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37章 法医鼻祖

作者:一口吃掉彩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什么?这完全和医学对不上啊,这看上去应该和我大汉的廷尉差不多,只是级别低了点。这宋慈不会是将那些监狱的犯人拿来做实验吧。”


    汉高祖很是疑惑的说道。


    ...


    “啊?”赵匡胤看到刘邦这么说,脸色也是一变。


    说真的,他手上虽然有史书,但是那还是当初朱棣给的,可没有宋慈的记录。


    ...


    “这...”


    宋仁宗的脸色也是一变。


    ...


    明太祖朱元璋道:“汉高祖,这你可就理解错了,咱们华夏人,怎么能像那些红毛一样,做那样的畜生事情呢?这宋慈是断案专家,法医的意思,大概是后世对仵作的称呼吧,就是负责检验尸体,寻找线索的。”


    ...


    汉高祖刘邦看到后,忙道:“哈哈,是朕想错了,我华夏人肯定不会像红毛那样不知廉耻的。”


    ...


    宋朝赵匡胤等人也是暗自松了一口气。


    ...


    华佗:“原来如此!可这他是一个官员,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


    张仲景:“原来法医是这个意思!”


    ...


    【宋慈到了广东之后,就发现这里的官员当真是天高皇帝远,都在摸鱼,不干事,导致了大量的案件积压。


    很多死了人的案件,一直没有破,甚至还有涉案嫌疑人,因为案件一直没人处理,被关在牢里好几年等等各种情况。


    于是宋慈制定了规则,责令各级官员限期清理陈年积案。


    只八个月的时间,就处理了200多个积压多年的案件。


    后来,他又调任江西提点刑狱,然后是知常州,任期满再调任广西提点刑狱、湖南提点刑狱。


    又升任宝谟阁直学士(从三品虚衔),四路巡回提点刑狱。


    第二年,宋慈再升任焕章阁直学士,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正二品或者从一品大员。)


    只是,他到任两个多月之后,就患病了,但他依然坚持工作,最终病倒,溘然长逝,享年64岁。


    因为元朝当年乱了几十年,都快到末期了,才想起来还没给前朝修史,于是匆匆忙忙就把宋金辽史书给整了出来,导致《宋史》里面并没有记录宋慈的事迹。


    这并非宋慈不出名,而是在宋金辽三史中,经常会出现,名人高官没有被记录,反倒一些小人物的事迹被记录下来。


    这就是因为修史太匆忙,什么都往里面塞导致的。


    关于宋慈的史书记载,还要到清朝的陆心源多方收集资料,编成了一本《宋史翼》,这才将宋慈给记录了上去。】


    ...


    “哼,这元朝,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乱七八糟的破事一大堆!”


    赵匡胤冷哼了一声。


    ...


    “你,赵匡胤,哼,我大元现在就开始修史,要修得非常的认真,非常的真实!实事求是!”


    忽必烈冷哼了一声。


    ...


    【前面咱们说道,宋慈的父亲是一名推官,因此宋慈从小就对破案一事非常有兴趣。


    在担任了广东提点刑狱之后,他开始大展拳脚。


    虽然八个月内就处理了两百多起案件,但宋慈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每一个案件都会亲自过问。


    他在当广东提点刑狱期间,有鉴于当时以及历史上有很多案件都是稀里糊涂的,造成了很多的冤案。


    所以他便下定决心,总结编纂《洗冤集录》。


    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湖南提点刑狱期间,世界第一本法医巨作《洗冤集录》终于完成。


    ...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恤刑慎狱,直理刑正。”


    意思就是在少用刑罚,谨慎审理,断案要讲究证据,判罚需要正直。


    在洗冤录的序言里,他就直接说明: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意思是,在刑狱之事中,死刑是最重的刑罚,所以案件的真相最重要,而想要找到真相,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检验,找到证据。


    因为这是掌握了别人的生死大权,掌握了别人是否能够沉冤昭雪的关键,所以必须要慎重。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断案要以证据为重!


    他的这个思想,也是现代司法在审理案件时的核心思想之一。】


    ...


    “说得太好了!真想和这位法医鼻祖好好交流一番。”


    武周时空,狄仁杰忍不住称赞道。


    武则天看到狄仁杰这样子,只是看了一眼没有说话。


    ...


    “这才是真正的好官啊!让人敬佩!”


    宋仁宗时空,包拯也是面带笑容的摸了摸胡须。


    ...


    【在古代,因为科技水平不足,导致在很多案件中,证据获取难度高,再加上很多官员尸位素餐,因此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往往是重视口供,而轻视或者说懒得去找证据。


    而口供的获取,往往又是通过刑罚来获取的,也就是刑讯逼供。


    甚至还有为了早点结案,就像是现代网络上那些阴谋论患者一样,自己胡乱推理一通,就贸然直接下结论的。


    宋慈对于这些行为,那是十分的厌恶。


    他认为,口供不可轻信,要采纳口供,也得是多方采集,仔细审理对比,不能听一两个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毕竟人是会说谎的。


    他非常重视实证,在他处理各种案件的生涯中,即使是嫌疑犯已经招供,他也不会轻易判决,而是要根据嫌犯的招供,找到对应的证据。


    就如在洗冤录里,记录了他在广西提点刑狱时的一个案件。


    一个人将一个赶路的小孩打死了,抢了他的财物,将他的尸体丢到了河里。


    后面,这个人被抓了,也招供了,办案人员也在河流下游找到了一具尸体。


    但因为距离案发时间已经有点久了,导致尸体腐烂,完全无法辨认。


    县尉司因此而不敢轻易判刑,最后他仔细阅读卷宗,发现受害者的兄长曾经说过,他的弟弟有鸡胸。


    于是,县尉司就去检查了尸体,果然发现尸体的胸骨果然是鸡胸,由此确定了尸体的身份,这才敢正式定刑。


    而通过洗冤录可以看到,宋慈一直在坚持他这种思想。


    在当代,执法机构在处理案件时,也是同样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使嫌犯招供认罪了,也要去验证他口供的真实性,找到证据,才能结案。


    】


    喜欢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请大家收藏:()盘点民族英雄悲歌,皇帝都绷不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