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章 纽约的试水

作者:苏蕴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米兰的挫败与意外收获,让苏晚对国际化道路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带着从“未来织物”工作室获取的几块创新面料小样和一份初步合作意向,她和陈雪离开了意大利,却没有立刻返回国内。国际化的探针,需要触及更多元的市场。这一次,她们的目标是西半球的世界之都——纽约。


    与巴黎的文艺、米兰的精密不同,纽约散发着一种混合了野心、包容与极致商业化的大都会气息。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像一座巨大的、永不停歇的欲望与机会的发动机。在这里,苏晚决定采取一种更为轻资产、也更符合纽约时尚生态的模式进行试水——通过Showroom(展示厅)。


    Showroom,这种介于品牌与零售商之间的展示空间,是纽约时尚产业的重要一环。设计师或品牌将样品陈列于此,邀请买手、编辑、明星前来预览、下单。它避免了开设实体店的高昂成本和运营压力,又能有效触达精准的专业客户。


    通过纽约时装周期间积累的一些人脉,以及菲利普·马丁的推荐,苏晚联系上了一家名为“东方遇见西方”(East Meets West)的Showroom。这家Showroom规模不大,但定位清晰,专注于推介有潜力的亚洲设计师品牌给北美市场,其创始人是一位美籍华裔时尚顾问薇薇安·王(Vivian Wang)。


    与薇薇安的洽谈相对顺利。她对“锦绣”独特的东方美学,尤其是获得“金梭奖”的“墨韵”系列颇为欣赏,认为其蕴含的文化质感在纽约这个追求个性的市场存在机会。双方很快达成协议,“锦绣”将投放“墨韵”系列中的部分核心产品在薇薇安的Showroom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示和接单。


    苏晚和陈雪亲自参与了Showroom的布置。她们选择了深灰色的墙面作为背景,用简洁的金属挂架展示服装,重点突出“墨韵”系列如水墨画般晕染开来的色彩和精致的刺绣细节。没有过多的装饰,力图让产品本身说话。看着那些凝聚了心血的作品在异国的展示厅里静待品评,苏晚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安。


    展示周期开始后,薇薇安利用她的资源,邀请了不少纽约本地的买手、时尚编辑和造型师前来参观。苏晚和陈雪也守在现场,希望能第一时间获取反馈。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她们一击。


    大部分前来参观的纽约买手,反应出乎意料地冷淡。


    他们通常会快速地在展厅内转一圈,手指拂过衣料,目光锐利地扫过标价牌,然后微微摇头。


    “设计很漂亮,像艺术品。”一位穿着前卫、经营着多家概念买手店的女士直言不讳,“但是,对我们店的顾客来说,可能过于艺术化了。她们需要的是能穿着去上班、去派对、去 brunch 的衣服,这些……看起来不太日常。”


    另一位来自大型百货公司的资深买手则点出了更核心的问题:“实穿性不足。廓形对身材要求太高,颜色也太素雅,不够有冲击力。纽约客喜欢的是能立刻抓住眼球、表达态度的东西。”


    “东方元素很有趣,但需要更现代、更直接的表达。”


    “价格定位和它的市场认知度不太匹配。”


    类似的评价,一次又一次地响起。买手们用商业的眼光,冷静地剖析着“墨韵”系列,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美学价值高,但商业潜力存疑。实穿性不足,成为了最集中的批评焦点。


    苏晚站在展厅角落,听着这些毫不留情的评价,脸上的笑容渐渐变得僵硬。她看到陈雪咬着嘴唇,眼神中充满了不甘和委屈。她们引以为傲的、代表着“锦绣”最高设计水准和文化追求的作品,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竟然被贴上了“不实穿”的标签。


    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如同冰冷的海水,慢慢浸没了苏晚。


    难道她的判断错了吗?难道东方美学与高端市场的结合,只是一个她一厢情愿的幻想?在纽约这样务实而喧嚣的市场里,安静、内敛、富有文化深度的设计,真的没有立足之地吗?她坚持的“差异化”,是不是走错了方向?


