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7章 舆论造势

作者:中元堂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217章:舆论造势


    夜色如墨,沈府内外灯火通明。王明远率领的官兵将府邸围得水泄不通,刀剑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沈府的家丁护卫们则严阵以待,双方剑拔弩张,气氛一触即发。


    “王大人,这是何意?”沈墨轩站在府门前,面色平静如水,仿佛眼前这阵仗不过是寻常景象。


    王明远冷笑一声,手持令箭高声道:“沈墨轩,你勾结前朝余孽,图谋不轨,本官奉旨拿人,还不速速就擒!”


    慕容惊鸿站在沈墨轩身侧,手握剑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四周的官兵。苏芷瑶则站在稍后的位置,面色虽苍白,眼神却异常坚定。


    “王大人可有圣旨?”沈墨轩不慌不忙地问道。


    王明远面色一僵,随即强硬道:“本官奉的是转运司之命,捉拿要犯,何须圣旨?”


    “哦?”沈墨轩微微一笑,“那就是没有圣旨了。王大人,你可知道私调官兵,围攻侯爵府邸,该当何罪?”


    王明远被问得哑口无言,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确实没有圣旨,此次行动是受了刘瑾的密令,本以为能速战速决,没想到沈墨轩如此镇定。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只见长街尽头,无数火把如长龙般向沈府涌来。


    “保护沈侯爷!”


    “交子利国利民,谁敢动沈侯爷就是与我们为敌!”


    “王明远滚出江南!”


    震天的呼喊声由远及近,黑压压的人群将官兵反包围在中间。来的都是江南的商贾和百姓,有的手持算盘,有的拿着账本,更有甚者举着“交子便利,商民得利”的横幅。


    王明远面色大变,他万万没想到沈墨轩在民间有如此威望。


    “你们...你们这是要造反吗?”王明远厉声喝道,声音却带着一丝颤抖。


    一个白发老翁从人群中走出,正是前几日公堂上为沈墨轩作证的李老四。他颤巍巍地指着王明远:“王大人,你口口声声说沈侯爷图谋不轨,可他为我们百姓做了多少好事,你可知晓?”


    “就是!”一个农妇接口道,“自从有了交子,我们卖粮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铜钱走几十里山路,再也不怕半路被劫匪盯上!”


    一个小贩高举手中的交子:“这一张纸,抵得过我从前挑着的两筐铜钱!沈侯爷是活菩萨啊!”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附和声,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官兵们面面相觑,手中的兵器也不自觉地垂了下来。


    王明远见势不妙,色厉内荏地喊道:“反了,反了!你们都反了!”


    “王大人,”沈墨轩适时开口,“民心所向,便是天意。你还要执意拿人吗?”


    王明远咬牙切齿,却不敢真的与民众冲突。他狠狠地瞪了沈墨轩一眼,悻悻道:“我们走!”


    官兵撤走后,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沈墨轩向众人深深一揖:“沈某多谢诸位相助!”


    李老四上前道:“沈侯爷客气了。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岂能坐视您被冤枉?”


    待人群散去后,沈墨轩回到府中,面色却不见轻松。


    “王明远虽暂时退去,但必不会善罢甘休。”慕容惊鸿道,“刘瑾既已出手,后续必有更狠毒的手段。”


    苏芷瑶担忧地说:“方才虽然解围,但如此一来,我们与朝廷的冲突就公开化了。”


    沈墨轩点头:“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争取更多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沈墨轩发动了旗下所有商号,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造势。


    在江南各大城镇,随处可见宣传交子便利的告示。告示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配以生动的图画,说明交子如何减轻商旅负担,促进货物流通。


    “从前贩货,铜钱沉重不便携带,路遇盗匪血本无归。如今一纸交子轻便安全,走南闯北不再担忧。”


    “交子流通,货如轮转。江南繁荣,百姓安乐。”


