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凡揉了揉太阳穴,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的万家灯火,他暗暗下定决心,明日便与大臣们商讨如何加强考核力度,以及怎样将这些选拔出的人才合理分配。“国家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人才身上了。”他低声说道,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坚定。
第二日清晨,肖平凡早早地来到朝堂,与大臣们商议人才相关事宜。一番激烈讨论后,终于确定了加强考核的具体措施以及人才分配的初步方案。待诸事商定,肖平凡话锋一转:“人才是国家发展之基,而文化乃国家之灵魂。在大力招募人才的同时,文化建设亦不可忽视。朕打算鼓励文人创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复兴,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一位大臣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文化兴盛则国之兴盛。如今国家初兴,正需文化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称是。
于是,在肖平凡的推动下,一系列文化复兴举措迅速展开。各地的图书馆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破旧的书架被更换,尘封的古籍被重新整理、抄录;新建的书院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与施工中,选址皆在环境清幽、便于学子求学之处。同时,朝廷广发告示,鼓励天下文人雅士积极创作,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集,亦或是民间故事、实用技艺之书,皆在鼓励之列。
消息一出,天下文人纷纷响应。一时间,都城内文人雅士云集。他们或是在书馆中埋头创作,或是在街边茶肆里高谈阔论,交流创作心得。
在一处书院的新建工地上,肖平凡微服前来视察。他看到工人们正忙碌地搬运着砖石木材,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书院的规划图纸摊放在一旁,肖平凡走上前,仔细查看。一位老工匠认出了肖平凡,赶忙过来行礼:“陛下,您瞧这书院,按您的吩咐,必定建得又坚固又气派。”肖平凡微笑着点头:“辛苦大家了,这书院建成后,将成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之地,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各类文化活动也在都城的各个角落热闹开展。诗词大会上,文人墨客们吟诗作对,才情四溢。台下的百姓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时为精彩的诗句鼓掌叫好。一位年轻的书生,以一首描绘当下百姓安居乐业景象的诗词,赢得了满堂喝彩。那诗词中,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饱含着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在文化活动场所,一幅巨大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数位画家齐心协力,以国家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为主题进行创作。他们笔下的山水栩栩如生,人物灵动鲜活,引得百姓们连连惊叹。百姓们不仅是观众,也积极参与其中。有的老人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孩子们则用稚嫩的笔触在画布上涂鸦,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家园。
图书馆内,重新修缮后焕然一新。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文人雅士们穿梭其中,挑选着自己心仪的书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手捧着一本古籍,激动地对旁人说道:“多年未曾见过如此齐全的藏书,如今国家重视文化,实乃我等读书人的幸事。”
然而,文化复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传统观念的阻碍逐渐显现出来。
在一次文化研讨会上,一位保守的老学究站了出来,神色严肃地说道:“如今这些文化活动,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有悖于传统。诗词不应只追求华丽的辞藻,更应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注重道德教化。而那些画作,过于注重写实,失去了传统绘画的意境。”
另一位学者也附和道:“还有新建的书院,教学内容不应过于庞杂,应以儒家经典为主,其他杂学只会扰乱学子的心智。”
这些言论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文化复兴应在传统的框架内进行,不可轻易突破。一时间,文化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争论不休。
百姓们也受到了这种争论的影响,原本高涨的热情开始有些消退。文化活动现场,人数渐渐不如之前众多。文人雅士们也陷入了困惑,不知该如何继续创作。
肖平凡得知此事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想要突破并非易事。但文化复兴若要成功,就必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
他决定召集各方人士,举办一场大型的文化论坛,共同探讨文化复兴的方向。
在论坛的筹备现场,肖平凡看着忙碌的工作人员,心中暗暗思索着应对之策。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但为了国家的文化复兴,为了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软实力,他必须迎难而上。
肖平凡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知道,即将到来的文化论坛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只要秉持着为国家、为百姓的初心,定能找到文化复兴的正确方向。“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文化复兴之路,我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低声自语,随后转身,大步迈向论坛筹备处,准备迎接这场关键的挑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然而,在筹备文化论坛的过程中,肖平凡越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石。没有良好的教育体系,文化复兴便如无源之水,难以长久。于是,在文化论坛筹备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他毅然决定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肖平凡召集了朝中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员以及京城内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在宫中的议政殿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议政殿内,烛火摇曳,众人神色各异。肖平凡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众人,神情严肃地说道:“诸位,如今国家虽在逐步复兴,但教育之事,刻不容缓。朕深思熟虑后,决定对教育进行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栋梁之材。”
一位教育官员赶忙起身,恭敬地问道:“陛下,不知您心中对这教育改革,有何具体的想法?”
