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1章 暗棋落子,风满危楼

作者:喜欢木管的黄泉教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省企业家联合会大楼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胶质。省审计厅“合规性审查组”的进驻,像一台精密而不知疲倦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一箱箱财务凭证、项目合同、会议纪要被调阅、复印、登记。审查组成员表情严肃,提问专业且切中要害,不放过任何一丝逻辑上的缝隙或数据间的矛盾。这种合法合规、步步为营的压力,远比疾风骤雨的审讯更令人窒息。


    吴启明脸上的职业笑容日渐僵硬。他每日周旋于审查组与联合会日常事务之间,应对得体,滴水不漏,但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焦躁,却瞒不过“磐石”指挥中心那双无处不在的“眼睛”。秦岚盯着屏幕上吴启明办公室外走廊的监控画面——他最近进出办公室的次数明显增多,且每次停留时间都很短,似乎在刻意减少在固定场所暴露的时间。


    “他在极力压缩可能被监控捕捉到的‘有效时段’。”周正林分析道,“特别是下班后,他不再参加任何应酬,总是独自驾车离开,但行车轨迹异常复杂,频繁绕行监控死角或车流密集区域,中途还会更换外套甚至车辆牌照(使用伪造套牌),反侦察意识极强。我们的人只能进行远距离、多梯队的轮换跟踪,压力很大。”


    更关键的是,技术监控捕捉到吴启明近期频繁使用一部从未登记过的、经过特殊物理改装的非智能手机(无法被常规技术手段监控),在市区几个大型购物中心、图书馆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短暂开机、关机。每次开机时间不足十秒,目的显然是接收或发送极其简短的指令或确认信号。


    “他在用最原始也是最难追踪的‘死投’方式,接收境外指令或确认安全!”秦岚语气凝重,“对手很专业,而且极度谨慎。我们现有的技术手段,对这种短促、物理隔绝的通讯方式,几乎无能为力。他在试探我们的监控边界和反应速度。”


    王磊听取了详细汇报,面容沉静如水。吴启明的反应,印证了此人的价值和他背后网络的危险性。


    “不要试图在技术上硬碰硬,那会暴露我们的监控意图,甚至可能被反利用。”王磊果断调整策略,“两条腿走路:第一,继续维持审查组的高压态势,把合规审查做实、做细,持续挤压他的心理空间,迫使他犯错;第二,启动‘影子计划’——挑选一位背景绝对可靠、形象正面且在商界有相当影响力的‘自己人’,以关心联合会现状、协助稳定企业家情绪的名义,主动接近吴启明,成为他的‘压力宣泄口’和‘信息试探器’!人选要精,时机要准,务必让他觉得这是‘雪中送炭’而非刻意安排!”


    一张针对吴启明心理防线的无形之网,在王磊的授意下,悄然编织。


    ---


    省科技厅主导的“联合数据池”技术评估论证会,在省城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高规格举行。会场内座无虚席,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信息安全专家济济一堂。张明远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论证,孙斌亲自坐镇。


    会议开始,欧洲研究机构的代表侃侃而谈,极力渲染“联合数据池”在促进材料科学突破上的巨大潜力和国际合作的典范意义,言辞极具煽动性。然而,当张明远引导的技术质询环节开始,气氛陡然转变。


    国内一位德高望重的密码学泰斗首先发难,他运用精深的数理逻辑,层层剖析了“联合数据池”底层融合引擎的“黑箱”特性,尖锐指出其算法的不透明性必然导致数据主权归属的模糊,甚至可能为预设的后门埋下伏笔。接着,一位材料科学家结合江东正在攻关的几项核心工艺,详细推演了关键数据一旦被特定算法筛选、关联后可能产生的泄密路径图,触目惊心。信息安全专家则展示了“磐石”平台对该算法模块与已知恶意工具进行“技术基因”比对的相似性报告,数据详实,逻辑严谨。


    面对这一轮轮基于纯粹学术逻辑和实证数据的犀利质疑,外方代表起初还试图辩解,但在铁一般的技术证据链面前,其解释越来越苍白无力,逻辑漏洞频出。会场内,原本被外方宏大叙事吸引的学者们,神情逐渐变得严肃和警惕。最终,在压倒性的专业质疑下,外方代表不得不承认其方案在安全机制上“存在优化空间”,灰溜溜地表示将“重新评估设计”。


    这场技术交锋的完胜,不仅成功狙击了披着学术外衣的渗透企图,更在国内外学术界树立了江东省在维护科研安全上的专业形象和坚定立场。孙斌在会后总结时,脸上却并无多少喜色。


