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7章 代码之外的温度

作者:清雪沐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徐卓远回到宿舍时,惯常被代码和算法填充的寂静空间,被一种陌生的内部扰动所取代。并非风扇的嗡鸣或硬盘的读写声,而是思维底层持续运行的后台进程,无法像清理内存碎片一样一键结束。这种感觉,如同一个精密仪器内部混入了一粒微尘,虽未停机,却时刻提醒着系统的不纯粹。


    【内部逻辑系统日志:状态异常报告。核心进程“情感量化项目”占用资源持续偏高(78% → 85%),并伴有非授权关联进程启动。关联数据流:1. 封瑶-行为模式更新(新增:家庭互动模块-正向情感输出,信任度阈值提升);2. 外部环境变量“沈思雨事件”处理结果评估(效率:92%;团队稳定性增益:+15%;潜在冲突风险:-30%);3. 新增输入:“幸福”定义检索与匹配(匹配度:28%,缺乏个人经验数据支持,理论模型与感官体验存在显着偏差)。警告:持续高负载可能影响核心运算效率。建议:执行深度碎片整理或增加物理休息时间以优化系统性能。】


    他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眉心,指尖按压带来的轻微痛感试图强制关闭这些冗余的“线程”。然而,封瑶接电话时那温和的侧影,她说“幸福”时眼中清晰映出的、仿佛能穿透迷雾的星光,以及自己那句不受控脱口而出的“实践验证……有效”,都如同无法清除的顽固缓存数据,在核心回路中反复回放,甚至干扰了他晚上调试一段关键代码的专注度。


    这种脱离绝对掌控的感觉,对他而言是陌生且低效的。他的世界一向由严谨的代码、清晰的逻辑门和可量化的数据流构成,情感则是需要被降维处理、归类分析,最终要么整合进模型,要么作为噪声滤除的干扰项。但封瑶的出现,像是一段无法被现有算法完美解析的奇异代码,她不仅自身携带高维度的、难以量化的情感信息,还在不断尝试将这种“噪声”注入他的核心系统,并……通过几次“社会关系事件”的测试,似乎真的优化了部分输出结果,提升了特定情境下的“系统适应性”。这违背了他一贯的认知。


    ---


    翌日下午,文学院那间洒满暖阳的小会议室里,封瑶正与林骁、苏晓学姐以及几位报名参与项目的表演专业同学进行项目说明会。


    苏晓是文学院学生会的副主席,齐肩短发,眼神明亮锐利,做事雷厉风行。前世封瑶与她仅是点头之交,但这一世,因着这个跨学科项目,两人迅速熟络起来。苏晓不仅高效协调好了场地和人员,此刻更以其出色的理解力,帮助封瑶将一些技术术语转化为表演系同学更容易理解的语言。


    “所以,我们需要在模拟几种典型情绪爆发戏时——比如得知亲人离世的悲恸,或是久别重逢的狂喜——同步记录大家的心电、皮电和脑波信号,然后在表演结束后立刻填写这个量表,标记出刚才表演时自我感知到的情绪强度和维度,对吗?”发言的是表演系的周铭,他身形挺拔,眼神灵动,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手指甚至在空气中比划着,仿佛已经在构思表演片段。


    “是的,周铭同学总结得非常到位。”封瑶微笑点头,递过去打印好的量表范本,“量表的设计主要参考了经典的‘效价-唤醒度’二维模型,但也结合了戏剧表演的特点,增加了一些描述性的情绪词汇选项,比如‘悲恸’可能细分为‘沉痛的悲伤’和‘爆发式的哭泣’,方便大家更精准地捕捉和标注内心感受的细微差别。”


    林骁在一旁适时补充,语气带着与有荣焉的骄傲:“设备那边大家放心,徐神已经带着我调试好了,绝对是市面上最前沿的非侵入式采集设备!电极贴片都是超柔材质,保证不会让大家有任何不适感,也不会影响你们的表演发挥。”