    连续几天的冷遇和负面反馈,让苏晚的心情跌至谷底。晚上回到酒店,她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纽约璀璨夺目、却冰冷陌生的夜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彷徨。国际化的道路,远比她想象的更加崎岖,每一步都布满了认知的陷阱和审美的鸿沟。


    就在她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手机传来收到新消息的提示音。是林长河发来的。


    她点开一看,不是文字,而是一张图片。


    图片有些模糊,是黑白色的影像,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蜷缩着的轮廓,能隐约看到头部和身体的形状。下面附着一行简短的文字,是林长河的笔迹:


    “咱家的新作品,也是独一无二。”


    那是……孩子的第一张B超照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苏晚的呼吸瞬间停滞了。她怔怔地看着那张模糊的照片,看着那个在她腹中悄然孕育、正在努力成长的小生命。所有的挫败、自我怀疑、孤独感,在这一刻,仿佛都被这张照片中蕴含的磅礴生命力所冲散。


    林长河没有问她在纽约顺不顺利,没有安慰她,甚至没有提工作一个字。他只是用这种方式,将她从商业失利的泥潭中,猛地拉回到了一个更宏大、更根本的生命视角。


    是啊,她正在创造的,不仅仅是商业品牌,更是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家庭。无论是“锦绣”这个品牌,还是腹中的孩子,都是她倾注心血、独一无二的“作品”。它们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可能成长的道路充满荆棘,但它们的价值,源于其本身的存在和独特性,而非外界的评判。


    商业的成败一时,但生命的创造与坚守,是永恒的。


    滚烫的泪水无声地滑落,但这一次,不再是委屈和彷徨,而是一种被深深理解和慰藉的感动,一种重新燃起的、为“作品”而战的勇气和温柔。


    她回复了两个字:“收到。”


    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第二天,苏晚和陈雪调整了心态,继续守在Showroom。尽管买手们的反应依旧平淡,但她们不再轻易气馁。


    转机发生在展示周期的最后几天。一位在Instagram上小有名气、以独特审美和犀利评论着称的时尚博主——艾里斯·陈(Iris Chen),受朋友邀请,偶然来到了“东方遇见西方”Showroom。


    艾里斯有着亚裔背景,对东方元素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一进门,目光就被“墨韵”系列那件带有泼墨意境刺绣的长外套吸引了。她仔细抚摸着面料,观察着刺绣的细节,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般的光芒。


    “这太美了!”她由衷地赞叹,对陪同的薇薇安和苏晚说,“这种静谧的力量感,和纽约满大街的‘快时尚’完全不同。它让我想起了我祖母收藏的中国水墨画。”


    她当场试穿了那件外套,在镜子前反复端详。衣服在她身上,呈现出一种奇妙的融合——东方的禅意与纽约的摩登感意外地和谐。


    “实穿性?”艾里斯听到薇薇安转述的买手评价,不以为然地挑眉,“谁说美和实穿不能并存?这件的剪裁其实非常修饰身形,面料舒适度也很高。关键在于搭配,以及穿着者的自信。”


    离开Showroom后不久,艾里斯就在她的部落格上发布了一组照片。她穿着那件“墨韵”外套,搭配简单的牛仔裤和马丁靴,站在纽约苏荷区一面斑驳的涂鸦墙前。光影之下,外套上的水墨刺绣仿佛与墙上的涂鸦艺术产生了对话。


    她在配文中写道:“迷失在曼哈顿的喧嚣中,偶然遇见了来自东方的宁静诗意。来自中国设计师品牌@Jinxiu的‘墨韵’系列。谁说艺术不能穿在身上?爱极了这种文化碰撞带来的独特气质。#东方美学 #纽约风格 #发现中国设计”


    艾里斯虽然粉丝量不是顶级的,但她在特定圈层内颇具影响力,以眼光挑剔和推荐小众品牌着称。她的这篇推文,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部落格发布后,Showroom的热线电话和邮箱,陆续收到了一些询问。虽然数量不多,但询问者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诚意和对产品本身的理解与喜爱。一位加州的画廊主订走了那件样衣,表示要在她的开幕酒会上穿;一位纽约的独立音乐人下单了一条带有竹叶刺绣的连衣裙;甚至有一家位于波士顿的高端生活方式概念店,发来了小批量订单的询价。


    这些订单,如同零星但高质的火种,虽然无法立刻形成燎原之势,却无比珍贵。它们证明了“墨韵”系列的价值,确确实实地打动了一部分追求独特性和文化深度的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艾里斯的分享,为“锦绣”带来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来自国际市场的关注。


    纽约的试水,没有带来爆炸性的成功,却也让“锦绣”在冰冷的商业评价之外,找到了一抹知音的暖色,并在浩瀚的北美市场,留下了虽微小却清晰的第一道印记。苏晚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有了那份“独一无二”的底气,她可以更加从容地走下去。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七零锦绣小农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