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7章 金融新策 银流天下

作者:青衫锈剑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格物院“民用机械坊”内,首批 “理丝机” 与 “织云机” 成功售予江南商号的喜悦尚未散去,一个更为现实且棘手的问题便摆在了沈惊鸿面前——那堆积如山、作为货款的数十万两现银。


    这些来自江南的银两,在库房中闪烁着杂乱无章的光芒。有成色十足的官铸元宝,也有边缘被剪凿得参差不齐的“碎银”,更有色泽晦暗、明显掺入了铅锡的劣质银饼。户部派来的老库吏,带着几个学徒,拿着小秤和试金石,一连清点了数日,仍是进展缓慢,不时为某锭银子的成色争论不休。运输这些银两需重兵押运,储存它们需占地广阔且戒备森严的银库,其间的损耗、风险与管理成本,高得惊人。这混乱的货币现状,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严重制约着正欲腾飞的工商业,也为各级官吏的贪墨、军中饷银的克扣,提供了温床。


    沈惊鸿凝视着这堆“财富”,心中涌起的并非喜悦,而是沉重的责任感。他深知,一个统一、稳定、高效的货币体系,是维系庞大帝国经济血脉畅通、保障各项新政成果、乃至巩固皇权的基石。在与朱由校进行的数次御前独对中,他摒弃空泛之言,以具体数据和图解,详细阐述了统一币制、设立官营金融机构对于澄清吏治、稳定军心、促进商贸、增加国库收入的巨大裨益。年轻的皇帝虽对机械格物更为痴迷,但也并非不通经济要害,尤其对能够直接遏制军中积弊、稳定其统治根基的提议极为敏感,最终给予了沈惊鸿全力的支持。


    一场静悄悄却注定将深刻影响帝国命运的金融变革,在沈惊鸿的主持下,于格物院及相关的工部作坊内,紧锣密鼓却又周密地推进。


    首要之事,在于铸币。格物院集中了最顶尖的金属冶炼匠师与机械设计高手,依托日益精进的蒸汽动力技术,日夜攻关,设计并制造出了专用的 “天启银元”冲压母模和大型蒸汽冲压机。这机器核心乃是一个重达数千斤的铸铁飞轮,由蒸汽机驱动,通过精巧的曲柄连杆,将持续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垂直方向的、瞬间爆发的巨大冲击力。工匠们先将官银重新熔炼,提纯至九成以上,注入特制的模具,铸成标准重量、成分均匀的圆形银坯。随后,烧至微红的银坯被迅速送入冲压机下,只听“轰”的一声闷响,上下模具合拢,强大的压力使得银坯在瞬间变形,紧密地填充模具的每一个细节。


    新诞生的 “大明天启银元” ,形制精美,寓意深远,远非以往任何银锭、铜钱可比。正面,一条五爪蟠龙腾跃于祥云之间,龙首威猛,鳞爪清晰,环绕龙身的是“大明天启银元”六个遒劲楷字以及铸造年份;背面,则是一幅扬帆远航的宝船图案,象征着大明“抚驭万邦,通达四海”的雄心,边缘处镌刻着清晰的币值标识。银元重量、成色均有律令严格规定,每枚银元法定重七钱二分,含银九成,铜一成,既保证了硬度,又维持了价值。其边缘还铸有一圈细密规整的防滑斜纹,既便于手持清点,更能有效防止不法之徒切割边缘银两牟利,防伪性能大增。


    关于币值,沈惊鸿经过对历年民间实际兑换比率、官府折色标准的反复核算与权衡,最终奏定:壹圆天启银元,准兑足色纹银七钱二分。 这意味着,传统账面上的“一两银子”,在实际流通中,因成色差异与损耗,其真实价值约在1.2至1.3圆银元之间。这种近乎一比一的直观兑换关系(新币价值略高于旧制一两),极大地简化了民间换算,降低了接受门槛。银元的标准化,使得市场交易从此可以告别繁琐的称重、验色、剪凿,“数元”即可完成,效率呈倍数提升,商业活力为之释放。


