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9章 共和国的“AB面”

作者:明阳少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一场针对共和国心脏的阴谋,以雷霆万钧之势被粉碎;一个名为张铁牛的普通老兵,用最壮烈的方式,成为了矗立在时代转折点上的一座丰碑。


    当“春秋社”的核心成员被押上中央巡回法庭的审判席,在铁证面前一一认罪伏法时,另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持久的风暴,却在整个共和国的舆论场和社会内部,悄然酝酿。


    这便是共和国的“A面”与“B面”——光荣与隐忧,英雄主义的赞歌与社会深层矛盾的初啼。


    “A面”,是光芒万丈的。


    《大明皇家日报》连续数日,用最显赫的版面,以史诗般的笔触,详细报道了张铁牛——这个默默无闻的退伍老兵,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凡人英雄主义光辉。他的故事,从北京城下的浴血奋战,到退役后在平凡岗位上的兢兢业业,再到最后关头驾驶蒸汽卡车撞向炸药的决绝,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读报的国民心中。


    顾昭从遥远的北方战场,发回了最高指示:“为国捐躯者,无论其位高低,皆应受国之最高荣光。”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国葬,在南京隆重举行。由于张铁牛的遗体已然无法寻获,人们只能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冢。在那一天,南京城万人空巷,从最高国务委员会的阁员,到西山书院的学生,再到普通的市民工匠,无数人自发地走上街头,为这位他们素未谋面的英雄送行。顾昭虽远在千里之外,但其弟顾承信,作为护国主的全权代表,亲自为张铁牛的灵柩扶灵。


    张铁牛的家人,被授予了“共和国一级荣誉公民”的称号,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他们的子女将终身享受国家提供的最优等的教育与医疗资源。一笔数额惊人的抚恤金,也确保了他们余生的富足无忧。更重要的是,张铁牛的事迹,被迅速编入了新修订的西山书院教科书,成为了向下一代传递“忠诚、勇敢、奉献”这一共和国核心价值观的最生动教材。


    然而,顾昭的目光,看得远比一场国葬和一次宣传要深得多。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场社会大讨论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成千上万个像张铁牛一样,为共和国流过血、负过伤的军人,他们的未来,当如何保障?一个只懂得赞美英雄、却无法妥善安置英雄的国家,其凝聚力与荣誉感,终究是脆弱的沙上之塔。


    借着这股东风,一份由顾昭亲自草拟、由总参谋部和内务部联合提交的法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送入了帝国议会。


    这便是——《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


    这部法案,用前所未有的、清晰而强硬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所有为共和国服役满一定年限的军人,在退役之后,将终身享有由国家财政直接保障的一系列权利。这其中包括了免费的医疗服务、稳定的养老金、优先的就业安置权、以及其子女在教育上所能获得的优待。


    法案一经公布,立刻在议会内外,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讨论。一些代表认为,如此优厚的待遇,将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更多的议员,尤其是在军队中有过服役经历的议员们,则用最激昂的言辞,表达了他们的支持。


    最终,在张铁牛英雄事迹所带来的巨大舆论压力和顾昭本人的强势推动下,《退役军人保障法》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通过。


    这一刻,标志着共和国的军事体系,完成了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它彻底解决了士兵们的后顾之忧,让“参军报国”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份真正值得托付一生的、无比光荣的事业。


    然而,当共和国的“A面”,正沉浸在英雄主义的赞歌与制度完善的喜悦中时,其不为人所见的“B面”,那些在工业化高速列车飞驰下被阴影覆盖的角落,也开始浮现出令人不安的迹象。


    随着新丝绸之路的初步打通,以及与欧洲海上贸易的日益频繁,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阶级,在共和国的肌体上迅速崛起。他们是由像乔五爷这样眼光独到的旧商人、抓住机遇投资设厂的工厂主、以及掌控着票号与银行的金融家们,所组成的“新资产阶级”。他们凭借着共和国提供的稳定环境和优惠政策,在短短数年内,积累起了过去地主士绅们需要数代人才能积累的惊人财富。


    财富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政治上的诉求。他们渴望在帝国议会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渴望政府进一步减少对商业的管制,渴望获得和他们在经济地位上相匹配的社会尊荣。