    会议进行得十分顺利,表演系同学们对结合科技探索表演奥秘表现出浓厚兴趣,提出了不少具体问题,封瑶和苏晓一一耐心解答。散会后,苏晓留了下来,帮着封瑶整理散落在桌上的资料。她侧头看了看封瑶,语气带着几分不加掩饰的欣赏:“瑶瑶,说真的,感觉你这次从家回来变了很多。以前……嗯,总觉得你像蒙着一层薄纱,安静,有点疏离,现在特别通透,做事也更有魄力和章法了。这个项目想法真的很棒,能把文理之间的壁垒打破,而且,”她顿了顿,压低声音,“徐卓远那样传说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神居然也愿意深度参与,真不容易。你是怎么说服他的?”


    封瑶心中微动,知道这是自己重生后,心态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构建所带来的外在体现。她笑了笑,坦然接受这份评价:“人总会成长的嘛,想通了一些事情。至于卓远他……”她想到徐卓远那份异常报告日志(虽然她并未亲眼看见,但能想象其存在),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他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愿意接受有价值的‘新输入’,只要你的逻辑能通过他的‘编译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她用了徐卓远可能能理解的术语,引得苏晓也笑了起来:“看来你们找到了独特的沟通频道。对了,”她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八卦的意味,“听说昨天沈思雨去实验室找徐神了?没给你们添麻烦吧?”


    封瑶有些意外消息传得这么快,但想到沈思雨在学院里的关注度以及她可能主动透露,又不觉奇怪。她简单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调了徐卓远的明确态度和自己给出的折中建议,略去了后续两人关于“幸福”定义的深入讨论。


    苏晓听完,了然地点头:“处理得漂亮。沈学妹人本质不坏,就是有时候目标感太强,显得执着。你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没伤和气,还给项目拉了潜在资源,一举多得。”她顿了顿,若有所思地看着封瑶,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不过,能让徐卓远默认甚至配合这种‘非标准流程’……封瑶,你很特别。我看得出来,他看你的眼神,和看我们这些人不一样。”


    封瑶的心跳漏了一拍,面上却依旧平静,只是将整理好的资料边缘轻轻对齐,放入文件夹中,指尖拂过纸张,带来细微的摩挲感。她没有接话,心中却泛起一丝微澜。特别吗?或许,只是因为她比任何人都更早、也更清晰地看到了那座漂浮的“冰山”之下,潜藏着怎样一片未曾被照亮、却蕴藏着丰富能量的海域,而她,正尝试成为那座连接海域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


    接下来的几天,项目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封瑶白天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和文学院办公室,协调时间、查阅资料,晚上则埋头在电脑前,完善软件接口设计和情绪词典的初步架构。她特意查阅了大量认知心理学和早期自然语言处理的文献,将一些经典理论与徐卓远提到的NLP技术路径相结合,甚至自学了一些基础的Python脚本,尝试将情绪词汇与可能的生理信号特征进行关联,整理出了一份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的思路文档。


    这晚,她带着这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文档再次来到实验室。推开门,只见徐卓远和林骁正围在几张拼起来的实验桌旁,上面摆放着连接好的各种传感器、信号放大器和数据采集卡,线缆错综复杂却井然有序,如同一个精密的神经系统。徐卓远正低头用万用表检测着一个3.5mm音频接口的导通性(用于同步标记),神情专注,冷白色的灯光勾勒出他挺拔的鼻梁和紧抿的薄唇,整个人像一台正在高效运行的精密仪器。


    “瑶瑶来啦!”林骁先看到她,热情地挥手,脸上带着完成硬件搭建的兴奋,“快来看,硬件部分基本搞定了!徐神出手,果然不同凡响,这几个旧设备被他这么一调配,性能快赶上新的了!”


    徐卓远闻声抬起头,目光落在封瑶身上,几不可见地点了下头,算是打过招呼,视线随即被她手中那份明显增厚、甚至用标签纸做了索引的文档吸引,镜片后的目光微微闪动了一下。


    封瑶走过去,将文档递给他:“这是我根据我们上次讨论的NLP路径,结合剧本情绪分析和自评量表设计,整理的一些初步构想和技术可行性补充说明。里面尝试将一些情绪词汇与它们在典型生理信号(如心电图的HRV——心率变异性,皮电的SCR——皮肤电反应)中可能的表现做了初步关联假设。你看看是否可行,或者存在哪些逻辑漏洞?”