    与此同时,一个肩负着特殊使命的新生机构——“大明皇家银行”——开始在紧邻皇城、原属某被抄没勋府的巨大宅邸内筹建。沈惊鸿对其寄予厚望,其职能设计,远超出了传统钱庄的存贷范畴,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国库支付、货币发行、信用创造与便民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机构雏形。


    其一,存储与汇兑,构建金融网络。 银行于京师设总行,气势恢宏,戒备森严。并计划依托朝廷驿传体系及新兴的蒸汽火车网络,在全国各主要府城、重要商埠、以及火车通达之枢纽州县,逐步设立分行、分理处乃至代办所。官民商贾,皆可于此存储银钱,无论是杂色银两还是新铸银元,银行按标准折算,付给设计精良、难以仿造的纸质存单或银元票。凭此票证,存户可在不同地区的分行之间通兑通取,实现安全、便捷的异地汇兑,彻底颠覆了以往商旅携巨款长途跋涉、风险重重的模式。利用 蒸汽火车 快速、安全、运量大的特点,银行得以高效调运标准银元、空白票据以及重要文书,一个以京师为中心,辐射主要经济区域的金融流通网络初现雏形。


    其二,统一薪资发放,革除积弊,强化监控。 沈惊鸿力排众议,主张并推动逐步将京城文武官员、京营及各地正在编练的新式陆师、水师之薪饷,由以往复杂且易于动手脚的发放米粮、绢布、茶盐引乃至成色不一的碎银,改为统一由 “大明皇家银行” 直接发放标准化的 天启银元。官员凭吏部或兵部核发的官凭、印信,兵士凭特制腰牌与记录详尽的饷折,按期至银行总行、分行或其指定的军营代办点排队领取。此举看似仅是支付形式的改变,实则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巨大能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彻底遏制军中克扣: 以往军官层层盘剥粮饷,或以次充好,或大秤进小秤出,或拖延发放放印子钱,乃败坏军纪、挫伤士气的顽疾。如今,饷额固定为亮闪闪的银元,由兵士直接从银行体系领取,军官再无插手余地,极大保障了底层兵士的切身利益,军心士气为之一振。


    · 追踪异常,震慑贪腐: 银行账目采用沈惊鸿引入的复式记账法,清晰严谨。每位领取俸饷的官员、兵士在银行均有简易档案。若某官员账户突然存入远高于其法定俸禄的巨额银元,或其家眷、关联人员账户出现频繁、大额异常交易,便立刻成为都察院、按察司等风宪官重点关注的对象,为反腐肃贪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线索。


    · 强力助推新币流通: 以国家权力和信用为背书,通过官员和军队这两大群体的刚性支付,将海量的天启银元持续不断地注入市场流通环节,如同最强力的水泵,使其能以最快速度占领市场,建立信用,自然淘汰那些成色不足、形制混乱的劣币私钱。


    其三,规划小额信贷与便民服务,扎根民间。 在沈惊鸿的远期蓝图中,银行未来还将审慎地面向信誉良好、有偿还能力的小工商业者、自耕农乃至城市手工业者,提供小额、短期的低息贷款,助其扩大生产、改良技术或应对青黄不接等临时困难,成为滋养民间经济的活水。同时,依托其逐渐遍布要津的网点,银行亦可承办官府部分税银的代收、解运业务,甚至利用火车网络的便利,开展小件、紧急文书乃至贵重物品的 “官驿快递” 服务,进一步方便官民,增加非利息收入,夯实经营基础。


    此等前所未有之创举,一经在朝堂之上由沈惊鸿正式提出,顿时引发了比之前推广土豆、蒸汽机时更为激烈的争论与反对。


    以都察院部分御史、户部部分老成持重官员为首的保守势力,再次群起而攻之。他们引经据典,斥责设立银行是“舍本逐末,与民争利,有辱朝廷体统”,认为统一币制是“夺百工之利(指银匠、钱庄),扰市井之序”,甚至危言耸听地宣称这是“聚敛之政,与秦之半两、汉之五铢无异,恐失民心”。


