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0章 遥望洛阳,真正的“泥潭”

作者:月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200章:遥望洛阳,真正的“泥潭”


    清晨的风自伊水背面吹来,卷着水汽与灰,拂过许都城头。雨后初晴的天不亮不暗,像一张刚擦干未烫平的纸。王师旗伏在城门外,赤地黑边,安静得像呼吸。三张白榜的蜡痕已凝,朱绳沉稳,黑签如钉。人群比昨日更自觉地排成了道,净水缸边的潮声细细,像城在慢慢学会咽气。


    郭嘉站在砂盘前,把“讲坛”的木签退后半寸,把“行军簿”与“净水记”推在最前。他的指腹在“成皋”那枚小钉上停了一停,又轻轻一拨:“今日出城,去‘无纸之地’搭一座‘纸谷’。”


    荀彧抬眼:“原野之坛,不等于无理之坛。”


    程昱笑,笑意寒:“他们想在风里杀纸,你偏要在泥上立纸。”


    “先水后兵。”郭嘉应,“把‘纸’立在水上,再让兵踩在纸上。”


    帘影里,少年帝王握了一下案角,手心不再冰。他没有出帘,只把一枚小金印押在“净水记”的卷首:“朕赐‘归宗’之名于净水一项——洛阳先净渠,后修庙。”


    这短短一句,把城里所有人的目光都悄悄牵向了西北。那里隔着丘陵与河道,埋着一座被火与泥反复翻搅过的城——洛阳。那里有宗庙的残基,有被雨水泡得塌陷的巷,有青灰色的泥,像把一座朝廷揉烂了,抹在地上。


    ——


    未时前,王师出城。


    队列并不盛大:王师旗两面、清水车四辆、净水牌两块、白绫榜三轴、行军簿与市易簿各一匣;其余,尽是挑夫、里正、城门力士与几名太常寺书史。夏侯惇不披铠,只领三十虎贲卫,用木尺与绳索而不用刀。曹操立在城门内檐下,未动步,只道一句:“旗向路,鼓报时。”短锣应声三记,葛三喉把笛尾点在石缝上,拍子收住,队形如穿针。


    伏完不骑马,手执旧竹杖,步行其侧。阿芷跨着小驽,怀里抱着“净水记”,袖中别着细针。刘晔背匣而行,匣内白绫与副本在路上微微起伏。鸩披斗篷行在影里,肩头黑纸鸢低低贴着风。


    出了城北三里,山色更近,成皋道在前,原野开阔,草色苍黄。所谓“大道讲坛”,正设在一个略高的岗背之后,几张劣质白布插在泥地上,风一吹,抖出碎影。几名戴斗笠之人坐在草垛后,像河边的鹭,动也不动。再远处,淡青色的烟丝贴着地面浮,隐约是烧草的腥。


    “无纸之地。”鸩低声,“风大,泥厚。”


    “先立水。”郭嘉答。他抬手,清水车各向左右分开两乘,沿着岗背下的低处逆风而立。净水牌钉在最容易聚人的那一块空地边,“借问水深浅”的小木碗稳稳压在牌角。阿芷把“净水记”第一格写上“岗下净一处”,吩咐挑夫就地掘一条浅沟,将昨夜收集的藻泥滤沉,再取井水调和。沟里水清,女人与孩子先围上来,碗与瓢叮当,骚语渐平。


    “再立纸。”郭嘉令刘晔打开白绫榜。白绫不是纸,却是“纸”。三轴白绫展开,第一轴写“行军簿井次表”,第二轴写“市易簿照验栏”,第三轴空白,题“愿书”。白绫下横一条麻绳,系着十枚木签,签尾各带小孔,供人上前按签——“签在前,言在后”。城门力士把绳一拉,白绫绷直,风从背后拍来,竟被绫面分成细细的波,不再乱。


    “最后立‘名’。”葛三喉把短锣挂在愿书旁的木桩上,锣下压一只墨碟。墨不黑,微带红,是薄薄一层朱砂调墨,盖上去就是“名”。他挽起袖子,压着笑:“谁要讲,先在这儿写一个‘我’。”


    岗背后的“讲坛”终于有动静。一个清瘦的书生离席而出,袖底露出白。他不绕水,不看旗,只直直走向白绫,扇背轻敲:“原野之辩,先辨城内之伪。王师何以自称‘王’?”