    徐卓远接过,快速翻阅起来。文档条理清晰,不仅引用了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坎农-巴德学说等经典,还将文学性的情感描述(如“肝肠寸断”、“心花怒放”)尝试与他能理解的数学模型(如概率图模型、多维向量空间)和数据流程进行对接。最后附上的那个基于规则的情绪词汇分类器设计草图,虽然略显稚嫩,但结构完整,显示出了对问题本质的把握。


    他翻阅的速度慢了下来,手指在某些段落停留,尤其是在封瑶提出的“基于剧本上下文语境对情绪词汇进行动态权重修正”的部分。片刻后,他抬头看向封瑶,语气是纯粹的、不带任何个人情绪的探讨:“引入语境修正权重,这个思路理论上可以显着降低单一词汇的歧义性,提升分类准确率。但语境依赖度的量化标准需要严格且可操作的定义,否则会引入新的主观噪声,导致模型过拟合或泛化能力下降。”


    “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封瑶立刻接话,走到他身边,纤细的手指指向自己画的流程图,“我们可以尝试基于几个维度来设定初始权重系数:一是词频,在特定情绪语境下高频出现的词汇权重更高;二是词向量相似度,计算目标词汇与语境中其他情感词汇的余弦相似度;三是它在剧本中出现的具体情境类型,比如是在冲突高潮、平静叙述还是内心独白中。然后,将这个初始系数作为先验知识,通过后续采集到的演员实际生理数据和细致化的自评标签进行迭代修正。这可能需要引入一个简单的、基于监督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块,比如逻辑回归或者简单的神经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两人就着文档和技术细节深入讨论起来,语速很快,涉及“特征工程”、“损失函数”、“交叉验证”等大量专业术语。林骁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咂咂嘴,自嘲地笑道:“得,你俩这频道切换得太快,我是彻底插不进去了,跟听天书似的。我还是去隔壁办公室核对一下演员们的具体时间表,确保采集日程万无一失。”说完,自觉地将空间留给了沉浸在新算法构建中的两人。


    高效的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才告一段落,实验室再次恢复安静,只剩下服务器低沉的运行声和偶尔的键盘敲击。封瑶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浅蓝色的保温盒,打开盖子,里面是码放整齐、散发着温热与淡淡甜香的桂花糯米糕,白色的米糕上点缀着金色的桂花瓣,显得格外诱人。


    “我妈妈做的,非让我带点来给你们尝尝,说谢谢你们照顾我。”她将保温盒推到桌子中央,笑容温软,带着家的气息,“忙了这么久,补充点能量?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大脑运转。”


    林骁刚好回来,立刻欢呼一声凑过来,不客气地拿了一块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赞美:“唔!好吃!软糯香甜,阿姨这手艺绝了!比食堂的好吃一百倍!”


    徐卓远看着那盒精致的、明显带着“家庭关怀”和“手工制作”印记的点心,动作有瞬间的凝滞。在他的经验模型里,实验室是纯粹的工作空间,能量补充应遵循高效、标准化原则(如能量棒、咖啡),食物,尤其是这种承载着人情世故的食物,属于另一个维度的、可能干扰工作效率的变量。他下意识地想拒绝,认为这会打破工作环境的“纯净度”。


    但封瑶已经自然地拿起一块,递到他面前,眼神清澈而坦然,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暖融融的期待:“尝尝看?我妈妈特意说了,糖放得不多,不会腻。”


    那目光,和她之前讨论技术方案时的专注锐利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了同样的真诚。他迟疑了一下,仿佛在执行一个未经严格验证的新协议,伸手接过。糯米糕触手软糯温热,放入口中,桂花的清香与糯米的清甜恰到好处地融合,是一种陌生的、带着奇异安抚效果的感官体验,与他数据库里关于“甜食”的抽象定义似乎不太匹配。


