柳树,所以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插上柳枝,以驱邪避灾。同时,柳树生命力旺盛,扦插即活,插柳也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延续和家族兴旺的期盼。


    三、清明时节的物候变化与农事活动


    清明时节,大自然的物候变化丰富多彩,宛如一场生命的盛宴正在精彩上演,彰显着生命的律动与活力。“桐始华”,梧桐树在这个时节开始绽放花朵。梧桐树高大挺拔,其花朵呈淡紫色或白色,形状如同小喇叭,硕大而美丽,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绚丽的云霞。桐花的开放不仅为春天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丽色彩,成为人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标志着气温进一步升高,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万物生长。桐花的盛开吸引了众多蜜蜂前来采蜜,嗡嗡的蜂鸣声在花丛中回荡,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从植物学角度来看,桐花的开放是梧桐树生长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后续的结果和繁衍做好了准备。


    “田鼠化为鹌”,古人观察到此时田鼠逐渐减少,而鹌鹑等鸟类增多,便认为是田鼠变成了鹌鹑。实际上,这是由于季节变化,田鼠和鹌鹑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气温升高,田鼠所喜爱的地下洞穴环境因雨水增多等因素变得不再那么适宜,它们更多地选择在地下深处活动,减少了在地面的出现频率。而鹌鹑等鸟类则因春天田野间食物资源的丰富,如各种昆虫、草籽等,活跃在田野间。这种现象反映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体现。虽然田鼠和鹌鹑并不会真正相互转化,但这种古人基于观察得出的说法,也为清明的物候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虹始见”,清明时节,雨后的天空常常会出现彩虹。这是因为此时空气中水汽充足,阳光在雨滴中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彩虹。彩虹一般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如同一条巨大的彩色拱桥横跨在天空。彩虹的出现,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愉悦,还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在经历了春雨的洗礼后,彩虹的出现仿佛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一份礼物,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惊喜。同时,彩虹的出现也与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充沛的降水和充足的阳光为彩虹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对于农事活动而言,清明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在北方,冬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这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极大。此时,小麦的茎部开始迅速伸长,孕育麦穗,植株生长速度加快,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生理活动和养分运输。农民们会及时进行灌溉,确保土壤湿度适宜。灌溉方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漫灌,也有节水型的滴灌、喷灌等。同时,为了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农民们会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情况进行追肥。一般会追施氮肥,如尿素,每亩用量约为10 - 15公斤,同时适量配合磷、钾肥,以促进小麦的茎杆粗壮、穗大粒多。此外,随着气温升高,病虫害也开始活跃起来,此时小麦易受到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侵袭。锈病会在小麦叶片上形成铁锈色的斑点,影响光合作用;白粉病则在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阻碍植株生长;蚜虫吸食小麦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受阻。农民们会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但会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操作,避免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释放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此外,还会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保障小麦的健□□长。


    在南方,水稻插秧工作全面展开。水稻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插秧质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们在经过平整的水田里,熟练地将育好的秧苗插入泥中。插秧时要注意秧苗的间距和深度,一般间距保持在20 - 30厘米左右,深度以2 - 3厘米为宜,这样既能保证秧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使其稳固扎根。为了提高插秧效率,一些地区会采用插秧机进行作业,但在一些山区或小块农田,仍然依靠人工插秧。人工插秧时,农民们弯着腰,一步一步后退,将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每一行秧苗都排列得整整齐齐,如同在大地上绘制一幅绿色的画卷。插秧后,需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保持水层深度适宜,一般在3 - 5厘米左右,为秧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要适时施肥,促进秧苗生长。此外,南方的茶园也进入忙碌时期,清明前采摘的茶叶称为明前茶,因其芽叶细嫩、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备受茶客喜爱。茶农们抢抓时机,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就开始采摘鲜嫩的茶叶。采摘时,只选取茶树顶端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要求芽叶完整、鲜嫩度一致。采摘回来的茶叶经过晾晒、杀青、揉捻、干燥等一系列工序,制作出高品质的春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茶农们精心操作,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同时,各种蔬菜的种植和管理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农民们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特点,进行施肥、浇水、除草等工作。对于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生菜等,以氮肥为主,配合适量的磷、钾肥,促进叶片的生长;对于果菜类蔬菜,如西红柿、茄子等,除了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外,还需要进行整枝打杈,调整植株的生长态势,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通过这些细致的农事活动,农民们为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明,这个充满追思与新生的节气,以其独特的天文现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物候变化,成为了春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个时节,人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续写着生活的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下一个节气,继续探寻春天的奥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