    没等他走近愿书,刘晔就把“王师十律三约”的小绫举起来,指其中“王师不扰民、不挟清以乱”的两条:“王,非人名,非姓氏;王,是‘理’。若能守此十、此三,便可称‘王师’。若有违,愿书在此,名先落,罚随后。”


    书生一滞。风从他袖下掠过,带出一缕藏香的清味。他挑眉,拨扇:“此言也可写在纸上,纸亦可伪。”


    “可伪之纸,先求名。”阿芷把愿书推前,淡淡道,“你的名,在纸上先正,再言纸之伪。名不正,则无所辨。”


    书生左右一望,岗背后的人未动,草垛边却先伸出几只手,百姓们挤在白绫前,谁都想看“名字落在纸上”的样子。他终于提笔,在“守名愿”下写下一横一竖,像钉子。阿芷眼尾一扇,针尖蘸水,在他的名旁写了两个极小的字:可责。


    “坐。”葛三喉敲了一下短锣,收住视线。


    “城纸可伪,”书生开口,“原野之真,不在纸,在泥。请答:洛阳宗庙泥路不通,王师以‘净水’为先,何以不先筑路?泥不去,纸皆漂。”


    “你说对了一半。”郭嘉微笑,“泥,确是路。可泥不止在地上,也在账上、在名上、在心上。泥要先有沟,才有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举起“行军簿井次表”,指上面的空格:“沟在此——先净水,路边有沟,泥不至流进井与渠;次筑‘乌木板’,每板记一处,编号与‘行军簿’相照;第三,价入‘市易簿’,不许抬价。此三件做完,才轮到路石。路石贵,沟与板不贵。若先石,泥复来,钱尽。”


    书生扇停了一瞬,显然没想到“泥”会被切成“三件”。他正要再辩,岗背后“讲坛”里忽然响起低低的哗然。鸩偏头,鼻翼轻动,捕到一线焦甜——油。风里带着未干的火药腥味,像有人在袖里揉火。


    “风偏右。”鸩道,“火走东。”


    几乎同时,刘晔把“市易簿照验栏”往右移半尺,阿芷将净水牌转向迎风的一侧,水汽在牌边凝出一层柔薄的雾。葛三喉手中短锣“当”的一声,极短极稳。两条细影从草垛后掠出,袖底的火袋逼向白绫与净水牌——鸩在那一瞬像一只出洞的猫,竹竿顶端的麻覆住其袋,火被水汽“吃”了半口,扑上白绫时只剩烧皱的热。另一袋斜落,砸在“乌木板”堆旁,被里正抬脚踏灭。夏侯惇的人从白绫后面不出刃,只出木尺与麻索,“咔”的两记,便把两人按在泥里,泥溅到白绫一角,印出一朵灰色的花。


    “原野,也能立纸;泥里,也可封押。”刘晔把那朵灰花边上写了一个字:证。再把“伪功簿”的残页摊开,贴在草垛上,点明“人头计功”的劣迹。“这便是‘真正的泥潭’,”他抬眼,“不是泥塞路,是利塞名。把‘功’放在杀上,把‘利’贴在血上,就会把人心越拉越陷。”


    书生的扇彻底合上。他不是没话可说,是风把他袖里的香味全部吹了出来——无处躲。他突然明白自己不是来辩的,他是被人推着来“演”的。演给泥看,演给风看,演给纸看。可纸不动,风吃水,泥有沟。他像踩进了一个软陷里,越用力,越下沉。


    “你若真问‘洛阳泥’,”郭嘉收了笑,指向远方,“上来。”


    ——


    他们沿岗背而上。风把草压倒一层,又立起来一层。岗背的顶上不见旗,只有天。天边隐隐一线青黑,像烧尽的木炭尚有余温。那便是洛阳方向。远处的地貌平缓,灰色的河道像死蛇,泥光黯黯,偶有折断的庙柱直直插在泥里,一截一截,像被抄写失败的笔画。


    “泥不是罪。”郭嘉低声,“泥是果。火与雨的果,人心与账的果。真正的‘泥潭’,是你以为自己站在地上,其实脚在名里。名若坏,越挣越陷。”


    伏完握紧竹杖,目光落在那条“死蛇”上,喉间一紧:“宗庙……先净渠。”


    “所以先水。”阿芷把“净水记”翻到第二页,写下“洛阳东渠试净”。她的字不美,却极稳。“渠边要立‘净水牌’,井旁要设‘井次表’,最要紧的是‘人’——谁来守?谁来记?谁来对?”


