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章 多瑙河畔秋风疾 奥匈千年基业倾

作者:伊利丹怒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启元二十年十二月,当北美战场的“巨钳”正在缓缓合拢之时,南欧战局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倾倒,其势已不可逆转。帝国第四集团军在司令赵守诚的指挥下,于萨拉热窝大捷后,未作过多休整,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沿着多瑙河河谷,向着奥匈帝国那已然千疮百孔的心脏地带发起了最后的猛冲。


    奥匈帝国,这个由哈布斯堡王朝维系了数百年的庞杂二元制帝国,在经历了世界大战初期的勉力支撑后,此刻已是风雨飘摇。前线兵败如山倒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国内蔓延,帝国赖以生存的凝聚力——对皇室的忠诚,在残酷的现实和帝国情报司人员精心策划的宣传攻势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


    第四集团军的推进,与其说是军事征服,不如更像是一场武装游行。其先锋,蓝天蔚的第十军,以装甲部队为矛头,沿着多瑙河右岸的平坦地带高速突进。曾经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攻克的城镇,如今往往在帝国军兵锋抵达之前,城头便已升起了白旗。奥匈军队成建制地放下武器,军官们失去了控制部队的信心和能力,士兵们则茫然地望着这支来自东方的强大军队从面前隆隆开过,眼中更多的是解脱,而非敌意。


    “司令,第十军前锋已抵达奥西耶克,守军一个师未作抵抗,开城投降。”在跟随主力行进的移动指挥车上,参谋长向赵守诚汇报着最新的战况,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顺畅。


    赵守诚站在车旁,望着窗外秋色浓郁的多瑙河平原,缓缓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奥匈这艘破船,漏水的地方太多了。命令蓝天蔚,不要停留,继续向布达佩斯方向压迫。同时,马福祥第十一军向西北方向,扫清克罗地亚腹地残敌;卢静远第十二军保障侧翼,并分兵向波斯尼亚南部清剿,确保交通线安全。”


    他的命令被迅速执行。第十军的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所过之处,奥匈帝国的统治象征——黑黄双色旗被纷纷扯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陌生的旗帜或是干脆的白布。


    然而,帝国的攻势远不止于正面的军事碾压。在锦衣卫都指挥使何三的亲自部署下,帝国情报司人员早已像水银泻地般,渗透入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个民族区域。战争末期的混乱和绝望,为煽动民族分离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在布拉格,捷克民族委员会的领袖们在秘密集会上,收到了来自“东方朋友”的承诺和资金援助,长期被压抑的民族独立火焰开始熊熊燃烧。


    在布达佩斯,匈牙利议会的议员们不再满足于维也纳的统治,他们秘密商议着脱离奥匈帝国,恢复匈牙利王国独立地位的可能。


    在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当地议会在“克罗地亚卫队”的“保护”下,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并立刻向进抵城外的帝国军第十一军派出了欢迎使团。


    在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者组成的临时政府,迫不及待地宣布了斯洛文尼亚人的自治,并请求帝国军的“庇护”。


    这些消息通过电波和快马,汇聚到赵守诚的司令部,也传到了更后方的君士坦丁堡,定王柏凌峰的总司令部。


    “王爷,第四集团军进展神速,奥匈帝国南部防线已彻底崩溃。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维也纳的政令,恐怕出不了皇宫多远了。”参谋长带着欣喜向柏凌峰汇报。


    柏凌峰凝视着巨大的南欧地图,上面代表帝国控制的蓝色区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北蔓延。他沉吟片刻,道:“告诉赵守诚,推进速度可以放缓一些,但要保持压力。重点是接收关键城市和交通枢纽,维持基本秩序,防止大规模骚乱。对于这些新冒出来的‘国家’,暂不给予正式承认,但可保持接触,提供必要的人道援助,一切待战后和会定夺。”


    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另外,把这个情况,同步给何雄。他的第五集团军在意大利打得不错,也该让他的兵锋,感受一下奥匈帝国的‘热情’了。”


    几乎在柏凌峰命令下达的同时,在意大利北部,刚刚完全控制罗马秩序、并接受了意大利王国无条件投降的何雄第五集团军,也已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那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


    意大利的战事基本平息,帝国在亚平宁半岛建立了有效的军管。何雄留下唐在礼第十五军部分兵力维持意大利境内稳定,亲率徐树铮第十三军、万廷献第十四军主力,集结于维罗纳、的里雅斯特一线。


    站在的里雅斯特港口的码头上,何雄可以望见远处阿尔卑斯山的轮廓。那里是奥匈帝国曾经的边疆,如今,却成了帝国大军下一个跨越的目标。


    “奥匈人完了。”何雄对身边的徐树铮和万廷献说道,语气笃定,“第四集团军正在多瑙河平原横扫千军,维也纳门户洞开。我军不能落后,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给这个古老帝国最后一击!”