    这些告示贴在城门、市集、码头等人流密集处,由识字的伙计向过往行人讲解。很快,交子的好处就传遍了江南的大街小巷。


    与此同时,沈墨轩让商盟中的中小商人联名上书,陈情交子之利。这份万民书收集了上千商号的签名,详细记录了交子流通后给商贸带来的变化。


    “自使用交子以来,小的布店进货范围从百里扩展到千里,花色品种增多,生意翻了三番。”——布商张三


    “交子让小的能及时采购北方毛皮,制成衣裘售卖,养活了一家老小十口人。”——皮货商李四


    “以往漕运结算繁琐,如今一纸交子省时省力,漕船往返效率提高五成。”——漕工王五


    这些真实的案例被编印成册,分发给各地官员和士绅。就连一开始对交子持怀疑态度的人,在看了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后,也不得不重新思考。


    更妙的是,沈墨轩还组织了一场“交子便利说”的讲演活动。邀请各地商人现身说法,讲述交子如何改变他们的经营状况。


    这日,杭州城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台上,一个年轻的陶瓷商人正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从前我烧制的瓷器最远只能卖到苏州,因为再远的话,带着铜钱回来太危险。有了交子后,我的瓷器卖到了京城,甚至还有番商订购...”年轻的陶瓷商人激动地说着,台下听众不时发出惊叹声。


    讲演结束后,现场设置了交子咨询处,为感兴趣的商民解答疑问。还提供了小面额的交子试用,让人们亲身体验其便利。


    “果然轻便!”一个尝试后的老商人啧啧称奇,“这一张纸,抵得上一贯钱,却不用担惊受怕。”


    舆论的力量开始显现。茶楼酒肆里,人们谈论的不再是交子的风险,而是它带来的便利。就连孩童玩耍时,也模仿大人用纸片当交子做买卖游戏。


    然而,反对的声音并未消失。


    这日,沈墨轩接到消息,有一伙人在苏州散布谣言,说交子会引发物价上涨,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


    “是刘瑾的人。”慕容惊鸿查证后回报,“他们见正面攻击不行,就开始用这种下作手段。”


    沈墨轩沉思片刻,道:“既然如此,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他立即组织商盟成员,在苏州开设“公平市集”,所有商品均标明交子价和铜钱价。结果一目了然:两种价格完全一致,交子并未引发物价上涨。


    不仅如此,沈墨轩还请来城中着名的账房先生,公开讲解交子的发行机制和准备金制度,消除人们的疑虑。


    “每发行一贯交子,沈家钱庄就存入一贯现银,随时可以兑付。”账房先生向围观民众解释,“这不是空纸,是真金白银的凭证啊!”


    这些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甚至有些原本怀疑的人,在了解真相后,转而成为交子的支持者。


    与此同时,陈砚舟在士林中的活动也初见成效。多位有名望的儒士发表文章,论述金融创新对国计民生的益处。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儒王守谦的《便民利国说》。文中以沈家交子为例,论证适度的金融创新能够促进货物流通,增加朝廷税收,实为利国利民之举。


    这篇文章被广为传抄,连京城的一些官员都读到了。永嘉帝在朝会上特意询问交子之事,让刘瑾十分难堪。


    眼看着舆论逐渐倒向沈墨轩,刘瑾终于坐不住了。


    这日,沈墨轩接到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信中告知,刘瑾已说服太后,将以“扰乱钱法,动摇国本”的罪名,下旨取缔江南商盟,严禁交子流通。


    “该来的终于来了。”沈墨轩将信递给慕容惊鸿和苏芷瑶。


    慕容惊鸿看完信,面色凝重:“若真如此,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苏芷瑶却道:“未必。如今民心在我们这边,就算是太后,也要顾忌民意。”


    沈墨轩点头:“芷瑶说得对。我们要在圣旨到达之前,让朝廷看到民意的力量。”


    一个更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开始了。这一次,不仅是商贾,连普通百姓也加入进来。


    在江南各州的府衙前,每天都有民众聚集,递交请愿书,要求保留交子。请愿书上的签名密密麻麻,有的不会写字的人就按上手印。


    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些偏远山村的村民也派人送来联名信。他们中很多人从未使用过交子,却听说过它带来的便利,愿意为这份希望站出来。


    “我们虽用不上交子,但知道它对跑买卖的人是好事。”一个山村老者的话朴实却动人,“好事就该留着。”


    这股民意浪潮很快传到了京城。永嘉帝每日都能收到来自江南的请愿书,堆满了御案。


    “这个沈墨轩,倒是很得民心啊。”永嘉帝对身边的太监感叹。


    太监小心翼翼地说:“陛下,太后那边...”


