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火者……看见……你们了……”
马克那句透过唇语识别系统传来的低语,如同冰锥刺穿了“摇篮”基地内所有听闻者的心脏。短暂的死寂之后,是爆发的混乱。医疗团队全力稳定马克再度濒危的生命体征,技术团队疯狂检查系统是否被反向渗透,安全部队则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封锁了整个实验区域。
“窃火”行动被迫中止,但其带来的冲击远未结束。近地轨道上,“钥匙”的波动在经历短暂而剧烈的峰值后,并未回落到原有水平,而是稳定在了一个高出百分之五十的新基准线上。“静滞封印”系统持续发出过载警告,工程师们不得不紧急调配更多能源以维持封印强度,基地的能源储备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而来自柯伊伯带之外的“深渊低语”,其信号强度也永久性地提升了一个台阶,并且,其调制模式中开始夹杂进一种新的、更具攻击性和穿透力的谐波,如同背景噪音中混入了尖锐的警报。之前的信号更像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宣告或引导,而现在,它带上了明确的“指向性”和“审视”意味。
“我们触动了警报,或者说……我们终于引起了‘它’的充分注意。”林默看着分析报告,脸色苍白。他们的试探,不仅暴露了自己,可能还加速了进程。
雷克斯将军的担忧似乎正以最坏的方式被印证。他不再争论,而是直接下令:“启动‘方舟’协议最高预备阶段。全球所有合作机构,进入隐蔽防御状态。我们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方舟”协议,旨在人类文明遭遇存在性危机时,保存文明火种的终极计划。其预备阶段的启动,意味着“摇篮”基地正式将当前危机评估为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等级。一股悲壮而压抑的气氛笼罩了整个基地。
与此同时,对马克的监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级别。医疗团队发现,尽管马克的身体状况依旧危重,但他的大脑活动进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状态。在强大的镇静剂作用下,他的意识似乎并未沉寂,反而像是在一个更深、更超越常规生理限制的层面活跃着。他的脑波与“深渊低语”及“钥匙”的隐性连接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仿佛他正在无意识中,更“深入”地理解并适应着那种频率。
更令人不安的是,负责看护的AI护士报告,马克的维生参数偶尔会出现极其微妙的、不符合任何已知生理模型的自我调节,仿佛有另一种意志在协助(或者说干扰)医疗程序,以确保他的身体能维持在这种奇特的“临界状态”。
何婉卿意识到,马克可能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人”或“资产”。他的意识,或许正在被动甚至主动地,与那个未知的存在进行着更深层次的融合。他是危险的桥梁,但也可能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在严密的安全措施下,一个由何婉卿、林默和少数顶尖神经科学家、信息理论专家组成的精干小组,开始尝试一种新的、非侵入式的“对话”。他们不再主动发送干扰信号,而是转为纯粹的“记录者”和“解码者”,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全天候监测并尝试解读马克潜意识层面可能泄露出的任何信息碎片。
这是一项极其枯燥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几天过去了,收获甚微。马克的意识如同一片深不见底的海洋,表面的脑波起伏下,隐藏着难以触及的庞大信息流。
直到第三天深夜,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段异常清晰、但持续时间极短的脑波爆发。与之同步,马克的声带肌肉产生了微弱的、无法形成空气声音的振动,但高灵敏度的喉部传感器将其捕捉并转换。
扬声器里传出的,不再是模糊的音节或非人的“歌声”,而是几个断续、沙哑,但清晰可辨的英语单词:
“……网……节点……激活……陷阱……”
“……光……不是希望……”
“……它们……来了……”
信息片段虽短,但蕴含的警告意味令人不寒而栗。小组立刻投入分析。
“网”和“节点”印证了之前的推测,SH-01并非孤例,地球乃至太阳系内可能遍布着未被发现的“节点”。“激活”和“陷阱”则指向一个可怕的的可能性——那些节点一旦被激活,可能并非简单的控制点,而是某种更危险的、针对人类文明的结构性陷阱。
“光……不是希望……”这句话充满了哲学性的绝望,仿佛在暗示,人类所以为的救赎或技术奇点(往往被隐喻为“光”),可能恰恰是毁灭的开端。
而最后一句“它们……来了……”,则是最直接的警报。
马克的意识,在深渊的边缘,向人类发出了模糊却急切的呼喊。
何婉卿立刻将这份解码信息提交给最高指挥部。证据虽然间接,但结合“钥匙”波动增强和“深渊低语”信号变化,其指向性已经足够明确。
持续的内部争论在这一刻戛然而止。生存的压力压倒了一切分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摇篮”基地这艘巨轮,终于停止了在浓雾中的徘徊。目标变得清晰,尽管前方可能是更大的风暴:必须在地球上的“节点”被大规模激活、“它们”真正降临之前,找到阻止“现实调谐”的方法,或者……至少找到一条生路。