    然而,沈惊鸿此番准备得更为充分。他并未急于反驳,而是命人将十几箱从各地征收、成色混杂、形状千奇百怪的税银,以及刚刚铸造出炉、熠熠生辉、整齐划一的天启银元,一同抬上了金銮殿。在朱由校和满朝文武面前,两相对比,优劣自现,视觉冲击力极强。他继而条分缕析,将各地因银钱折算引发的民间诉讼、军中因饷银不继而发生的哗变隐患、商旅因汇兑不便而增加的巨额成本、乃至官府征收赋税时因银钱折算产生的种种弊端,一一列举,矛头直指混乱的货币体系。


    “陛下,诸位同僚,金融货币,乃国之血脉,民之膏脂!血脉壅塞,则肢体麻木,行动蹒跚,乃至恶疾丛生,终至膏肓!统一币制,设立银行,正是为了疏通这淤塞之血脉,涤荡污浊,强健国体,使吏治得以澄清,军心得以稳固,商贸得以繁荣,此乃固本培元、利国利民之千秋良策,绝非与民争利,实乃为万民开创金融之坦途!”


    朱由校看着殿下那对比鲜明的金银,听着沈惊鸿鞭辟入里的分析,尤其是想到若能借此牢牢掌控军饷发放,彻底扭转军中积弊,其决心愈发坚定。他再次展现出一位革新之君的魄力,力排众议,正式下旨,准予推行。


    “大明皇家银行”总行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无数好奇、审视、期待的目光中正式挂牌。首批封装在特制木箱内的天启银元,通过为首批试点官员发放俸禄、为京营选锋部队发放饷银的方式,如同新鲜血液,正式注入了帝国经济的躯体。那制作精良、价值稳定、便于携带和计算的银元,立刻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商户乐于接收,因其免去了验色的麻烦和损耗的风险;百姓觉得方便,揣上几枚银元便可轻松购物;而尤其是那些底层兵士,第一次亲手、足额、及时地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饷银,不再是那些被层层克扣、质量低劣的实物或碎银,军营之中,感激涕零、高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江南商人方敬斋,在顺利完成首批机器采购后,也敏锐地成为了“大明皇家银行”异地汇兑业务的第一批尝鲜者。他将一大笔在江南筹集、成分复杂的银两,存入了刚刚挂牌的银行苏州分号(筹),换取了轻便易携的汇票,然后轻车简从来到京师,在总行顺利提取了崭新锃亮的天启银元,用于支付机器尾款以及打点京师各方关系。整个过程,不仅安全便捷,省去了雇佣镖局、长途押运的巨额开销和提心吊胆,其资金周转效率也大大提高,让他对这种全新的金融模式赞不绝口,对沈惊鸿的远见卓识更为叹服。


    沈惊鸿时常站在“大明皇家银行”总行二楼的明堂之上,透过昂贵的玻璃窗,俯瞰着楼下熙熙攘攘的景象:官员们矜持地递上官凭,兵士们兴奋地摩挲着刚到手的银元,商贾们精明地计算着汇兑的差额……心中那幅帝国新经济的蓝图愈发清晰。“衣” 与 “行” 的革新已踏上征程,如今 “财” 的命脉也开始被引导向一个更健康、更高效的方向。统一的货币,便捷的金融网络,如同为帝国这具曾经略显臃肿迟缓的躯体,注入了新鲜而富有活力的血液,疏通着每一处毛细血管。


    他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漫长金融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更为轻便的信用票据(纸币)的萌芽、国家信用的彻底建立与巩固、更复杂的存贷汇兑工具的出现……都有可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伴随着格物之力的进步而逐步孕育、生长。但眼下,最重要的仍是脚踏实地,让天启银元真正在民间扎根,让“大明皇家银行”这个新生机构在风雨中站稳脚跟,用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效益赢得官民的信任。每一步前行,必然伴随着旧有利益格局的挣扎反扑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手中掌握着格物伟力与皇权的支持,便能披荆斩棘,为这个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蜕变的煌煌帝国,奠定下更为坚实、现代化的经济基石。帝国的前路,在这金融血脉的逐渐通畅与强健中,愈发显得清晰、开阔,且充满无限可能。


    喜欢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请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