    永嘉帝摆手:“朕自有主张。”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传来:太后的母亲,年过七旬的秦国夫人,即将南下游玩。


    “这是个机会。”沈墨轩得知消息后,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芒,“若能让她亲眼看到交子的好处,或许能改变太后的态度。”


    慕容惊鸿皱眉:“秦国夫人深居简出,且与刘瑾关系密切,恐怕难以接近。”


    苏芷瑶却道:“未必。我听闻秦国夫人信佛,每月必去慈云寺上香。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计议已定,一个精密的计划开始实施。


    这日,秦国夫人的车队抵达江南。如苏芷瑶所料,她第二日便前往慈云寺上香。


    沈墨轩早已在寺中布署。他没有直接接近秦国夫人,而是让她“偶然”听到一些对话。


    在寺院的菩提树下,几个香客正在闲聊。


    “...多亏了交子,我才能及时进货,赶上这次的庙会。”


    “是啊,从前带着铜钱,走哪都提心吊胆。现在轻松多了。”


    “听说朝廷要禁止交子,这可如何是好?”


    秦国夫人果然被话题吸引,驻足倾听。


    在寺外的市集上,秦国夫人的侍女购买香烛时,商贩找零用的正是交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是...”侍女好奇地问。


    “这是交子,轻便好携带。”商贩热情地解释,“您要是不习惯,我给您换铜钱。”


    侍女想了想:“不必了,我正要买些丝线,直接用了便是。”


    秦国夫人亲眼见证了交子在民间的流通情况,若有所思。


    当晚,秦国夫人下榻的行馆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苏芷瑶。她以苏家小姐的身份前来拜见,献上精心准备的礼物。


    “晚辈苏芷瑶,特来拜见夫人。”苏芷瑶行礼道。


    秦国夫人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姑娘很有好感,温和地问:“苏小姐不必多礼。老身听闻你是沈墨轩的夫人?”


    “正是。”苏芷瑶坦然道,“外子一直想拜见夫人,又恐唐突,故让晚辈先行前来。”


    秦国夫人微微一笑:“沈墨轩倒是知礼。老身今日在市集上,见到了他推行的交子,确实便利。”


    苏芷瑶心中暗喜,面上却不露声色:“夫人明鉴。外子推行交子,本意确实是为了方便商旅,促进货殖。”


    二人相谈甚欢。苏芷瑶趁机邀请秦国夫人参观沈家工坊,让她亲眼看看江南商贸的繁荣景象。


    次日,秦国夫人应邀前往沈家工坊。只见工坊内秩序井然,织机声声,工匠们各司其职。仓库外,商贩们排队提货,结算用的多是交子。


    “以往结算,要点数铜钱,费时费力。”工坊管事向秦国夫人解释,“用了交子后,效率提高很多。”


    秦国夫人点头称许。


    参观结束后,沈墨轩亲自设宴款待。席间,他详细讲解了交子的运作机制和带来的好处,却只字不提朝中争端。


    秦国夫人临行前,对沈墨轩说:“沈侯爷,老身此番南下,所见所闻,感触良多。回京后,定会如实向太后禀报。”


    送走秦国夫人后,慕容惊鸿问沈墨轩:“你觉得她能说服太后吗?”


    沈墨轩望着远去的车队,轻声道:“无论如何,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现在,只能等待了。”


    然而,他们等来的不是太后的态度转变,而是一个更坏的消息:刘瑾得知秦国夫人对交子有好感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已经说服太后,三日后就将下旨取缔交子!


    消息传来时,沈墨轩正在与商盟成员开会。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沈墨轩身上。


    “沈侯爷,我们该怎么办?”一个成员颤声问道。


    沈墨轩沉默片刻,忽然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诸位,是时候让朝廷听听江南百姓的声音了。”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形。这一次,他要做的不是请愿,不是上书,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意展示。


    江南的天空,风云再起。而这一次,沈墨轩要借的,是万民之力。


    喜欢汴京风云:寒门巨贾请大家收藏:()汴京风云:寒门巨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