    【数据记录:外部输入 - 感官体验(味觉/触觉):桂花糯米糕。关联变量:封瑶-家庭互动(高正向评价)、林骁-愉悦反馈(显着)。初步分析:此特定物质输入在特定环境(协作后)下,似乎能提升环境内非特定对象的积极情绪指数,并可能轻微促进团队协作氛围?关联性不等于因果关系,需更多样本点验证。物质属性(成分、热量)与心理效应之间的映射关系待研究。】


    他沉默地吃完,没有发表任何味觉上的评论,但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他眉宇间那一丝极细微的、仿佛冰川边缘悄然融化的松动,以及他接下来翻阅文档时,指尖力度似乎柔和了些许。她心中莞尔,这大概就是“吃人嘴短”在徐卓远那套严谨逻辑体系里,一种另类的、初步的“协议建立”表现形式?


    这时,封瑶的手机再次响起,屏幕上显示着“妈妈”的字样。她依旧如常地走到窗边,接听电话,用同样温和耐心的语气报备行程,安抚家人的牵挂,声音轻柔得像夜风。


    挂断电话后,她回过头,发现徐卓远正看着她,这次没有立刻移开目光,那双总是沉浸在数据海洋中的眼睛,带着一种罕见的、纯粹的困惑。他忽然开口,问了一个与项目代码、硬件接口完全无关的问题:“你似乎……很擅长处理这种人际间的情感互动。包括与你的家人维持稳定联系,以及之前高效化解与沈思雨潜在的冲突。这其中的优化算法是什么?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个通用的‘社交协议’?”


    他的语气是纯粹的求知,像在分析一个他尚未掌握其底层逻辑的复杂系统。


    封瑶走回座位,没有立刻回答。她看着徐卓远那双试图用理性解析“情感”这门最不遵循确定性规则学科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混合着怜惜、理解与坚定责任的暖流。她明白,他并非天生冷漠,只是他成长的环境、他构建认知世界的方式,都无人教他如何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波纹,如何去建立那些代码之外、却至关重要的温暖连接。


    “卓远,”她轻声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仿佛怕惊扰了他正在构建的新思考路径,“情感不是一套需要‘处理’或‘优化’的冰冷问题,而是需要主动去‘连接’的频道。就像我们调试这些设备,”她指了指桌上一台精密的放大器,“你需要找到正确的物理接口,理解信号传输的协议,调整阻抗匹配,然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家人、朋友……甚至包括我们现在的合作,都是如此。它可能不像代码那样非黑即白,运行过程中会有噪声干扰,会有响应延迟,甚至会出现协议不兼容的情况,但一旦建立了稳定、双向的连接通道,所能获得的数据维度丰富性和整个系统(无论是家庭、团队还是内心)的稳定性与韧性,往往是单机封闭运行所无法比拟的。”


    她用了他能理解的技术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关系具象化为他熟悉的通信模型。徐卓远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陷入了更深的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发出规律的哒哒声,如同在敲击代码。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他的内部系统正在全力运算,尝试接收并解析那些他过去一直忽略的、来自“情感”这个陌生维度的复杂信号。


    封瑶没有打扰他。她知道,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徐卓远这样内心秩序森严、逻辑堡垒坚固的人。但她有信心,也有足够的耐心,用一次次有效的“实践验证”,用代码之外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的温度,一点点融化他周围无形却坚硬的冰层,让那些因她而悄然探头的、名为“理解”与“靠近”的藤蔓,最终能坚韧地缠绕住他孤独运行的岛屿,将其稳固地连接到一个更广阔、更温暖、也更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清冷如霜,但空气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悄然发生着改变。那不仅仅是项目硬件搭建完毕、软件思路明晰带来的进展顺利,更是一种微妙的、始于理解、靠近与尝试连接的救赎,在沉默的思考与一块甜糯的糕点中,静静滋生,缓慢流淌。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