    “人心。”少年帝王在帘后重复这个词,低低地。他看不见远处,却能在这三人的背影里看见“洛阳”的轮廓——不是庙,不是宫,是沟、是井、是牌与簿,以及愿意站在泥里写字的手。


    鸩半蹲在草梢上,遥遥望了一眼:“成皋那边有人换了位置,火不再试。纸吃了他们一回胆。”


    “不是纸吃,是‘先后’吃。”荀彧在队后道,“先立水,后立纸,最后才轮到兵。兵不出,泥无处起浪。”


    “泥迟早会起浪。”程昱冷声,“他们会拿‘义’来掀泥。”


    “那就让‘义’先写名字。”郭嘉回头,“写在愿书上,写在‘净水记’旁。名字写在水边,便先记下了‘不毁井’。义若真,先守井;义若伪,先露丑。”


    岗背下的人群开始复聚。有人端着碗过来,有人想看那块被烧皱的白绫,有人也只想在愿书上写一个名字。那书生站在原地,手指轻轻发抖,扇不知何时被他夹在腋下。他忽然对郭嘉行了一礼——不是服,是“明白”。他在愿书旁写了第二个字:悔。笔画晕在朱砂里,不美,却清楚。


    “走吧。”郭嘉拍了拍刘晔的匣,“成皋那边我们不追。把纸留在这里,水留在这里,人留在这里。明日回许都,‘三天账前’最后一日——‘名与利对照’。”


    “洛阳呢?”伏完问。


    “净渠先行。”阿芷答,“宗庙第二。”


    郭嘉点头:“泥先让水去。等水挑出一道道沟,路会自己显形。”


    ——


    回程时,风转了向。白绫上那朵灰花已干,像一朵记忆,被黑签圈起。一路上,净水牌前的碗没有断过,孩子们学着念“王师十律三约”的短句,念到“六不挟清以乱、七不夺愿以威”时,声音最响。葛三喉把短锣敲得比往常轻,他怕惊动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也许是怕惊动远处那条死蛇;也许是怕惊动人心里刚刚落座的一粒石。


    入城时,少年帝王仍在帘后。却在队首停住的一瞬,把手从帘沿后伸出,按在“净水记”的卷角。他不出声。人群却自然而然安了下来。那只手不是玉,不是金,只是一只清瘦的手,却像把一顶看不见的冠,按在了“水”与“纸”之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荀彧在檐下微笑:“无形的王冠。”


    程昱不笑,眼里却没有寒意:“泥里戴冠,难。”


    “难,便稳。”郭嘉轻声,“泥松,脚稳,路就向前。”


    ——


    夜深,许都灯火在雨后更亮。太常寺里,阿芷把今天的“净水记”摊开,写上最后一笔:岗下净一处,井次稳。刘晔在账房点清三簿,给“伪功簿”的残页加上“证毕”的小印。鸩把黑纸鸢收到檐下,羽面仍湿,滴水有声。伏完回到宗庙旧仓,亲自挑出第一车“归宗粟”,在粗布袋上写下“净水与医药”。


    郭嘉在砂盘前,指腹在“成皋”的钉上按了一下,又挪回许都。他没有取下那枚钉。他知道,真正的“泥潭”不在成皋那几个火袋,也不在原野上的几张白布。它在洛阳的沟渠里,在账面的空栏里,在人心的“先后”里。它会牵坠你的脚,让你以为自己在前,其实一点点下陷。你要做的,不是飞过去,而是把一条条沟先挑出来,把水先放过去,让泥自己退。


    他熄了灯。在黑里,那些白绫与纸页仿佛在自发微光。那光不亮,却足以让人辨路。远处,鼓楼上夜更换了两次。最后一次短锣收声,像把城的心从风里轻轻提了一指。


    ——


    【章末钩子】


    洛阳东郊,泥水未干。两名戴斗笠的人在一段倒塌的渠旁蹲着,用竹片拨着黑泥。泥里翻出半截木牌,上面残着两个字:净水。其中一人冷笑,把木牌掷回泥里:“他们要在纸上治泥,我们就在泥里杀纸。”


    另一人不笑,只把袖口的细丝慢慢缠在腰间,银针的蜡光在月下一闪。远处有很轻的水声,像谁在黑里挑沟。水一丝一丝,泥也一丝一丝地松。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