    “这次我们赢了,靠的是专业和提前准备。”孙斌在科技厅内部会议上敲响警钟,“但对手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这次是低估了我们的技术甄别能力和反击决心。下一次,他们的手段会更隐蔽,包装会更完美!我们必须把‘技术基因筛查’作为所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必经前置程序,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加强对科研团队核心骨干的安全培训,提升他们识别‘技术糖衣炮弹’的能力,尤其是…”他目光扫过李哲博士所在研究所的方向,“对那些处于关键岗位、有过复杂海外背景的人才,既要信任使用,更要严格管理和持续观察,防止他们成为对手重点‘关照’的目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胜利的喜悦转瞬即逝,更深层次的防御战已然拉响警报。


    ---


    省委组织部干部考察组对几个关键岗位人选的考察工作已接近尾声。王磊亲自听取了考察组长的汇报,重点放在省国资委主任和主管科技的副省长这两个核心岗位的候选人上。


    “国资系统的张为民同志,大局观强,熟悉企业运行和资本运作,在推动省属国企改革重组中魄力足、成效显。缺点是性格略显强势,在协调不同利益诉求时有时方法不够细腻。”


    “科技战线的林雅同志,视野开阔,专业素养深厚,在推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和产学研融合上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不足是地方主政经验稍缺,处理复杂局面的韧性有待检验。”


    王磊沉吟片刻,问道:“对张为民同志,有没有反映他在推动改革中,存在‘重效率轻程序’,甚至‘一言堂’的问题?对林雅同志,有没有反映她过于理想化,对基层实际困难和执行阻力估计不足?”


    考察组长点头:“确实有类似的反映。关于张为民同志,主要集中在几家被重组企业反映其决策过程有时透明度不够;关于林雅同志,则是在推动某项跨区域科研平台整合时,对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应对稍显急躁。”


    “这就对了。”王磊站起身,走到窗边,“看干部,不能只看优点,更要看缺点是否可控,是否在关键问题上可能栽跟头。张为民的魄力需要,但国资系统利益盘根错节,风险巨大,必须用程序的刚性来约束权力的任性!林雅的专业和视野是科技战线急需的,但缺乏地方摔打的经验,需要放到更复杂的局面中去历练、去沉淀。”


    他转过身,目光深邃:“我们的干部选拔,不能求全责备,但更不能‘带病提拔’!要用其所长,更要控其所短!张为民同志,可以担任国资委主任,但必须给他配一个原则性强、熟悉纪检审计工作的党委书记,形成有效制衡!林雅同志,建议先担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协助分管科技的副省长工作,给她一个在高层面熟悉全局、积累协调经验的缓冲期,也为下一步更重的担子打好基础。具体方案,上书记办公会讨论。”


    王磊的用人思路,清晰传递出他对干部能力与风险平衡的精准把控——既要激发活力,更要扎紧制度的篱笆。每一个关键位置的落子,都关乎江东未来航船的稳定与方向。


    ---


    夜深,吴启明避开所有可能的监控,驾车驶入城郊结合部一个废弃物流园区的角落。四周漆黑一片,只有远处高速公路传来的微弱车声。他停好车,戴上鸭舌帽和口罩,迅速走到一处锈迹斑斑的大型集装箱后,蹲下身,手指在冰冷粗糙的箱壁上摸索着。一块不起眼的、与锈迹融为一体的磁吸式伪装板被他轻轻揭开,露出一个仅容U盘插入的凹槽——这是他最后的、物理隔绝的“死信投递点”。


    他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后,迅速将一枚特制U盘插入凹槽。U盘上的指示灯微弱地闪烁了三下,随即熄灭。信息已发送。他拔出U盘,将伪装板复位,动作快如鬼魅,随即消失在浓重的夜色里。


    几乎在同一时刻,“磐石”指挥中心内,一个预设的、对该废弃园区特定频率电磁波进行被动式扫描的接收装置,捕捉到了那极其微弱、转瞬即逝的异常信号脉冲!虽然无法破译内容,但信号出现的精确时间、地点和特征频谱,被完整记录!


    “目标动了!在城西废弃的宏发物流园D区!”周正林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他启用了物理投递点!虽然内容未知,但这是他被逼到墙角后最直接的动作!”


    秦岚立刻下令:“通知外勤,目标位置已暴露!保持绝对静默,远距离布控!重点监控该投递点周边所有可能的人员和车辆异动!技术组,全力分析该信号特征,尝试逆向追踪接收端可能的地理范围!”


    王磊闻讯赶到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标记出的信号发生点,眼神锐利如鹰。吴启明这条狡猾的鱼,在巨大的压力下,终于忍不住吐出了第一个致命的泡泡。惊弓之鸟已经离巢,收网的时机,正在步步逼近。风,吹过废弃的物流园,卷起地上的尘埃,一场无声的猎杀,在寂静的危楼阴影下,拉开了最后的帷幕。


    喜欢官场褶皱请大家收藏:()官场褶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