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矿石产销对接平台”月交易额突破百万,矿业安全培训基地累计培训矿工超千人时,当地政府正式向振山发出了签订长期开发协议的邀约。此时的矿区已彻底告别过去的混乱景象:标准化的矿洞作业流程、透明化的交易体系、日益红火的配套服务,让侨胞们的生活有了安稳保障,也让当地政府看到了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林墨带着苏哲和国内冶炼企业代表赶赴县城,这场关乎多方共赢的签约谈判,注定要为振山的海外事业写下重要一笔。
协议谈判的核心围绕“长期稳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个原则展开。当地政府提出,希望振山能将合作期限定为十年,在此期间全面参与全县矿业的规范化改造与产业延伸;而林墨则聚焦侨胞的核心权益,明确要求将“侨胞矿业合作组优先参与开发”“矿工安全保障条款”“互助基金扶持政策”纳入协议核心内容。“长期开发不是单纯的商业合作,是要让侨胞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根,让当地民众共享发展红利。”林墨的坚持,得到了副县长的充分认可。
苏哲从专业运营角度,对协议的细节进行了完善。他提出设立“三方监管账户”,由振山、当地政府、国内企业共同管理矿业开发资金,确保每一笔投入都用于安全设施升级、技术培训和产业配套;同时设计了“收益分配机制”,将矿石交易利润按比例划分为侨胞收入、地方税收、开发基金三部分,其中开发基金专门用于矿区周边的道路、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协议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必须把权责利都写得明明白白,既保障商业回报,又兼顾社会价值。”苏哲的专业方案,打消了双方最后的顾虑。
最让侨胞们振奋的,是协议中关于“老手艺+矿业”融合发展的条款。根据约定,振山将牵头在矿区周边打造“侨乡创业园”,政府提供免租三年的场地支持,国内企业则投入资金,帮助侨胞和当地民众创业——张婷的豆腐坊、陈小雨的丝绸店模式将在这里复制,矿工家属可以参与手工艺品制作,产品通过侨胞渠道销往国内外。“我老婆做了一辈子家乡的刺绣,以后再也不用跟着我在矿上吃苦,能在创业园开个小店了!”矿工陈小宇得知消息后,特意给远在国内的家人打了电话,语气里满是激动。
签约仪式举办的前一天,林墨带着谈判团队再次来到矿区。此时的矿洞口,“安全为天,共赢发展”的新牌匾格外醒目;侨乡创业园的地基已经打好,工人们正忙着搭建厂房;医疗点里,国内派来的医生正在为矿工做体检,旁边的货架上摆满了振山送来的常用药。陈阿福拿着刚打印好的“侨胞创业意向表”,上面已经签满了名字:“林总,大家都盼着这份协议早点签,盼着好日子早点来。”
签约仪式当天,县城的广场上挤满了人,既有矿区的侨胞,也有当地的民众和企业代表。仪式由副县长主持,他首先宣读了协议的核心内容,当读到“保障侨胞合法权益”“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时,现场掌声雷动。林墨作为振山代表,与副县长共同在协议上签字,随后国内冶炼企业、侨胞合作组代表也依次签字——这份三方协议,将振山、当地政府、侨胞群体、国内企业牢牢绑定在一起,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发展共同体。
签字结束后,林墨举起外公的铜令牌,对着话筒说道:“这枚令牌承载着我们‘守心’的初心,从老城区的老槐树,到海外矿区的槐树苗,这份守护从未改变。今天签下的不仅是一份开发协议,更是一份承诺——承诺让侨胞安心,让当地发展,让共赢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她的话音刚落,广场上就响起了《我的中国心》的旋律,侨胞们跟着歌声轻轻哼唱,不少人的眼里泛起了泪光。
当天下午,“侨乡创业园”的首批入驻商户就签订了入驻协议,其中既有经营家乡小吃的侨胞家属,也有从事矿石雕刻的当地手艺人。张婷特意从国内寄来了豆腐制作的工具和菌种,委托林墨转交给创业园的侨胞:“让海外的乡亲也尝尝家乡的味道,这是我的一点心意。”陈小雨则通过视频,为创业园的丝绸店店主做了第一次线上培训,教他们如何在丝绸上绣出老槐树的图案。
林墨站在创业园的工地上,看着远处矿区里有序作业的矿工,近处忙碌搭建的厂房,心里格外踏实。这份长期开发协议,不是振山海外事业的终点,而是“社区共生”理念跨越国界的新起点——它让振山的守护从生活物资延伸到产业发展,从侨胞群体覆盖到当地民众,真正实现了“人心相通、利益共享”。
返程前,林墨又去看了矿洞口的槐树苗。经过精心照料,树苗已经抽出了新的枝芽,在风中轻轻摇曳。她知道,就像这棵树苗一样,振山在海外的事业也会慢慢扎根、茁壮成长,用“守心”的温度,连接起家乡与海外,连接起利益与真情,书写出更温暖、更长远的共赢篇章。
喜欢外公的神秘遗产请大家收藏:()外公的神秘遗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