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锚点后,第27天。
风险阈值:97.7%。
看着终端上几乎停滞不前的数字,闻栖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过去四天,她维持着所有的“标准操作程序”——早餐,接送,倾听,适度的户外活动,甚至那次成功的“暖手”事件。
然而,风险阈值仅仅下降了0.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效率太低了。
按照这个速度,要达到观测所设定的、理论上低于50%的安全阈值,需要数年时间。而“钥匙”的初次觉醒,根据历史数据推算,可能就在数月之内。
时间,是她最奢侈不起的资源。
她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更直接,更具影响力,能更深层次地触动叶槿,建立更牢固的眷恋。
不能再满足于这种温吞水般的日常关怀了。那只是基础□□。要想加速,必须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实验。
叶槿像往常一样走下楼梯,脸上带着晨起的慵懒和看到闻栖后的自然笑意。“闻栖姐,早。”
“早。”闻栖回应,脸上的笑容弧度与往日无异。
她今天没有立刻提起早餐或天气,而是状似随意地问道:“叶槿,你以前……有没有特别想去做,但一直没机会做的事情?”
叶槿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闻栖会问这个。
她歪着头想了想,眼神有些飘忽,似乎在回忆什么,最终摇了摇头:“好像……没有特别具体的。就是……有时候会觉得,生活有点……平淡?”她说完,似乎觉得这个想法有些幼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平淡。
闻栖捕捉到了这个词。
【目标表达对生活“平淡”的感受,可能存在潜在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建议提供新颖、具有强烈正面情绪价值的体验。】脑内的分析模块迅速给出了建议。
“是吗?”闻栖语气温和,带着引导意味,“比如,去看一次真正的星空?或者,去尝试一些从来没试过的事情?比如……陶艺?绘画?”
她抛出几个选项,都是经过筛选的、能提供沉浸式体验、且环境相对可控的活动。她在观察叶槿的反应,寻找那个能最大程度激发她兴趣的“钥匙”。
叶槿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尤其是在听到“星空”和“绘画”时。“星空,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看过,真的很美。城市里根本看不到。”她的语气里带着真实的向往,“绘画,我小时候好像挺喜欢的,但后来功课忙,就丢了。”
信息获取成功。星空(受限于环境,暂不可行),绘画(可行,具有情感基础)。
“绘画挺好的,可以静心。”闻栖顺着她的话说,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我知道有个画室,环境不错,老师也很有耐心。周末如果有空,可以去体验一下?”
“真的可以吗?”叶槿的眼睛彻底亮了,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不会很麻烦吗?”
“不麻烦。”闻栖微笑,确认了这个方案的有效性,“我来安排。”
【目标对绘画活动表现出高度兴趣和期待,情绪积极度显著提升。预估对风险阈值有中等幅度正面影响。】
送叶槿到学校后,闻栖没有耽搁,立刻联系了观测所的后勤支援部门。
她不需要普通的画室,她需要一个完全在掌控之中,环境、人员、甚至空气流通都经过安全评估的场所。
一小时内,一份符合要求的、位于安静街区的私人画室资料传到了她的终端,并且已经以“闻栖”的名义完成了预约和清场安排。
效率。她需要的就是效率。
下午,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只是等待。她驱车前往那家画室,进行实地侦察。画室不大,但布置得温馨雅致,采光极好。
她仔细检查了每一个角落,确认没有监控死角,与画室主人也是观测所的外围人员,进行了简短沟通,明确了注意事项。她甚至测试了画材的安全性,确保没有任何可能引起过敏或不适的成分。
一切,都必须为稳定目标服务,不能有任何意外。
傍晚接叶槿时,闻栖能明显感觉到她比平时更加雀跃。去画室的路上,叶槿一直在好奇地问东问西,关于画室的样子,关于要画什么。
“都可以,随心就好。”闻栖回答,语气带着鼓励,心里却在冷静地记录着叶槿这种充满期待的情绪状态。
这种正向情绪的预热,对稍后的体验效果有增益作用。
到了画室,叶槿果然被环境吸引,好奇地摸摸画架,看看颜料。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她选择了画一幅简单的静物——一个陶罐和几个水果。
闻栖没有参与,她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位置坐下,面前放着一本摊开的书,但她的注意力完全在叶槿身上。
她观察着叶槿拿起画笔时微微颤抖的手指,看着她调色时专注的侧脸,看着她因为画错一笔而微微嘟起嘴,又看着她成功画出陶罐轮廓时眼中闪过的亮光。
整个过程,叶槿的情绪经历了好奇、紧张、挫败、专注、到最终完成一幅稚嫩但完整的画作时的成就感和喜悦。
闻栖像一个置身事外的科学家,冷静地记录着这一切。叶槿的情绪曲线清晰可见,峰值出现在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就感的时候。
“闻栖姐,你看!我画完了!”叶槿举着画板,脸上沾着一点蓝色的颜料,笑容灿烂得如同正午的阳光,带着一种毫无保留的分享欲。
闻栖放下书,走过去,认真地看了看那幅画。构图稚嫩,色彩简单,但充满了生命力。
“画得很好。”她给出肯定的评价,语气真诚。
这并非谎言,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看,这幅画确实“很好”。
更重要的是,叶槿此刻的积极情绪达到了今日顶峰。
【目标完成绘画体验,获得强烈成就感与满足感。情绪峰值显著,与引导者的分享行为加深了情感联结。风险阈值预估有较大幅度下降,预计-0.8%至-1.0%。】
效果显著超出日常关怀。实验成功。
“真的吗?”叶槿开心地看着自己的画,然后又看向闻栖,眼神亮晶晶的,“闻栖姐,谢谢你带我来这里,我今天真的很开心!”
她的快乐如此真实,如此具有感染力,几乎要盈满整个画室。
闻栖看着她的笑容,心中平静无波。她只是在验证方法,优化策略。
叶槿的快乐,是风险阈值下降的直观体现,是任务进展良好的标志。
仅此而已。
“你喜欢就好。”她微微一笑,拿出纸巾,自然地伸手,轻轻擦掉叶槿脸上的那点蓝色颜料。
这个动作,同样经过计算。适度的、带有关怀意味的肢体接触,能在情绪峰值时进一步巩固联结。
指尖触碰到叶槿温热细腻的皮肤时,闻栖的动作稳定而迅速,没有任何迟疑或多余的情感流露。
擦掉颜料,收回手,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叶槿的脸又微微红了一下,但这次她没有躲闪,只是看着闻栖,眼神里的依赖和某种更深的东西,似乎又浓重了几分。
回程的路上,叶槿抱着自己的画,像抱着什么宝贝,依旧沉浸在创作的兴奋和满足之中。
闻栖开着车,目视前方,脑中已经在规划下一次的“实验”。
绘画体验成功了,那么类似的手工制作、音乐体验呢?或者,是否需要引入一些“适度”的、可控的挑战,让她产生依赖?比如,在她遇到某个小困难时,及时出现并提供帮助?
她需要建立一个更丰富的“刺激-反应”模型,找到最能有效降低风险值的“情感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