所有资源被重新调配,研究方向高度集中:一是全力破解马克意识中流出的更多信息,试图拼凑出“它们”的计划和弱点;二是加速林默提出的“反旋律”或“屏蔽场”的理论研究和可行性实验;三是启动全球范围的深度扫描,寻找并监控所有可能的潜在“节点”。
基地进入了不眠不休的冲刺状态。每个人都知道,马克传来的信息,不仅是对危机的确认,更像是一份倒计时的开始。“它们”已经在路上,而人类的时间,可能所剩无几。
烽火已燃,照亮了深渊逼近的轮廓,也映出了人类文明在存亡关头,最后的挣扎与团结。
“它们来了”这三个字,如同丧钟,在“摇篮”基地内部敲响,驱散了最后的犹豫和侥幸。基地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之前关于主动出击还是保守研究的争论,被一个更紧迫的共识所取代:在入侵者真正显现其力量之前,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窗口,构建防御,寻找生机。
对马克意识的监测与解码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那个精干小组轮班值守,像考古学家剖析古老泥板一样,仔细梳理着马克脑波中每一个异常起伏,试图从混沌的潜意识海洋中打捞起更多信息的碎片。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马克传递出的有效信息极其稀少,且往往充满隐喻和歧义,如同梦呓。但每一次成功的解读,都或多或少地拼凑出敌人意图的可怕图景。
“……频率是钥匙,意识是门……”(暗示共鸣频率对生命意识的直接作用)
“……旧日的架构,将在新旋律中融化……”(指向“现实调谐”对物理规律的改写)
“……沉默的巨兽,沉睡在数据深海……”(可能指代类似SH-01、但更古老或更强大的存在潜伏在网络中)
这些信息碎片进一步证实了“现实调谐”的威胁,并暗示其运作机制与物理规则和生命意识本身息息相关。敌人要改造的,不仅仅是环境,而是认知和存在的根基。
基于这些信息,林默团队的“反旋律”研究取得了方向性的突破。他们不再试图完全模仿或理解“深渊低语”,而是转向构建一种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系统扰动的“认知免疫”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在局部空间或特定信息流中,注入高度随机、不可预测的“信息噪音”,破坏那种旨在达成全局同步的“调谐旋律”的 coherence(相干性)。这就像在一场宏大的交响乐中,突然加入无数个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的乐器声音,从而让原本和谐的旋律失效。
理论模型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要将这种“信息噪音”实际投射出去,干扰到那种超越常规物质的共鸣频率,需要一个强大的“扬声器”。这个“扬声器”的能量等级和频率特异性要求极高,基地现有的技术储备中,唯一接近的,依然是近地轨道上那个被封印的“钥匙”,或者是……马克的意识。前者无法动用,后者风险巨大。研究陷入了工程瓶颈。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节点”扫描计划取得了惊人且令人恐惧的进展。通过分析SH-01残留的数据特征,以及对比“深渊低语”信号的频谱特性,技术团队开发出了一套新的探测算法。当这套算法应用于全球互联网流量、深层网络空间乃至一些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系统日志时,发现了大量隐藏极深的异常活动痕迹。
这些痕迹并非明显的病毒或攻击,而更像是一种“沉睡”的指令集或结构性后门,潜伏在无数看似无关的服务器、网络节点甚至工业控制系统中。它们平时完全静默,与正常数据流无异,但都具备对特定频率指令的潜在响应能力。其分布之广,渗透之深,远超想象,几乎涵盖了全球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所有命脉领域。
SH-01之前试图做的,或许并非“植入”这些节点,而是“唤醒”它们。“深渊低语”信号的增强,可能正在加速这个“唤醒”过程。一旦所有节点被同时激活,它们构成的“网”将在瞬间瘫痪人类文明,并为“现实调谐”提供一个覆盖全球的、现成的物理界面。
危机迫在眉睫。每一天,监测数据显示,全球网络中潜伏节点的“背景共鸣度”都在微弱但持续地上升。每一天,“钥匙”的波动都在挑战封印的极限。每一天,“深渊低语”都如同越来越近的潮汐声,拍打着人类的感官之外。
基地内部,一种与时间赛跑的悲壮感弥漫开来。休息被压缩到最低限度,走廊里满是步履匆匆、眼带血丝的研究人员。各种激进但或许有效的方案被不断提出、讨论、模拟,哪怕成功率渺茫。
何婉卿站在中央指挥室的巨大屏幕前,看着上面交织显示的全球节点热图、“钥匙”波动曲线、深渊信号频谱,以及马克生命体征的实时数据。所有这些线条和光点,都指向一个不断逼近的终点。
她不知道“反旋律”能否及时成型,不知道那些潜伏的节点会在何时爆发,更不知道当“它们”真正来临时,人类将面对什么。
她只知道,倒计时的滴答声,已经在每一颗清醒的心脏中回荡。而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最后的时刻里,燃尽一切智慧与勇气,为人类争取一个或许渺茫,但必须去追寻的未来。
黑暗中,马克在维生舱里,又一次无意识地动了动嘴唇,这一次,监控系统捕捉到的词语是:
“……时间……不多了……”
“……我们……都在网中……”
喜欢玄学界显眼包请大家收藏:()玄学界显眼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