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山川闪电旗在北地秋风中的猎猎声响,与《逍遥城公约》的正式条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远超黑哨口大捷的军事威慑,迅速向更广阔的地域扩散开去。这一次,吸引各方目光的,不再是逍遥城的武力或财富,而是那套前所未有、闪烁着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光芒的全新制度。
以往,北地乃至中原的流民、失意者、怀才不遇之人,在选择栖身之所时,往往只能依附于某个豪强、部落或者冒着风险成为不受庇护的黑户。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口活命的饭食,一方遮雨的屋檐,代价往往是人身依附、苛捐杂税乃至生命财产的毫无保障。
然而,逍遥城的新政,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为他们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
· 人身自由与法律平等:《公约》明确保障城民人身安全与合法财产,宣称“无论出身,皆为平等”。这对于饱受欺压的底层民众和渴望尊严的寒门之士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 工分制与上升通道:清晰的工分制度,将劳动与报酬直接挂钩,多劳多得,技艺精湛者、勤劳肯干者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和尊重。更关键的是,公约承诺的“土地分配”(使用权)、“技术等级评定”、“官员考核推举”等,为所有人——哪怕是曾经的流民、奴仆——指明了一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获得社会地位的上升通道!这是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中难以想象的。
· 教育与医疗保障:公约为所有城民(包括其子女)提供基础教育和医疗救助的承诺,更是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意味着后代有望摆脱蒙昧,意味着疾病不再必然等于家破人亡。
· 商贸鼓励与技艺尊重:对工商业的鼓励与保护,对工匠技术的等级评定与奖励,使得手艺人、商贾不再被视为末流,其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制度性的认可。
这些条款,通过往来商队、暗影司的有意传播以及流民的口耳相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酵着。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北地本身。那些在各大部落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小型聚落、不堪忍受豪强盘剥的边民、以及散落在荒漠草原上的零散牧民,开始拖家带口,向着逍遥城的方向迁徙。他们或许不完全理解公约的所有条文,但他们听懂了“有饭吃、有地种、受保护、不欺压”。
紧接着,影响开始向中原腹地渗透。一些在故土因土地兼并失去生计的农户,一些受限于门第、科举无望的落魄书生,一些因主家败落或技艺不被重视而流亡的工匠,甚至还有一些因朝廷党争、边军倾轧而心灰意冷的中下层军官和退伍老兵,都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方那个传闻中的“希望之地”。
黑哨口外,原本只是零散前来投靠的流民,逐渐变成了络绎不绝的人流。负责移民登记与安置的行政院下属机构,变得空前忙碌。
一位从中原逃荒而来的老农,在听完文书宣讲的《公约》摘要后,老泪纵横,对着负责登记的姜云轩连连磕头:“大人!小老儿活了六十载,从未听过这等规矩!只要给条活路,给小老儿的孙儿一口饭吃,有片瓦遮头,俺们全家给您当牛做马也愿意啊!”
姜云轩如今已沉稳许多,连忙扶起老人:“老伯请起,逍遥城不兴这个。只要遵守公约,勤劳肯干,这里就是您的家。”
一位来自江南、技艺精湛但因得罪了行会而无法立足的老织工,在参观了逍遥城的工坊区和了解了技术等级制度后,激动地对负责百工院的官员说:“此地……此地竟如此看重手艺!若早知有此桃源,何苦在南边受那等腌臜气!”
甚至,还出现了小股成建制的边军士兵,在其底层军官的带领下,趁着夜色脱离原驻防地,前来投诚。他们看中的,是逍遥城明确的军功授田制度和相对公平的军纪待遇。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潮,逍遥城展现出了强大的吸纳与整合能力。建设兵团的框架被迅速扩大,新来者经过严格的身份核查与健康检查后,被迅速编入不同的连队,投入到大建设与大生产中去。夜校成为了他们快速了解逍遥城规矩、学习基础技能、融入新环境的最佳场所。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怀着希望与梦想的新城民,为逍遥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他们的劳动,加速着城池的建设;他们的智慧,在某些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他们的技能,填补了生产体系的空白。
姜妙站在行政院的了望台上,看着下方熙熙攘攘、却秩序井然的新旧城民,对身旁的萧执笑道:“夫君,你看,这便是制度的力量。我们给出的,不仅仅是一碗饭,更是一个‘希望’。而这希望,比任何刀剑和金银,都更能吸引人。”
萧执颔首,目光深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人诚不欺我。有此民心所向,人才汇聚,何愁大业不成?”
新政的吸引力,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正将北地乃至更远区域的英才与人力,不断地汇聚到逍遥城这面新生的旗帜之下。这座希望之城,正在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夯实着自己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根基,为其未来的崛起,积蓄着无可估量的潜力。
喜欢倾城毒妃:王爷,咱们北地称王去请大家收藏:()倾城毒妃:王爷,咱们北地称王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