肖平凡微微颔首,缓缓说道:“首先,要增加教育投入。朕会拨出更多的银两,用于修缮和新建学校,购置先进的教学器具。同时,提高教师的俸禄,吸引更多有学识之人投身教育事业。再者,教学内容必须调整。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史子集,要增加实用之学,如天文、地理、算术、农桑、医术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众人听闻,不禁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起来。有的面露赞同之色,有的则微微皱眉,似有疑虑。
会后,教育改革的各项举措迅速推行开来。京城内,原本破旧的学校开始大规模修缮,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新购置的教学器具,如地球仪、算盘、天文望远镜等,被一一陈列在专门的教室中。
在师资方面,朝廷发布了优厚的招募条件,吸引了众多饱学之士前来应聘。经过严格的考核筛选,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充实到各个学校。这些教师不仅有着深厚的学识,还对新的教学理念充满热情。
新的教学内容也开始在课堂上呈现。在算术课上,老师用生动的实例,教学生们如何计算田亩面积、如何进行商业账目核算。学生们围在地球仪旁,好奇地听老师讲解世界的地理风貌,眼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农桑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们来到田间地头,亲自示范如何播种、施肥、灌溉,学生们亲手参与劳作,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这些改革措施,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家长们看到孩子在学校里不仅能学到传统的知识,还能接触到各种实用技能,纷纷称赞肖平凡的英明决策。孩子们更是对新奇的教学内容充满了兴趣,每天都盼望着去学校学习。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场教育改革。一些保守派学者听闻教学内容的改变后,坐不住了。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以传承儒家经典、培养道德之士为首要任务,那些所谓的实用之学,不过是奇技淫巧,会扰乱学生的心智,败坏学风。
一日,几位保守派学者联名上书,请求面见肖平凡,陈述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反对意见。肖平凡得知后,在御书房召见了他们。
几位学者进入御书房,见到肖平凡后,纷纷跪地行礼。为首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抬起头来,神情激动地说道:“陛下,臣等听闻您推行教育改革,增加了诸多杂学内容。此举实在不妥啊!自古以来,我朝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根本,培养出的学子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今加入这些旁门左道之学,恐会让学子们误入歧途,忘却圣贤教诲。”
肖平凡静静地听完老者的话,神色平静地问道:“依诸位之见,国家如今面临内忧外患,若学子们只知圣贤经典,而不懂天文地理、算术农桑,如何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如何能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
另一位学者赶忙说道:“陛下,国家自有专门之人负责这些事务。学子们只需潜心钻研经典,领悟圣人之道,便能以道德感化万民,治理国家。”
肖平凡微微摇头,说道:“时代在变,国家的需求也在变。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能胸怀天下,又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若一味拘泥于传统,国家如何进步,百姓如何富足?”
几位学者面面相觑,一时语塞,但他们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轻易妥协。
肖平凡见状,知道想要说服他们并非易事,便说道:“诸位的担忧,朕亦能理解。但教育改革乃大势所趋,关乎国家的未来。朕希望诸位能以大局为重,再仔细斟酌一番。”
几位学者无奈,只得告退。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肖平凡陷入了沉思。他知道,保守派学者的反对只是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第一道难关,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他坚信,自己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喜欢穿越之乱世明君请大家收藏:()穿越之乱世明君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