    他随即下达了作战命令:“徐树铮,你的第十三军为左翼,从乌迪内出发,沿塔利亚门托河北上,突破阿尔卑斯山隘口,目标克拉根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万廷献,你的第十四军为右翼,以的里雅斯特为基地,向东然后北进,沿伊松佐河谷地,目标卢布尔雅那,与第四集团军的友军会师后,协同向格拉茨方向进攻!”


    “我随第十三军前进。此战,不在于歼灭多少敌军,而在于速度!要以最快的速度,插入奥匈帝国腹地,与第四集团军形成钳形攻势,合围维也纳!”


    十二月下旬,帝国第五集团军这支征服了意大利的雄师,悍然越过了意奥边境那象征意义大于实际防御能力的残破工事,如同两把灼热的尖刀,刺入了奥匈帝国已然麻木的躯体。


    阿尔卑斯山的险峻,并未能给奥匈守军带来多少优势。守备部队士气低落,许多来自非奥地利本土的士兵,早已无心恋战。在帝国军猛烈的炮火准备和步兵果断的迂回突击下,一个个被视为天险的隘口相继失守。


    徐树铮第十三军的先头部队,在付出轻微代价后,成功穿越了普雷迪尔山口,兵锋直指奥地利卡林西亚州的首府克拉根福。守军稍作抵抗,便在城内士绅和部分倒戈军官的压力下,打开了城门。


    万廷献第十四军的进展更为顺利。他们在伊松佐河上游几乎未遇像样抵抗,便与从萨格勒布方向压过来的第四集团军第十一军一部取得了联系。两军会师,士气大振,随即合力向北,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的重镇格拉茨已遥遥在望。


    与此同时,在东线,吴佩孚的第三集团军亦未闲着。在成功突破德涅斯特河防线,并迅速席卷了态度暧昧、试图自保的罗马尼亚全境后(罗马尼亚王室及政府早在帝国军入境前便已宣布退出战争并请求庇护),吴佩孚敏锐地抓住了西线奥匈崩溃带来的战机。


    他命令巴特尔的第七军(原蒙古骑兵师已扩编为军)向西进行大范围战略迂回,穿越喀尔巴阡山山口,进入匈牙利大平原东部;施承志第八军、吴元泽第九军则沿多瑙河下游稳步向西推进,扫清残余的奥匈军和当地匪患,目标直指奥匈帝国另一首都——布达佩斯。


    而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帝国的盟友们也看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机。保加利亚军队在帝国的默许和少量物资支援下,迅速渡过多瑙河,进入他们觊觎已久的瓦拉几亚地区,并与当地的亲保势力结合,宣布对该地区的“临时管辖”。西亚各国,如汉志、内志的军队,则更多地以象征性的小股部队,跟随帝国大军行动,更多地是出于政治表态和战后分赃的考量。


    南欧的战局,至此已彻底明朗。奥匈帝国,这个曾经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巨人,在帝国及其盟军来自南、东、东南三个方向的猛烈打击下,再加上内部各民族如火如荼的独立运动,其统治根基已被彻底掏空。维也纳的皇宫里,年迈的奥皇卡尔一世面对雪片般飞来的噩耗,已然束手无策。大臣们争吵不休,主战派声音微弱,主和派则开始秘密接触帝国方面,探讨投降的条件。


    在的里雅斯特临时设立的第五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内,何雄接到了来自赵守诚和吴佩孚两方面的通报。地图上,代表三路大军的蓝色箭头,正从三个方向,坚定不移地指向同一个最终目标——维也纳。


    何雄拿起红色铅笔,在维也纳的位置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对身边的参谋们说道:“电告定王殿下,并通报赵、吴二位司令。第五集团军已成功突破阿尔卑斯山防线,正向奥地利腹地挺进。预计不日即可与东线友军会师于维也纳城下。奥匈帝国……气数已尽!”


    窗外,阿尔卑斯山的冷风呼啸,却吹不散帝国将帅们心中那即将完成又一桩历史性征服的灼热。


    千年哈布斯堡的基业,正在帝国铁骑的践踏下,发出最后的、不堪重负的呻吟。


    喜欢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请大家收藏:()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