    与此同时,在天津、上海、广州等新兴工业城市的巨大工厂里,另一幅景象,正在上演。


    数以百万计的、由破产农民和流民转化而来的工人,正聚集在这些吞吐着黑烟的钢铁巨兽之中。他们是共和国工业化的基石,却生活在最恶劣的环境之下。狭窄拥挤的工棚、污染严重的空气、每天超过十二个小时的繁重劳动、以及微薄到仅能糊口的工资,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工伤事故,更是如同家常便饭,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便会立刻陷入绝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沉默的大多数,不会永远沉默。


    最初,只是小规模的、自发的反抗。一些工厂的工人,开始用“怠工”的方式,来抗议被无故克扣的工钱。另一些胆子大的,则会联合起来,向工厂主递交“请愿书”,希望能够减少工时,增加一点微不足道的休息时间。


    这些微弱的呼声,起初并未引起高层的注意。但顾昭,这个对历史周期律有着深刻洞察的穿越者,却从这些零星的事件中,嗅到了一丝熟悉的、危险的气息。他深知,这便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原罪——阶级矛盾。


    他不能,也绝不允许,这个由他亲手缔造的国家,在未来陷入欧洲历史上那种血腥而残酷的阶级斗争的泥潭。


    于是,在结束了北方战事,返回南京之后,顾昭立刻采取了行动。他玩的,依旧是他最擅长的“平衡术”,只不过,这一次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他首先召集了以乔五爷、宋应星(作为技术入股的工厂主代表)等人为首的数十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表,在护国主府,进行了一次长达一整天的闭门会议。


    会议的气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紧张的博弈。


    “诸位,”顾昭坐在主位上,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你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者。你们的工厂、你们的船队、你们的银行,都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才得以发展壮大。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否认。”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顾昭的语气,陡然一转,变得凌厉起来:“但是,你们不要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支撑起你们万贯家财的,是成千上万个在你们的工厂里,日夜劳作的普通工人。如果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果他们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他们就会用最原始、最暴力的方式,来推翻这个让他们活不下去的制度!”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指着窗外繁华的南京城:“届时,你们的财富、你们的工厂,都将在这场滔天洪流中,化为乌有!我今天把大家请来,不是要剥夺你们的财产,而是要和你们做一笔生意。我需要你们,主动让出一部分利润,用以改善工人的待遇,换取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换取你们子孙后代财富的长久稳定!”


    这番话,如同惊雷,震得在场的巨富们,脸色煞白。


    在用强硬的姿态,为接下来的改革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之后,顾昭立刻打出了他的第二张牌。他授意那些毕业于西山书院法学系、深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学生和律师们,深入到工人群体之中,帮助他们依据共和国的法律,组织起第一个合法的、以维护工人权益为宗旨的组织——“总工会”。


    与此同时,一份由顾昭亲自督办的《劳工保护法草案》,也被提交到了帝国议会。这份草案,石破天惊地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标准”、“强制工伤保险”等一系列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的概念。


    消息传出,整个国家都为之沸腾。资产阶级代表们在议会中激烈反对,认为这是对“自由贸易”的粗暴干涉;而工人们,则在“中华总工会”的组织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请愿,以支持法案的通过。


    远在南京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爱德华,将这一切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里:


    “今天,我仿佛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一个只存在于神话中的奇迹。在欧洲,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血腥的、不可调和的,它引发了无数次的暴动与革命。但在这里,那位被誉为‘东方守护者’的护国主,却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只,用他手中那根代表着绝对权力的权杖,强行在这两种势同水火的力量之间,画出了一条界线,建立起一种看似脆弱、却又真实有效的平衡。”


    “他一方面承认私有财产的神圣,鼓励商业发展;另一方面,又毫不留情地用国家暴力,去遏制资本最贪婪的欲望,保护底层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他似乎……他似乎正试图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形态,一个保留了资本主义活力,却又试图彻底根除其阶级革命土壤的理想国。这……这真的可能吗?”


    爱德华的疑问,没有人能回答。


    但顾昭,正在用他的全部智慧与魄力,将这个不可能,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共和国的治理模式,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平衡与博弈中,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成熟的全新阶段。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